APP下载

让康北高原的“雪域明珠”更加璀璨
——专访甘孜州政协副主席、中共甘孜县委书记雷建平

2017-10-10胡静

中国西部 2017年9期
关键词:甘孜贫困村攻坚

文/本刊记者 胡静

让康北高原的“雪域明珠”更加璀璨
——专访甘孜州政协副主席、中共甘孜县委书记雷建平

文/本刊记者 胡静

甘孜县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横断山脉东北边缘,境内群峦起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是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甘孜在发展中如何突破瓶颈,依凭自身的优势资源,从贫困走向小康?且听甘孜州政协副主席、中共甘孜县委书记雷建平解析甘孜的特色发展之路。

◆ 因地制宜,走富有康北高原特色的发展之路

《中国西部》:“十三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艰巨。甘孜县地处横断山脉东北边缘,境内群峦起伏、山环水绕,全县最高山海拔5688米,最低海拔3325米,甘孜县如何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雷建平:新的形势任务,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甘孜县作为欠发达地区,如果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与发达地区,甚至是甘孜州南路、东路兄弟县的差距将越拉越大。全县海拔最高5600余米,最低3300余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农牧民生产生活习惯都千差万别,面对如此复杂形势,县委、县政府坚持长短结合、大小结合,一三产融合,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的产业发展思路,在高海拔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在低海拔地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同时,将县城作为甘孜发展的引擎,坚持走具有甘孜特色、富有康北高原风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打造“包容、商贸、旅游、平安、文明”五个甘孜,加快赶超康定、玉树。

◆ 精准施策,七大措施助推脱贫奔康

《中国西部》:您认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甘孜县在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什么?在“十三五”期间,甘孜县将如何依托自身优势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助民脱贫致富?

雷建平:没有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就没有同步全面小康。甘孜县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相对匮乏,产业发展尤为困难,导致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甘孜县精准识别了3387户15708名贫困人口,每一户的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都不相同,甚至天差地别,只有精准施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才能达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要求,从而确保扶贫成效。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甘孜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奋力脱贫奔康。

突出项目建设,着力破除瓶颈制约。2017年,甘孜县整合资金3.2亿余元,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实施脱贫攻坚项目820个,着力补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短板。

坚持因地制宜,做实产业助农增收。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任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着力拓宽产业发展路子和群众增收门路。2017年建成拖坝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区,启动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项目,并投入2658万元培育50个集体经济。

狠抓公共服务,全力提升保障水平。充分使用教育、医疗救助基金,狠抓适龄儿童入学率,坚决阻断贫困传递。建立完善大病救助制度,全面启动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网络平台,免费医疗救助贫困人口。

深化帮扶措施,积极争取更多支持。积极加强与对口援助帮扶地的联系,完善帮扶规划。2017年对口援建项目20个,总投资40988.89万元,2017年计划投资7919.85万元。大力抓好“五个一”驻村帮扶工作,配优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对71名第一书记进行轮换调整,并向非贫困村派驻“三个一”帮扶力量,实现所有行政村“第一书记”帮扶全覆盖。

强化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查漏补缺。一是针对去年省级脱贫攻坚考核验收反馈的不足之处和今年省州多次开展暗访督查反馈的问题,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坚持将问题作为导向,对整改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二是针对省脱贫攻坚办对精准识别反馈的识别不精准问题,按照“八个对比”、整户识别等贫困户清退和纳入的条件,认真开展摸底排查,使得我县的精准识别工作,从比较精准达到了更加精准。三是针对脱贫户返贫问题,及时召开2017年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帮”业务培训工作会,对工作内容、工作重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培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对照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标准,立足贫困村实际,对2014年至2016年已脱贫人口逐户走访,仔细甄别,建立台账。

积极发动群众,切实增强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我县千方百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中。县委主要领导亲自走村入户,将脱贫攻坚动员会开到贫困村、贫困户,教育引导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调动贫困群众奔康致富的劲头。建立完善贫困村村规民约,开展“先进脱贫致富户”“美丽庭院”“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美好家园建设。组建贫困村脱贫攻坚党员先锋队,党员干部带头,邻里互助,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庭院入户路、住房解困等脱贫项目投工投劳。切实办好农民夜校,针对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努力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实现贫困户就业全覆盖。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向2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48万元,鼓励有条件的贫困群众自主创业,逐步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推动脱贫攻坚。一是工作约谈机制。逐步完善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不力或重点脱贫工作推进缓慢的乡镇及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约谈制度,责成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二是目标管理机制。完善了机构、人员、计划、方案、举措五要素,层层建立了县、县级各单位、乡镇、村四级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减贫目标任务按年度进行分解,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各级职责任务,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三是督查考核机制。设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室考核督查组,拟定《甘孜县脱贫攻坚考核办法》,以严格的督查、精细的管理,确保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地生根。

◆ 农牧兼重,“康北粮仓”产业富民

《中国西部》:作为农业大县,甘孜县耕地面积占全州十分之一,青稞占全州的七分之一,素有“康北粮仓”之美誉。甘孜县如何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高原特色农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产业富民?

雷建平:甘孜县属于半农半牧县,农区和牧区的生产条件区别很大,农业和牧业同样重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甘孜县在牧区主要发展集体牧场,建立“户为基础,集体牧场为主体,乡镇统一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机制,建设牦牛、藏系绵羊养殖牧场和基地28个;在农区,大力扶持集体经济,按照“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过去青稞、豌豆单一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引进紫皮马铃薯、油菜、俄色茶、枸杞、蔬菜等高附加值农作物种产业基地2.4万亩。

◆ 传承发展,多元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中国西部》:甘孜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文化扶贫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雷建平:甘孜县在历史上就是战略重点、交通要道,自古就说“稳藏必先安康,安康甘孜为要”。甘孜县重要的地理位置催生了红军胜利会师、朱德总司令与五世格达活佛革命友谊等红色文化,催生了热情奔放的甘孜踢踏、格达弦子等厚重的民族文化,催生了霍尔十三寺之首的甘孜寺等宗教文化。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弘扬和发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甘孜县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地域文化的包装点缀,提升歌舞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对脱贫攻坚的推动力。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完善文化活动场所。建立完善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农村阅览室等,确保每一个贫困村均有达标的活动场所。二是配备文化活动器材。征求村民意见,按照每个文化室5万元的标准配备文娱器材、藏汉语书籍、音箱资料等,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三是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金甘孜艺术团联合对口帮扶单位开展文化巡演,鼓励村一级依托传统特色迎秋节、走马节、宗教法会等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活动。四是帮扶引导贫困村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品牌项目,支持贫困群众开发东谷红牛皮、昔色土陶等特色文化产品,拓宽销路,增加收入。

◆ 旅游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可持续发展产业

《中国西部》:“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甘孜县文化多元、旅游资源丰富,但当地旅游景点开发较为滞后、旅游产业配套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甘孜县如何依凭自身优势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产业体系?吸引更多游客,放大旅游扶贫效应?

雷建平:甘孜县对比周边县,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没有一张叫得响、打得出手的旅游名片,只能依托区位优势,挣一些游客的“过路钱”。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县委、县政府通过充分调研,提出了“游周边、住甘孜”的旅游发展思路,依托格萨尔机场建设通航,大力提升甘孜县城旅游承接能力,在旅游接待、服务等方面形成高地,让游客把甘孜作为最佳落脚点,打造康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身旅游吸附能力,并把成果与贫困人口脱贫联系起来。在这个理念下,11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实体——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应运而生,甘孜县按照抱团取暖发展产业思路,整合资金5个亿左右,在甘孜县斯俄乡启动了集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建成后,将成为甘孜县旅游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极大地吸引游客,并为贫困群众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真正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走上康庄大道。(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李薇)

猜你喜欢

甘孜贫困村攻坚
丁真的甘孜,到底有多极致?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