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规划范式的转变:从定性规划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渡

2017-10-09张浩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数据

张浩

摘 要:在我国近几十年的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由于城市的社会属性较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甚至大多数规划工作者都认为规划工作属于一项定性研究的内容。纵观世界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了一次定量规划的热潮,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和带头团队的放弃,使这一次定量规划的浪潮以失败告终,经过这一次失败的“教训”,人们似乎觉得定量规划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近十来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定性规划的弊端愈发地暴露出来,定量规划又一次受到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范式转换;定性规划;定量规划;大数据;GIS

一、前言

在传统规划领域,定性的规划方法以经验主义为主导,以“空间解释”为手段,以借鉴经验和试错的方式运用于规划实践,规划成果的合理性受制于规划师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规划成果往往受到主观性大、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的批评。近些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规划范式”也在悄然转变,信息技术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超越了一次普通的范式转变,而是从能源和物资世界向信息世界的一次彻底转变。规划方法也由定性的规划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发生转变。

二、经典定性规划回顾

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1942年由阿伯克隆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他吸收了霍华德与盖迪斯等规划先驱们关于以城市周围的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但纵观所有内容,都停留在规划师个人经验和定性规划的层面上。

(一)核心内容——同心圆布局模式

在具体的布局内容上,通过对区域现实状况的详细审查,规划将整个地区划分为4个同心圆地区。城市内环:包括伦敦郡和部分邻近地区,该地区现状特点是密度过大,规划建议要从这里疏散出40-50万人口,也迁出相应数量的工作岗位,进行全面地城市更新,使居住用地的人口净密度降至每公顷190至250人。郊区环:这里现状是存有相当数量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设的住房,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是很高,规划建议今后不再在这里增加人口,但需要对该地区进行重新组织,应提供合适的舒适环境。居住用地的人口净密度控制在每公顷125人。绿带环:这里是由1938年《绿带法》所规定的绿带用地,规划建议将围绕原有城市的绿带进一步拓宽,在整个建成区外围将绿带环扩展至16km宽,规划设置森林公园、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以阻止伦敦扩展到1939年达到的边界以外去,同时为整个地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外环:这个地区要接受伦敦内环疏散出来的大部分人口。规划建议在这个地区内开发新的中心,但开发的方式不应采用郊区似的居住区方式,而是要有计划地集中建设一系列的卫星城。

(二)总体评价

大伦敦规划总体上是成功的,在相关法规的共同作用下,它有效地控制了伦敦无序蔓延的势头。从今天的现实发展情况看,伦敦由1951年的820万人口减少到目前的660万人口,这其中固然有产业转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郊区化过程推进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大伦敦规划的思想及其提出的措施,是使其成为成功舒缓现代城市压力的最典型案例之一。但不可回避的是,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造成了人口疏散效果不佳、外围卫星城镇功能欠缺而缺乏引力、通勤距离过大、配套不足、新城投资巨大、环路交通负荷过大等问题。

三、前沿规划思想、理论展望

如果说阿伯隆龙比是20世纪40年代定性规划的杰出代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与他同处一城,同为伦敦总规划师的Michael Batty则开创了定量规划的先河,使定量规划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

随着计算机的小型化与普及,GIS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数据可获得性与计算机计算能力不再是主要问题的时期。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城市模拟甚至区域模拟。同时,大数据思想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模拟的发展,使得我们城市的规划更加的条理化和有说服力。领军人物Michael Batty一直致力于定量规划的探索与开拓,他及他领导的高级空间分析中心长期致力于伦敦及更大区域的大数据研究。在具体城市空间的规划过程中,定量分析也可以切实地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在地形情况错综复杂的地区,利用GIS,可以精确做出山洪、地表径流的汇水方向分析、汇水缓冲区分析,做相应的视线分析、挖填方分析、高程分析、坡度坡向分析、起伏度分析等,这样就可以使规划更加的科学化、系统化。有些较资深的老一辈规划学者,根据他们丰富的经验,在西南地区这种复杂的地形下也能较好的应对,但这种经验的传承十分的不稳定和缓慢。有了GIS的定量分析,就可以做到大面积的推广,使规划从业人员能更加自如地应对复杂的环境。

四、具体案例——以四川高县老城片区控规为例

分析基地周边环境及其自身的地形地貌特点得出:基地北部和西部有山体作为大屏障和背景依托,南部紧邻南广河,基地内部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且有一条河流穿越基地内部,整个地块生态属性较高。

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发现若单纯的只用定性规划的手法就会举步维艰,比如,无法确定地块内各部分的坡度;无法得知地块内的汇水方向和汇水缓冲区的分布;高度控制和经济性的关系;填挖方量计算等。这时就需借助技术手段的辅助。

(一)基地现状分析

通過GIS辅助,我们可以较快得出基地的建筑现状,用以决定哪些建筑保留,哪些将被拆除;制高点的分布,用以确定视线通廊;在坡度和起伏度较大的区域建议禁止开发建设,将这些地块作为生态斑块,调节整个地块的生态平衡。将以上各方面的信息汇总可以得到整个地块的模型。

通过场地现状模型,我们就可以较直观地看到整个场地的地形、地貌,制高点的分布,建筑物在场地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块的整个生态基地状况。

(二)基地水文分析

通过模拟场地内地表径流的汇集,为规划预留径流通道,也为规避山洪提供依据。在地表径流的模拟中,将河流分为六个等级,在控规尺度上,重点关注3级以上河流的水文过程。通过场地汇水缓冲区的分析,可以找到建成区的冲突点,在规划过程中要解决这些冲突,以免为以后埋下更大的隐患。在待建区,划定缓冲控制区,控制区可以作为整个地块湿地系统的一部分,涵养整个地块的水源。在地块的北部和南部的山脚下有较多的地表径流汇集,可以做些截洪沟,避免山洪对整个片区的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综合叠加以上各要素,最终构成片区的雨洪安全格局。endprint

(三)建筑高度控制分析

南广河作为片区重要的生态廊道,在其岸线上旧城片区风貌的呈现尤为重要。所以在南广河南侧的桥头和重要节点的位置选择七个观测点,结合片区内重要景点、重要山头和背景山体来控制旧城片区的视线通廊和建筑轮廓线。在每一个视线控制点上,选择他所要能看到的制高点的轮廓线,将此轮廓线与控制点形成闭合的面,面上的每一块区域对应着相应的高程,用此高程减去他们投射在地面上的点的高程,差值即为对应地面上点的限建高度。综合七个观测点,就能实现规划片区的全覆盖,也就得到了整個片区的建筑高度控制图。

(四)定量分析的反思

在GIS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数据的可视化极大地帮助我们对地形地貌有了较好的了解、认知和掌握,但在定量分析的过程中也发生过观测点的选取不当,视线可达范围计算错误等问题,最终导致GIS计算的结果有违人们的常识。这使我们明白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单纯依靠计算机的逻辑思维是不能求解的,必须辅以正确的人脑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寻求复杂问题的解决。

五、结语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定量规划已越来越多的被规划从业人员所熟知、接受和使用,它帮助我们解决了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中对现状信息掌握不完善,规划策略缺乏定量化的科学合理论证等问题。规划范式也由以前的“定性规划”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这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于规划就是“拍脑门”做出决定的印象。但也存在一些技术狂热者声称,定量规划是万能的,新技术、海量数据可以让人们不再需要理论、不再需要定性规划,这是错误的,理论和定性分析永远是必要的。特别是在井喷式的大数据面前,必须辅以正确的人脑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理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识别数据,让数据更好的为我们规划服务。作为一名规划从业人员,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规划本身不是科学,但依赖于科学,规划方法的改进必须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进化。

参考文献:

[1]Michael Batty. Smart City of the Future

[2]Michael Batty. Editorial:Big Data and smart cities

[3]Michael Batty. A Walk Through the Smart City

[4]赵珂,于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的数字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14,(02).

[5]杨保军.城市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01):14-23.

[6]王殿秋.数字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1.

[7]俞孔坚,轰伟,李青,袁弘.“海绵城市”实践:北京雁西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控规及景观规划, [J].北京规划建设,2015,(05).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数据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