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成因分析及矫正机制探讨

2017-10-09李川川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

李川川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成因分析及矫正机制探讨

李川川

(商洛学院艺术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分析家庭教育的误导、高校教育的偏离、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教育的缺失等造成的综合影响,是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结构性偏差的原因。通过教师引导、朋辈引导、自我疏导、家庭教育四位一体的矫正机制的建立,可以形成多方合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顺利转变。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成因;矫正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得以与外界沟通交流、实现自我成长进步的必备技能,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更是大学生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顺利转变的重要纽带。由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接受的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个体的气质特征、习惯培养等方面自然存在偏差,这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其中,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情况比较突出,成为影响其成长进步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备受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及社会关注关心的问题。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是多样的,需要查找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找到合理的方式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表征

1.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其必备的能力素质之一,也是劳逸结合的最佳方式,与专业知识学习同等重要。通过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得以释放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舒缓情绪。

大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更是集体的一份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建立人己关系与群己关系的重要纽带。通过人际交往,得以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大学生活氛围。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大学生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真空”环境中,而是时时刻刻需要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尤其是当大学生面临就业等现实而严峻的问题时,其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活动的展开,决定他们未来生活的走向。

1.2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界定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是指大学生在与他人(包括家人、同学、教师及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人际交往的问题与不足。典型的便是人际交往中主动性差、人际交往目的功利性强、人际交往方式单一、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人际交往认知不清晰等。这些人际交往的不良思想及行为,制约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也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社交活动,以及学习、生活、就业的方方面面。这是需要引起关注并积极解决的问题。

2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基本情况,选取了地方某高校大学生共300名进行调查。其中,既有党员也有学生干部,有本省大学生也有外省大学生。调查以问卷及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对300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286份,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问卷率为95.3%。同时,对地方某高校部分大学生及高校教师、辅导员进行了访谈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出现不良人际交往的原因。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人际交往态度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进入新场合后,在人际交往态度上存在差异。多数大学生都希望能够迅速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这一比例为66.1%。但也有23.4%的大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主动性,并不希望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对人际交往的兴趣一般,主动性很差,这也暴露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与欠缺。

表1 大学生人际交往态度调查

2.2.2 人际交往方式

在人际交往方式上,多数大学生仍采取传统的方式来了解认识朋友,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比如,在班级内部认识同学结交朋友占比最高,为44.8%。也有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来扩大人际交往面。但有23.8%的大学生习惯用网络来认识朋友,展开人际交往,这说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详见表2。

表2 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调查

2.2.3 人际交往目的

从表3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方面,大学生们的选择比较多元。其中,获得信息、交流情感、扩大交际面成为主流的人际交往目的。但同时,也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目的方面有庸俗化、功利化的体现,比如“为日后办事方便”,成为15.7%的大学生选择人际交往的目的。功利化的人际交往目的,势必会影响大学生正常人际交往活动的展开,不利于大学生以诚待人,最终也会导致大学生无法获得真正的友谊与情感。

表3 大学生人际交往目的调查

2.2.4 人际交往范围

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来看,现阶段大学生更多的是与家人、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与老师的交流相对较少,仅占5.6%。与家人交往频繁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30.4%,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家庭观念较重。同时,也有8.4%的大学生更多是与网友交流,说明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范围有些狭窄,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比较少。详见表4。

表4 大学生交往对象调查

2.2.5 人际交往认知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认知方面也存在差异。比如,当与他人出现交往方面的问题时,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即双方交往的问题来判断到底是哪一方的原因,这一比例为44.8%。有19.2%的大学生将过错推给对方。还有22.7%的大学生认为是自己的问题,由此也导致大学生出现自闭、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等人际交往不良的表现。

表5 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调查

2.2.6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从表6可以看出,在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方面,家庭、学校、个体、社会等都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产生影响。其中,认为自身是最关键因素的所占比例最高,为51.7%,认为家庭影响自己人际交往的占15.7%,认为学校影响人际交往的占12.2%。

表6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调查

2.3 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主要表现是:人际交往主动性差、人际交往方式单一、人际交往功利性强、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人际交往认知不清晰等。

3 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成因

3.1 家庭教育的误导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的熏陶、家庭教育教养方式的差异,都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部分家庭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及内容,使得大学生形成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比如,家长长期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使得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忽视他人感受,也使得他人对其产生不满。也有些家庭教育使得大学生安全防范心理较重,致使他们缺乏交往的主动性,交往中也不够真诚,客观上限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广度与深度。

3.2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教育的全面开放性,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形成了冲击,部分大学生偏离了主流文化,认可亚文化,客观上加速了大学生畸形人际交往的产生。比如,拜金文化、功利主义思想,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目的也出现了偏离,呈现出庸俗化、功利化的趋势,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纯洁。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但却使得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交流,忽视了现实世界里人与人的交往与沟通,也降低了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使得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与外界沟通,甚至导致他们在现实世界里孤僻、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此外,网络的匿名性也拉低了网络道德标准要求,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缺乏自律,这也使得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进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3.3 高校教育的偏离

大学生活的群体性与教师引导的偏差,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叛逆心理的产生。一方面,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校园里师生比例失调,教师不可能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规范引导,而部分大学生又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出现不适应,以致于影响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构建也在所难免;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现有的课程偏重理论,却缺乏对大学生实际人际交往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教师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人际交往行为的过程中,也存在方法落后、方式单一的问题,不被大学生们认可和接受,其引导教育的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3.4 自我教育的缺失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是“温室里的花朵”,在一帆风顺中成长,抵抗挫折的能力不强,而自我教育中又缺乏对自身耐挫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出现了种种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部分大学生自身性格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如性格内向、性格暴躁、人格分裂等,也导致了大学生交际闭塞或交流错界问题的产生。

4 矫正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机制和策略

4.1 加强教师引导,形成合理公正的集体组织

4.1.1 加强课堂内外的教育

课堂上,通过开设专门的人际交往课程,将人际交往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解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现实困难与阻力。尤其是要将人际交往的理论教学与心理学教学统一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在剖析自身不良心理的基础上,了解不良人际交往产生的思想根源,进而转变思想观念。

课堂之外,组织多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如讲座、社团活动等。尤其是要围绕大学生不良人际交往行为展开,着力于解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欠缺与不足,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答疑解惑,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4.1.2 营造融洽的课堂及宿舍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大学生们得以各抒己见,在知识的海洋中携手前行。在生活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营造温馨健康的寝室文化与宿舍氛围,鼓励宿舍内成员和谐共处,享受快乐愉悦的大学集体生活。

4.2 朋辈引导,构建和谐、团结的集体生活

4.2.1 鼓励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有效方式,也是大学生得以展开人际交往活动,在实践中消除不良人际交往行为,逐步提高自我的一个过程。对大学生而言,可以与同学一起,共同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如暑期调研活动、实习活动、兼职活动等。在社会实践中拓宽视野、开阔心胸,也能学习到实用的人际交往知识,改变自身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及习惯,实现成长进步。

4.2.2 参与多项集体活动

校园内也可以举办多种类型的集体活动。如寝室集体参加的“寝室文化”大赛,与同学朋友一起参加的“才艺比拼”“科技技能比拼”等类型的活动。通过集体活动的展开,使大学生得以逐步脱离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展开人际交往,在集体活动中产生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在活动中共同克服难题、产生友谊。

4.3 加强自我疏导,塑造强大良好的心理素质

4.3.1 合理看待社会竞争

对大学生而言,要避免形成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也应合理看待社会竞争,尤其是要合理对待同学之间的正常竞争。大学校园是一个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世界,尊重他人,认可他人经过努力取得的成绩,而不是自私狭隘的妒忌、猜疑,才能从他人身上获取力量,收获成长,在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在竞争中督促自我,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而大学生也应深刻认识到,进入到社会以后,竞争有增无减,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不会因他人与自我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负面心理,才能自如地与他人展开人际交往,获得友谊,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

4.3.2 提升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要不断完善修复自我,尤其是要注重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挫折耐受力的提高。即使是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应该勇于承担,积极解决。同时,应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认识到自我的不完善以及他人的闪光点,利用人际交往的展开实现自我的完善与增值;抛弃偏见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活动,并坚持反省自我;克服性格中的缺陷,改善思维及行为模式,在尊重与认可他人的基础上,与他人展开良好的交往与互动。

4.4 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健康科学的交往认知

家庭在培养培育子女方面,也应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养方式,要注重对子女人际关系的培养,助力其形成健康、科学的交往认知,为其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奠定良好的基础。家长在教育教养观念上,应该形成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不溺爱、不忽视,使孩子得以在健康、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在人际交往方面,家长也应以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来正面熏陶感染子女,以身作则,用行动来教育子女,使大学生得以从家长身上学习借鉴正确的人际交往行为及模式,为大学期间及将来步入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

5 结语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退化之势,也表现出一些典型的不良人际交往思想及行为。只有结合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表现,查找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各方面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水平,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

[1] 王晓霞.现实与虚拟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

[2] 高慧.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倾向及成因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205-206.

[3] 陈云尚.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年时代,2016(6):58.

[4] 徐町.团体辅导对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效果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8):148-150.

[5] 谢海军,王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倾向调查[J].青少年学刊,2016(1):55-58.

A Study on the Cause Analysis of Po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rrection Mechanism

LI Chuanchuan
(College of Arts of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Shanxi 726000,P.R.China)

Good competenc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 in college students’communication with the external world,their self-growth,progress and future success.The influence of such factors as the misleading of family education,the dev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ficiency of self-education has caused a structural deflection in thei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rrection mechanism integrating teachers’guidance with friends’guidance,self-persuas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will form a multipartite resultant force to convert them from“school persons”into“social persons”.

college students;po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causes;correction

G641

A

1008-8032(2017)04-0012-05

2017-04-02

陕西省委高教工委2016年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2016FXM07);商洛学院2017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XSGZ1706)。

李川川(1985-),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