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新储十年首跌

2017-09-29文/汪

中国石油石化 2017年17期
关键词:储量勘探油价

○ 文/汪 红

石油新储十年首跌

○ 文/汪 红

低油价给勘探生产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但石油资源基础仍在,前景可期。

我国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0年来首次低于10亿吨

图1 2014-2016年三大石油公司上游利润变化(单位:亿元)

2017年7月10日,国土资源部发布2016年度《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采通报》。通报显示,2016年,全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14亿吨,10年来新增地质探明储量首次低于10亿吨。与之相对应的是,2016年,全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7265.6亿立方米,连续14年超过5000亿立方米。

其实,这个结果并不难理解。我国天然气工业起步晚,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利用天然气也顺应了能源低碳清洁发展的形势需求,天然气勘探和生产增长高峰期可能还将持续10~20年。而反观我国石油工业,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发展后,目前进入平稳发展期。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突破2亿吨,之后年增速基本保持在1.1%左右。持续的低油价,我国石油的勘探生产遭遇了更为严峻的发展瓶颈,其原因何在,未来将如何可持续地发展,值得思考。

勘探生产遭遇瓶颈

图2 2001-2016年三大石油公司上游投资变化

在近年来的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中,我国石油新增地质探明储量9年来保持了10亿吨以上的发展势头。在延续了3年的低油价后,储量增长趋势放缓,这与2016年国内原油产量跌破2亿吨的状况遥相呼应。石油勘探生产在低油价下难以维持之前的增长态势,出现新增储量减少和产量大幅下降的新动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近年的储量高峰期增长工程由高油价和高投资支撑。国际油价下跌以来,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上游勘探生产利润大幅缩水,甚至出现亏损。缩减上游投资,成为石油公司在低油价下为保全公司利润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之一。

2016年,中石油勘探与生产板块实现经营利润31.48亿元,比2015年的339.61亿元下降90.7%。中石化勘探及开发事业部2016年经营亏损366 .41亿元,比2015年174亿元的亏损额继续扩大。中海油2016年净利润只有6.37亿元,较2015年的202.46亿元大幅下降96.9%。与2014年油价刚刚开始下跌时的全年利润相比,三大石油公司上游业务利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图1)。2016年,虽然中石油、中海油保住了全年上游业务的微薄利润,但是一些大油田、老油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面对持续的低油价,各大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削减投资,2016年全球上游勘探开发投资降至不到2014年的70%,削减幅度超过30%。勘探开发投资减少,必然带来工作量减少,油气发现特别是重大发现缩水。2015年,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投资总额为2784亿元,比2014年大幅下降约32%;2016年,三大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投资总额为2111亿元,比2015年继续下降约24%(图2)。数据显示,2016年的油气重大发现和勘探突破相较于2014年也大幅减少。

没有投资支撑的油气勘探,探井和三维地震工作量相应减少。据统计,2015年,全国探井和三维地震工作量同比分别下降14%和24%,2016年继续分别下降10%和20%。

其次,近年来,我国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质量下降严重,低油价下经济可采性随之下降。一味增加的储量规模,并不意味着新增的探明储量经济上可采。

2015~2016年,尽管我国油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保持了较高水平,但重大发现减少,新增储量动用难度加大。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生产的不断推进,隐蔽、复杂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主要对象,地表及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成为勘探重点目标区。目前东部松辽盆地油气探明率已达60%以上,勘探难度高;一些西部盆地的油气资源探明率虽然只有27%和15%,面临构造复杂、低渗透、致密等问题。

国内主要油气生产公司油气替代率出现下降趋势。剩余常规油气资源品质变差,低渗透、大埋深、深水油气和稠油、高含硫天然气等低品质资源比重逐年增高。“十二五”期间,已探明的油气储量中,低渗超低渗储量分别占油、气储量的70%和90%,低丰度储量分别占油、气储量的90%和50%以上,规模有效动用难度日益加大,说明我国油气勘探整体进入低品位资源勘探阶段。而低油价对这些难动用储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再次,低油价下,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转变发展策略,被迫按照还原商品属性的原则有序调减了高成本产量,并将有质量有效益地增加储量作为公司低油价下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油气储产量双降难免。

低油价下,国际石油公司通过裁员、缩减投资等方式来应对。但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基于国企保供应、保稳定、保效益的企业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将勘探和生产目标从以前的追求规模增长转变为提高勘探投资效率、落实优质储量,以及提升低成本优质规模储量作为发展的目标,竭力提高储量变现能力并缩短变现周期,以应对严峻复杂的油价形势。

中石油坚持把资源战略放在首位,全力增储稳产。油气勘探突出大盆地和重点区带,著力提高勘探投资效率,落实规模优质储量,夯实资源基础,并有序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业务,保持产量和效益稳定。中石化竭力保持勘探力度,优化勘探方案,推进油气业务高效勘探,以寻求低成本优质规模储量为主攻方向,扩大资源基础。中海油加强了勘探开发一体化,提升储量变现能力和缩短变现周期。在海域加大投资向勘探成熟区倾斜力度,兼顾新区新领域勘探,并继续保持勘探投资占总资本支出的合理比例。

尽管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对勘探开发投资进行了较大调整,但依然将勘探开发重点放在国内重点区域,在一些重点区域取得了勘探成果,勘探成本得到了较好控制(表1)。2016年,我国油气勘探的主要发现集中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中西部盆地和海域,特别是鄂尔多斯盆地继续保持了储量高增长态势,在陇东地区新增南梁和环江两个亿吨级油田,与西峰油田、镇北油田连片,形成10亿吨级规模的陇东大油区。

表1 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油气操作成本变化(美元/桶)

资源基础仍在

尽管我国石油勘探和生产遭遇了低油价寒冬,但石油资源基础仍在,未来石油勘探和生产仍有较大潜力。低油价下,我国石油勘探和生产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为此特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2016年,我国中西部和海域仍获得一批勘查突破,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供图/屈永志 杜克勤

首先,我国存在石油资源基础,可确保一定比例的自给。

我国石油资源丰富,尽管资源禀赋较差,但随着技术进步,可利用资源前景看好。2015年完成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包含常规和非常规石油资源)结果表明,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1257亿吨、可采资源量301亿吨,目前资源探明率刚超过30%。

既要正视我国油气资源禀赋,尊重自然规律,回归资源的商品属性,又要认识到我国石油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证一定的自给是保障国家能源自信的基本保障。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二十四字发展方针尤显重要。保证国内石油基本供给,优先加强国内勘探,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给率,是制定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其次,应全面评估低产井和老油区挖掘潜力。

据统计,近年来国内新增油气储量大多是“低品位”资源,老油田则处于“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的“双高”阶段,这势必导致油井总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平均单井日产量逐年下降,低产井的增长率将会保持较高水平。“多井低产”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石油开采投资和成本上升。稳定并提高单井产量需要更为有效的措施,需要技术和管理创新驱动。低油价使生产企业被迫将油气生产转向重点盆地和规模有效储量的开发,转向优质高产的老油区和低成本的生产区域。低油价下,油气生产企业需要不断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益和储量动用程度。实践证明,探明程度高的老探区仍有较大勘探潜力,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储量增长的重点。

再次,油气勘探生产将走一条低成本的有效发展之路,降本提效依然是石油勘探生产的重中之重。

国内油气勘探进入低孔渗、低丰度、中深层新阶段,油田开发含水升高、递减加快。为适应油气行业发展形成的新趋势,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必须走低成本之路。持续攻关和完善深层、岩性、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持续攻关高含水、低渗透、超稠油等油田的低成本有效勘探开发技术,坚持做好地震资料精细处理、生产方案优化细化,加强工程设计方案和现场实施的管理,精细控制工程成本。

责任编辑:郑 丹

znzhengdan@163.com

猜你喜欢

储量勘探油价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13.22亿吨
基于三维软件资源储量估算对比研究
全球钴矿资源储量、供给及应用
2019 年世界油气储量与产量及其分布
勘探石油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