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2017-09-28李素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李素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文化,都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课堂主要在各级学校。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学校;传承;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学科教学中。

【中图分类号】G63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文化,都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淡化了民族特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课堂主要在各级学校。

一、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在中小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而为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与骄傲。可以这样说,人们头脑里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得越多,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就越强。

2、当今部分中小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其自杀问题、犯罪(暴力)问题,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或网络上见到。而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各种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和人格形象是教育他们开拓进取、百折不挠、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最好素材。这不仅可以教育广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理想,实现社会发展,民族进步,还可以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善于创造,积极创新,杜绝虚度光阴,更可以使他们树立顽强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贵在传承

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不但要有丰富的经济物质基础,而且要具备优秀的精神文明与人才储备;不仅要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国防力量,而且要具备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与优秀的文化底蕴。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是在她自身既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变化、创新和发展起来的。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基础,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提高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感,而且能增进每一个体对人生与生活意义、价值和乐趣的认识,熏陶青少年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对个人、国家和世界的美好情操,以丰富其内心!以帮助每一个个体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因此,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并不在于向学生不断地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要把传统文化理解得太偏狭,而应该多让孩子看到它的博大精深,以及美的特质,贵在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中小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教师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不要让孩子对文化没了兴趣,这是最主要的。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目前教师以其自身文化索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首先,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鉴赏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索.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索养,才能够把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挖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热爱了,自己就会去传承。比如汉字,现在老师都喜欢弄个笔记本电脑,梆梆梆,课件就敲出来了,学生感觉不到融入你情感的字,这就是一种欠缺。老师手写的每一个字中都含蕴着对文化的情感,学生是能够感觉到的。所以,老师要好好地用手写字,让学生也好好地用手写字。因此,老师有必要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学养,只有自己的学识丰厚了,才能积极对孩子进行渗透。老师靠浮躁得到的东西,一定感染不了学生。

其次,在对学生设传统文化课程之前,除了要对相应的授课教师进行知识、文化素养的培训外,还需要培训他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授课。学龄儿童的学习兴趣其实与学习内容无直接关系,而主要在于授课方法,也就是在于教师的素质。学习书法、算盘、民族乐器、传统文化知识、诗词歌赋,不能靠被动、强迫、麻木地学,而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它们的美,要靠老师向学生展示其美感。

四、中小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实施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先验的、无条件的,谁都无法抗拒这种影响。“孟母三迁”的典故就说明环境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人格培养的部分,为我所用。要强化隐形课程,让有形无声的校园环境“说话”。“一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环境是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条件与物质基础”。如校园里经常播放的是古曲、古乐,把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园里,还有各种文学社团;又如进行古诗词朗诵、古詩词写作,这就形成了一种氛围。把这些事情做好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建设有名言警句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走廊;布置含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走廊,学生置身其中,既会约束自己不规范的行为,又会自觉提高人文素养。

(二)结合各学科特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小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教材中经典的东西必不可少,也绝对不能丢掉。《三字经》在1990年就被联合国选为儿童道德丛书,这种世界尖端的文化遗产,世界上都抢着用。我们自己有什么理由不用呢?特别是语文教学,应该说从《诗经》到龚自珍(龚自珍应该说是古典文学最后一位大家),都应该让学生知道。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活动课和阅读课的设置,开发出具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程,要选择那此能够体现传统文化中具有美的特质的一些经典的东西。所以老师要在教材中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活动课的拓展性,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如强调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endprint

2、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领域里的传统文化教育,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能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从而增加数学的吸引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比如: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此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以及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数学家曾经写下了不少著名的数学著作,从中孩子们理解到古典数学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劳动生产中的实践意义,数学知识就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于是数学在孩子们的心中也就不那么遥远、枯燥,抽象得乏味了,这不但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尤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青少年正处在民身体、民知识的关键时期,各方而都不成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还没有形成,大家都知道,现在的部分中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说谎话、骗家长、骗老师、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言而无信、有的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树立新时代的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伟人民族精神至关重要。

4、地理教材有很强的思想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深刻而持久。不管是高山峻岭,还是河流湖泊;不管是塞外边疆,还是江南水乡;不管是人口分布,还是行政区划……都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师信手掂来就能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领略祖国山河的风采,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此外,我国的文学典故浩如烟海,许多文学典故与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地理教学中巧用文化名人借用文学典故,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历史文人身上文学典故背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吸收先贤的思想精髓,享受文化大餐,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学校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和独特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美术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師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比如在高年级教学中,抓住教材安排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插图来渗透传统教育。

此外,在社会教学中,应唤起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应增加中华传统武术等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应开设古典音乐赏析、传统乐器演奏的学习;甚至在理科教学中,也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好了,就会提升道德标准,也会提升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做事会更加认真,各方面的优秀品质都会得到提升,也会带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文化是历史的和整体的,只有在文化中,才会有体悟与领会,才会有传承与创新。我们只有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全面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努力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夯实发展的基础,促进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推动国家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少年力斗传统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