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教育与传承

2017-09-28

创意设计源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派创意设计木雕

编者按:海派黄杨木雕是上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种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辉煌一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木雕人才。林翊作为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的入室弟子,是唯一一位执教过的三届海派黄杨木雕班的专业老师,对海派黄杨木雕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是其高超的木雕技艺,还是其对于海派黄杨木雕教育的突出贡献,都是继徐宝庆之后海派黄杨木雕发展的关键人物。

《创意设计源》:林老师您好,我们作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学术研究平台,目前正从事着海派黄杨木雕的研究工作。您曾是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黄楊木雕班首任专业教师,也是海派黄杨木雕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创作者和教育者之一,所以想就海派黄杨木雕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向您请教,以便我们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林翊:好的。海派黄杨木雕自2008年成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政府和社会对于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和保护,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其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责任,也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如成立了由侯志飞和闻志高两位老师执教的“3+2”黄杨木雕大师班,现在学报又从学术的角度对海派黄杨木雕进行梳理、研究,这样在技术传授和理论研究的双向探讨对海派黄杨木雕来说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一直认为学院的参与是海派黄杨木雕保护、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学院更加专业、科学、系统、有持续性,这是很多其他保护途径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做这个事情最为合适,因为它的前身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就曾开设过两届黄杨木雕班 ,为上海地区培养了一批黄杨木雕中坚力量,而这两个班我都有幸执教过。

《创意设计源》: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支持,对海派黄杨木雕等传统手工艺进行抢救性记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您作为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老师的入室弟子,请为我们谈一谈您早年的求艺经历吧?

林翊:我出生于上海,1954年底跟随父亲到温州拜师学艺,在朱子常第三代弟子张始周门下学习黄杨木雕技艺,通过雕刻一年的香樟木岩座,基本掌握了木雕技法,之后开始仿制师傅的古装人物题材作品。1955年秋,我跟着师傅进入了温州第一个工艺美术雕刻合作社。1957年初,合作社要求我们复制一组儿童题材的木雕作品,听别人说这是“海派”徐宝庆的作品(图1),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徐老师的木雕作品,他用的镂雕技法,整体感很强,而且是鲜活的现实生活题材,这让我萌生了回上海拜师学艺的想法。1957年7月,在瓷刻大师杨为义的引荐下,我拜到了徐宝庆老师门下学习海派黄杨木雕技艺。1961年,我被调到了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担任首届黄杨木雕班专业教师,开始了传授黄杨木雕技艺的教育生涯,此后又分别担任了上海工艺美术厂1971级黄杨木雕培训班和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1973级的黄杨木雕班的专业老师。

谈教学:春风化雨 一代名师

《创意设计源》:林老师,1961年您从工艺美术研究室调到了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担任黄杨木雕班的专业老师,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完成了一个海派黄杨木雕的学习者到教育者的转变,是什么样的契机促成您到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工作的?

林翊: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筹建于1959年,由上海工艺美术公司与上海市教育局联合办学,当时定下来每个专业培养两个班。1961年筹建黄杨木雕班时,学校最初是请徐宝庆老师去教专业课,但徐老师因为两个女儿尚幼的缘故,没有接受这份工作,后来工艺美术研究室的领导就让我去担课,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木雕班还是以徐老师的名字进行招生。第一届黄杨木雕班原定3年的学制在后来延长了一年,主要原因是上海市文化局决定在1966年初举办上海市第一届工艺美术展览会,这批学生作为海派黄杨木雕的新生力量留校一年专心搞创作。

《创意设计源》: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中的黄杨木雕班是木雕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作为一个从传统学徒制走出的年轻木雕艺人,您是如何开展专业教学的?

林翊:1961级黄杨木雕班招收了22名学员,他们都是从全市初中生选拔出来的,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素养的优秀毕业生。面对那么多学生,如何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同一时间里理解黄杨木雕的知识和技法,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经过反复思量以后,我觉得只有讲课才能达到目的,于是花了大量精力去进行雕刻技法的口语讲解,并为此写了教材,同时在此期间为了让学生有一个临摹或参考练习的过程,又创作了大约20件由单人结构到多人结构的黄杨木雕示范作品(图2),让学生们很直观地看到操作和创作过程,让他们通过临摹和创作实践,提高对技法的掌握和对创作的理解。此外,在此期间也没有中断和徐宝庆老师的联系:一方面我经常去徐老师家里把徐老师的经典作品拿给学生看;另一方面,我也经常请徐老师到学校进行阶段性的指导,比如出去采风回来的成果以及打毛胚出现的问题等。依靠自己的摸索和徐老师帮助,以及同学们自身的努力,这一届学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毕业之后除了两名同学留校外,其余皆进入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担任木雕创作员,而且在此后的上海第一届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了当时上海工艺美术界的“排头兵”。

《创意设计源》:1961级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班的课程设置有什么特点(图3)?

林翊:当时整个工艺美术教育界是把培养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艺术修养,同时具有一定生产知识和制作技艺的新一代工艺美术新人作为目标。在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黄杨木雕班的课程设置主要以木雕专业为主,以绘画、雕塑为辅,同时开设了艺术理论、国画、书法等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有多个专业,校方唯独对黄杨木雕专业设立了体验生活课,这对民间工艺界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创举,也是对我们提出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我带领黄杨木雕班体验生活,近的到过青浦农村,远的到过舟山沈家门渔港,这对以人物创作为主的黄杨木雕专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造型艺术为时代服务的实践训练,也是技艺、知识、情感综合应用的教学实习。endprint

《创意设计源》: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黄杨木雕班对于当下的黄杨木雕教育有什么可供借鉴的经验?

林翊: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作为一所中专类工艺美术学校,是个有丰富美术修养的知识分子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艺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有扎实美术功底的老画家和雕塑家的参与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对大家在美术理论的交流、普及和提升创作设计质量方面起着正面的效应。当下的黄杨木雕教育,论师资配备肯定比过去更加科学、全面,但生产实践方面的教学内容也要重视,这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今天的海派黄杨木雕教育,不单单要把技法和技艺传承下去,更要把开拓进取、紧跟时代的海派精神传承下去。

谈创作:刀耕黄杨 海派大师

《创意设计源》:作为一个曾深入学习浙江木雕的海派黄杨木雕大师,您认为海派黄杨木雕和浙江黄杨木雕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差异?

林翊:1957年初,我在温州工艺美术合作社工作时首次接触到海派黄杨木雕作品,对其生活化、造型细腻、立体感强的特点印象深刻,我当时复制过其中一件《扇风炉》的作品,深感温州技法临摹上海作品,虽然大致相仿,但是其中缺少一点灵气。后来,到上海拜了徐宝庆老师之后,渐渐地悟出了一点门道。

徐老师雕刻最多的是儿童题材的作品,如《扛玉米》《拔萝卜》(图4)等,他的特点是写实和夸张相结合,如玉米、萝卜等都被放大且雕刻得逼真生动,孩子相对来说比例要小得多。作品上流动的线条与大小不等的块面巧妙地组成了一个运动的团块结构,造型充满活力且引人注目。在原料设计上徐老师从不打明稿,他打毛坯是根据料的形态,成竹在心相机而行。

而我之前在温州学习的时候,浙江黄杨木雕还是沿袭了民国木雕艺人朱子常创造的模式,是按照思考好的设计构图,分别做好人物和陪衬物,然后组装在一个自己设计雕刻的岩座底座上,没有过多地考虑应料设计。

概括地说,浙江黄杨木雕发展历史悠久,手法以圆雕为主,作品题材多取自民间故事和历史题材,整体感觉时代性不强,缺乏创新;海派黄杨木雕的表现手法是圆雕与镂雕相结合,将西方的素描技法、解剖知识和雕塑技巧与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融合,创造一种“中西合璧”的美学效果,有鲜明地时代性。

《创意设计源》:结合作品谈一谈海派黄杨木雕的艺术创作和技法。

林翊: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在跟着徐宝庆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受他的影响与启发,开始创作儿童题材的作品,用徐老师的方法做了件《背萝卜》(图5)的白桃木雕作品,这件作品关键点是运动中的儿童动态造型、着力点和重心点,后来上海博物馆收藏了这件作品,1961年时我带黄杨木雕班学生在博物馆现代馆参观时还曾见过。

1958年底,上海工艺美术公司组织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的年轻人随公司干部一起到崇明参加围垦劳动一个月,回去之后我创作了《公社女民兵》(图6)《犁地者的思考》《老鹰捉小鸡》等作品。《老鹰捉小鸡》刻画了一个老农和七个儿童的生动群像,充分显示了海派黄杨木雕横向用料的特点。这件作品来源于我去公社打电话时所看到的真实场景,公社里劳动力外出劳动,剩下学龄前的儿童由一个老农民照看,一群穿着开裆裤的小孩和一个老农在一起做游戏,这幅天真活泼、充满童趣的画面一下子触动了我。

海派黄杨木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反映时代风貌,这类作品我创作的有《江南晨曲》(图7)《当家做主》等。《当家做主》(图8)的灵感来源于1965年上海召开的第一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这件作品塑造了七个年龄不同的男女贫下中农代表参加大会开幕式的欢呼情景。这两件黄杨木雕作品参加了1966年初的上海第一届工艺美术展览会,之后又到北京展览,广受好评,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等报纸刊登。

此外,还有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丹塔木雕作品——大庆组雕《英雄云集》(图9)。1973年4月,上海工艺美术厂黄杨木雕小组受到大庆油田宣传部的邀请,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然后创作一套反映大庆油田建设初期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的木雕作品。当时分配给我的是“当年各路钻井队汇集大庆”这一主题,在参观完大庆史料馆之后又到一线走访工人,了解当时各路人马汇集大庆时的情景。大庆系列的木雕作品主要用于展厅展示,而黄杨木雕材料的尺寸都不大,因而最终选用了从巴西进口的丹塔木材料来完成。

改革开放后,我的黄杨木雕创作更加自由多样。1982年初我创作了《炎黄子孙》这件作品表达普通百姓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的愿望。在技法上采用了高浮雕和圆雕现结合的手法;在突出女娲造人上,在木雕正面和背面塑造了两组人物,正面是捕鱼,背面是狩猎,借以暗示炎黄子孙历来勤劳智慧,两岸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这件作品在当年四月举办的木雕行业全国第一届百花奖全国黄杨木雕设计作品展上

获得第二名。

《创意设计源》:海派黄杨木雕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连同其产业一起衰落了,我们在今天对它进行保护时,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人才断层局面。好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从2014年开设黄杨木雕大师班“3+2模式”招收、培养黄杨木雕人才,您对这些青年学生有什么样的建议和忠告?

林翊: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重新恢复黄杨木雕有点困难,原因是社会风气变了,重利益轻艺术,没钱不干活的思想较重。而黄杨木作为最为坚硬的木材,学生学习很苦,没出名前是挣不到钱的,这需要有人供养。所以,学习黄杨木雕的青年人首先要坚定艺术信念,不能急躁。其次,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以前师傅带徒弟是不给你讲授的,他让你看他雕刻,就表明他愿意收你为徒了,看都不让你看就表示不想要你,而现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能够提供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还有侯志飞和闻志高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希望他们珍惜现有条件,刻苦学习。还有就是一定要多读书、多贴近生活,提高自身綜合文化素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只有深入地体验生活,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才能做出有深度、有厚度的作品。

(文字整理:李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振兴传统工艺:‘海派黄杨木雕工艺文献考究”(项目编号: 2016A09)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派创意设计木雕
诚诚&嘟嘟成都生活
首届山西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火热进行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木雕鱼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
最好的自己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