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的无限和无限的智能

2017-09-28杨柏

当代贵州 2017年35期
关键词:任正非华为智能

智能的无限和无限的智能

杨柏

资深报人,曾任中国青年报贵州记者站站长、香港经济导报执行总编辑、深圳商报前沿观察总监。辟有杨柏工作室,从事深度报道、公益文化出版等。

面对智能经济,《智能的无限和无限的智能》作者与任正非,不约而同开出的药方都是发展教育,教育是我们成为新“智人”的唯一途径。

85岁的母亲在微信上给我转发了一篇微信和一段视频,文章是《中国又一个黑科技比华为还牛》,视频是《别管共享汽车了,这才是未来的交通工具》。前者说科大的一个翻译神器了得,后者展示一种“鹤立鸡群”克服城市堵车的高脚概念车,或许这还只是个巧用空间的设计构思。

自从玩上了微信,老太太喜欢发一些健康与养生信息,如今居然也转发起科技类文章。这让我想起了一位逝去的智者,20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智能的无限和无限的智能》。

当年,我在《经济瞭望》周刊上用几乎整版的篇幅刊发过这篇文章,发稿的时间比知网上能查到《科技智囊》杂志发表的同名文章早半年,文章在当时的经济特区引起过一片反响。

尽管这文章也曾招来个别评报者的不解,说这文章标题语义重复,像一件衣服的正装和反装,不过是同体“叠加”,同义往复。

然而,在我看来,这所谓的往复“叠加”,正是这位作者的高明之处。“智能的无限”给出的内涵已经超越了经济学、社会学、物理学边界,进入了一种哲学状态,是对我们存在的时空现代性的一种清醒认知,“智能的无限”实是基于进步的世界观对发展方式的深切观察,以宽广的战略视野从总体上凝聚、产出了对历史方向的“定性”研判。而“无限的智能”则是总体目标确定下实践活动的跟进,它侧重的是对路径、方法论,策略性与战术性,多层结构的改革与优化考量。

有人类学家说,“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生命的入口”。诚如斯,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从哪里“入口”,则意味着奠定一种怎样的动力来源,其中决定性的东西是面向进化,能注下或导入什么样的遗传基因。这又使我联想起几天前读到的华为领袖任正非的一篇发言稿。

28年前,华为从几万元起步,发展成为如今年销售额破5000亿人民币的高科技企业。可是,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没说辉煌成就,却只谈困难、道困惑,说正在被膜拜的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之中。

任正非说“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面对大流量、低延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任正非的话揭示了华为作为一个实践主体对理论创新供应的渴望与需求。

有数据显示,2015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596亿元人民币(92亿美元),占比销售收入15.1%;十年累计投入超过研发2400亿元人民币(370亿美元)。华为集纳了全球顶级科学家加入,八万多研发人员,板凳坐得十年冷,还尊重善待失败,“理解歪瓜裂枣,允许黑天鹅在我们的咖啡杯中飞起来”,甚至敢于“拥抱颠覆”,炸开封闭的人才金字塔结构,在开放塔尖,吸取“宇宙”能量,让世界级的科学家,全流程地引导着华为。面对不确定性,华为不断加大研究投入,追赶时代脚步,持续把销售业绩推向新高度。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逐渐被人熟知,智能经济已经扣响了未来社会的大门。

任正非预言,没有文化在智能社会只会寸步难行,那时全球价值链上,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必然会加速回归,资本追求更低的成本,大规模选用“智能机器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生产、服务过程的智能化,也需要的是专家、高级技师、现代农民。在现代与传统的界河两边,以收入差别为标志,没准会成为新一轮“智人”崛起的分化与分野。

这听上去有点可怕,但并不是不能自救。面对智能经济,《智能的无限和无限的智能》作者与任正非,不约而同开出的药方都是发展教育,教育是我们成为新“智人”的唯一途径。

(责任编辑 / 李坤)

猜你喜欢

任正非华为智能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任正非:站在矮处得人心
焦点任正非
站在矮处得人心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