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思考

2017-09-27刘玉兰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实践性

刘玉兰

摘要:社会实践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新课改对小学教学的标准和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社会实践分不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验,对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文中提出自己的几点教学手段,以期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水平的提升,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社会教学;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高尚人格,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完善学生的课堂生活。

一、设置课程目标,建立评价体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师应以为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合理设置每个阶段的课程目标,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灌输知识,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而要有层次、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一阶段课程教学结束后,要开展对学生的评学、对教师的评教活动,从而建立科学的品德与社会评价体系。如在学习爱在阳光下课程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教师要由浅入深,课前设置较为容易的教学目标,先使学生仔细观察一天中家人为自己做的事情,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照片,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之后升华课程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慈爱是一种爱,同样严厉也是爱,如妈妈让自己做收工、爸爸不给自己买新玩具等。最后,课程目标提升至最难,由学生们展现出家人对自己表现爱的方式。

二、通过静态展示,真切的体验

静态展示是指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静态图片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图画可以让学生们不由自主的打开话匣子,平常腼腆的学生也开口说话了。在实践教学中,教材内容中有很多精彩的插图,这些插画主题明确、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形象的展示了生活情景,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想象力。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充分的运用这些静态插图,使静态的插图在学生脑海中变为动态的。静态插图除教材中的,还有现实生活中拍摄的照片、幻灯片、画作等等。在图片展示中教师要加强师生、生生间交流,使学生更好的领悟其中道理,同时配合教师的正确引导,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会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搭建平台,感悟道德真谛

体验是维系认知行为的关键环节,缺少体验,德育的过程便是一种缺失和不完整,只有亲身参与体验,学生才能够切身的在学习中感悟。因此,强化体验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走进残疾人课题时,要使学生们体验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在生活中主动的帮助残疾人。在这一课时笔者在课上组织学生们模拟了残疾人活动,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我将教学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体验盲人,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写出走进残疾人这五个字,之后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再让几名学生进一步的体验盲人的生活,将眼睛蒙上从座位走到讲台,体会到盲人走路的困难。在体验残疾人时,让同学们用一只手系红领巾,体验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在让学生们体验聋哑人时,要求学生用手势向他人讲述一件事情,同学们猜,看着比手势和猜手势学生焦急的样子,学生们深刻的体验到了聋哑人生活中的不便。教学中,为学生们搭建平台开展模拟活动,确保每名学生都有体验的机会,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感受,让学生在内心产生对残疾人的友爱和尊重,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的帮助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加强家校联合,内化道德导行

孩子身边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孩子品德形成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孩子的生活世界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大领域组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开展开放课堂,重视起课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将课上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道德和情感认知的内化。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教師和家长的配合下,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使学生真实的去体验和感受,即补充和完善课上教学中缺失的内容,实现校内课堂和校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如在学习家居文化与变迁内容时,通过对古今中外建筑的对比,学生们认识到不同时期我国建筑的不同风格,学生们感受到我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后为学生们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家附近找一找有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可以将其拍摄下来,在班级一角进行展览。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们的实践能动性更强,学习兴趣也更浓厚,充分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采取有效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课堂只是教学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带着知识走进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才算完成,这同时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教学途径,教师可以采取个体独立完成和集体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生活。在个体独立完成方式中,学生作为一个个体走入生活独立完成认为,充分的体现出个人能力,如给长辈捶捶背、帮父母做家务、照顾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在无需他人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一项社会实践,为小区的花花草草设立一块自己设计保护花草的警示语等等,在生活中这类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能力。集体合作方式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如每周的升旗仪式。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活动、敬老院看望老人等等。这些集体活动能够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社会生活,并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起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亚斌.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3,09:95.

[2]吴亚东.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86.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实践性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基于线上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研究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小学品德教学中感悟式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让品德微课助力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