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实效性困境分析

2017-09-27杨书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实效性困境德育

杨书萍

摘要:德育实效性困境一直为教育界及相关人士所关注。由于重视科技文化的可比性,忽视精神文化的价值性,致使学校与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德育实践教学的实施困境也是德育实效性难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德育 实效性 困境

中国分类号:G641

德育课程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然而,德育课的实效性之不足却成为一直困扰教育界及相关部门的焦点问题。

德育课程不同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侧重于对青少年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给以强有力的解答,因此它注重的不是对系统的理论性知识的讲授,而是要选择和组织最管用的理论知识来回答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是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建设的根本原则。

当前,教师师资队伍、青少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及德育实践教学的难以实施,都是德育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收到实效的重要因素。

1. 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德育课的改革与建设一直在不断地推进,创生出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实际的德育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方法与手段上仍然存在着方法单一、手段相对落后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部分教师主观上习惯于传统的方法;二是许多好的新的方法没有得到有效推广;三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德育课建设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些都影响着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课的个体教师。然而一些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资料不能与时俱进,理论和实际不能较好联系,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没有创新和形成自己的特色。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和学科的需要,却没有及时自学或接受相关的培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道德教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如讲授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师很多都不是法律专业人士,自己对法律专业知识都很陌生。

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需要:一,努力增强教师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主观认识;二,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推广好的新的教学方法的力度;三,加大投资力度,切实推进德育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四,制定措施激励教师积极探寻更有效的好的教学方法。五,在完善现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观念,建设一种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2. 学校与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面對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学生忧患意识日益增强,学生希望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视技能训练,对与专业和毕业求职关系似乎不密切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兴趣不高,甚至把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放在与专业课对立的位置。作为学校,又容易把科技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性质、功能混同,在竞争比较中往往重视科技文化的可比性,忽视精神文化的价值性,导致重德轻智、竞争力下降,这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难以到位的潜在原因。

当前社会出现的等价交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处世哲学也迅速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引发了义与利、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使学生过分沉溺于感观享受而放弃对精神的追求。对此,我们需要注意,发挥精神文化、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作用是我国的传统与优势,在理论上与实践中要坚持政治与经济、业务的统一,保证我国的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从而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3.德育实践教学的实施困境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而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德育实践教学,实际上是与其理论本身相联系,并在教师主导下,由学生自主展开的一种教和学的活动。从这一概念出发,可以说,德育实践教学需要满足至少两方面:

其一,学生所学要与其所需相结合,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包括德育活动的接受的发生都是为满足其自身的需要。因为,从人的社会化成长的完成、成才和发展的努力追求到其人格的自我塑造以及其人生价值之实现到其获得的社会尊重等各方面来看,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是有需要的。他们需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是能够对其理论思维有所提升,对其思维视阈有所扩展,能够增强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人生、社会等重大现实问题能够具有深刻分析和解释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和需要,就要求德育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建构上要以当代年轻学生所关注的人生、成才、就业等社会现实重大问题为切入点,提炼出德育理论内涵深厚的主题,并依此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其二,教师的教要与实践活动的策划紧密结合,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尽量恰如气分地融入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之中,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改变传统的说教的身份,而以引导者或策划人的身份出场,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亲自主导和参与整个德育实践教学过程。

以上两方面之结合,会使德育实践教学显得有序和谐。但是,在其之后的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程序上,还会在时间安排方面出现问题。就其实践内容来说,如果在课堂45分钟内进行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即“做”放在课外,而回馈结果留在下次课堂的45分钟进行讨论和互动的话,那么下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将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实践活动即“做”完全安排在课堂45分钟,那么时间就相对紧张,可能难于完成教学目标。

鉴于此,使得有效完成整个学期的德育教学及目的存在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1] 罗建平,张维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的依据[J].思想教育研究.2012.02.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05.

[3]郑永廷.论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与方式——兼谈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高【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4] 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5]蔡杜娟.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效果[J].福建教育研究:综合版.2013.04.

[6]柳礼泉.教学方法创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2011.19.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效性困境德育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跟踪导练(一)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