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文献信息利用课程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

2017-09-27冯立嵩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期

冯立嵩

摘要:高校与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本质区别之一,就是以养成学生终生受用的良好品性及健康生活态度为目的。培养学生自主终生学习与科学探究精神、夯实其知识素养和思维方式,使之“终身不失业”,这才是现代大学的办学精神,其核心,一言以蔽之,即全面提升大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综合人文素养,在笔者认看来,欲达此目标,高校信息利用课程应是可依托之主阵地,该平台可为学养的形成提供较为可靠的、特别是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信息利用教育课程、文献信息内涵、人文综合素养提升

G258.6

在高校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文检课”)培养大学生的情报意识,使之掌握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技能,以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能最终实施文献检索技能教育职能。除此,该教育职能实现还体现在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方面:即指导大学生学会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来满足学生课内外各学科阅读涉猎的需要,使之具备专博兼备、文理兼容的知识结构,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些无不渗透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显性要求。据此依托文献信息利用课程(以文检课为主)来考虑培养人文综合素养可有以下途径:

1.从人生规划和大学阶段学习方向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认识信息利用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很容易使学生过分偏于专业的学习,而忽视整体素养的磨炼。只有把信息利用的意义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沟通起来,文检课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课程培养标准。从内心唤起其积极提升自身素养的意识才是解决问题根本之道。使学生认清,读大学并不简单的是眼前的几件考分考级考证之事,而为了以后更好地生活及社会实践。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谓的创新、探究能力,均无从谈起。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怎么能转化為其经历漫漫人生长路之积极能量?这“双无”恰是许多人包括稚嫩的学子们所面临的问题。所谓见多才能识广,厚积才能薄发,大学图书馆及资料库所包含的海量文献信息恰是一个可供海量阅读、尽情遨游的广阔天地,中小学时代片面的应试,使许多人丧失了大量阅读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恰好大学丰富的信息源能弥补,形象地说,读大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读图书馆,换言之,即对文献信息的利用,求学意义也主要在此。

学生只有在海量的阅读和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献检索和利用。在知识高度信息化及资源高度共享性的时代,对文检课教师的要求更是不仅要善教,而且要善导,即引导学生走上积极主动和善于求知的道路上来,这就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因是选修课,每次面对的学生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授课中严格要求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2.帮助学生厘清有价值的“文献信息”的内涵,避免吸收“快餐文化和大杂烩”,这是有效利用文献信息的前提。

2.1人类一切优秀的、可靠的、权威的、厚重的、经典的、崇高的、不媚俗的优秀文化成果,说到底全都在图书馆及其它知识资料库中。

真正的知识大多保存在文献中,因而利用一生中宝贵的、集中的、少干扰且一去不返的大好时光,去尽可能积累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方为合理明智的大学生活首选。只要构建了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吸收到精深之专业知识,提升人文及科学素养,建立健全完整人格及心理品质,就能为未来走上社会提供知识、能力、心理的准备,即面对残酷的现实和痛苦的挫折压力,自然而会形成抗压及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当机遇来临时又有不错失的敏锐,那为个人发展而开拓进取的能力和勇气会不请自到。培养出人文素养,从文献信息中汲取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就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意识到:人能真正引为自豪的就只是健康丰富而崇尚的精神世界。

2.2在重视实践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书本的间接经验(包括理论)。

.由于当今实用性知识技能的需求,又易使人产生另一误区,轻理论和书本。文献信息是保存知识的载体,特别是理论知识,它们更为浓缩集中高深,因而学习它更为快捷高效,也更能真正提高自己,从而避免肤浅、琐碎、平庸、偏见、狭隘。学深学透书本的间接经验,除可指导实践少走弯路外,还会使人在远距离参照客观事物时,更能激发出自身的悟性和灵气,易接近奇思妙想、灵感迸发的境地。更会善解人意世情,更好地修养良好的气质、品性,从而走向诗意的理想生活状态,达到真正的个性的自由解放。

3.将信息利用问题与生活中面临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挑起学生求知欲。

3.1应把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作为文检课教学的常态特色,使其认识到:要终生学习,认清养成受用终生的读书习惯、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激发旺盛的求知欲的重要性。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上大学和修一门课均是暂时的,但人生的历程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可结合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比如探讨“大学的作用到底在哪里?”“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在哪里”等现实的问题,引导其立志走上读书求知做学问的道路,又如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道德滑坡事件,或是一些焦点热点事件都可引导学生从前人的书籍或著作中寻求启发或解答。

3.2由于长期追求片面的应试能力,学生中存在着知识面窄,见识偏狭的情况,而且许多人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些靠利用图书馆和读书就可直接解决或进行深入的探讨,甚至可进行思辨性的学习。

如笔者曾引导探讨列夫.托尔斯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艺术魅力的课题:两人作品均以剖析真实的人性及刻画人的微妙的内在心理见长,许多人不知其常识,并少有人真正去读作品。我引导学生用检索工具寻到文本后并没止步,而是师生在课堂上共读文本选段并讨论交流,(如《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安娜在车站与久别的省长丈夫卡列宁会面时的大段心理描写)。再以点带面,找寻相关文艺评论,形成信息链,在进一步品读中,升华学养。很多学生只注意休闲类、娱乐性的读物,而对学术或承载深刻思辨及社会责任意识的、有厚重内涵的信息资源关注得太少。对有专业深度的综合类学术著作及经典作品,可引导他们去涉猎或关注,长远看会留下有益的萌芽,如读伟人传记即是综合的一种“杂读”方式,不一定成为伟人,但可吸取力量,可为未来提供抗压的人生智慧及心理准备。

把文检课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对似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单调的技能操作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得益于“意识到利用文献信息就是大学生不可缺的生活方式”的这种最根本的强烈心理动机。把信息利用养成终生的习惯,领悟其与检索能力鱼水关系、将其与感悟理解人生社会、个人成长紧密联系起来,方不失为一条务实的教学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