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分析

2017-09-26郑华伟高洁芝臧玉杰

水土保持通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明因子农民

郑华伟, 高洁芝, 臧玉杰, 陈 巍

(1.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2.南京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分析

郑华伟1, 高洁芝1, 臧玉杰1, 陈 巍2

(1.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2.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目的] 分析基于农民视角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弥补已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诊断中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不足。[方法] 构建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诊断。[结果] 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得分为3.683 6,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良好”等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经济等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结论] 基于农民视角构建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因子分析法诊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合理可行的。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满意度; 因子分析; 江苏省

文献参数: 郑华伟, 高洁芝, 臧玉杰, 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7,37(4):52-57.DOI:10.13961/j.cnki.stbctb.2017.04.009; ZHENG Huawei, GAO Jiezhi, ZANG Yujie, et al. Analysis on farmers’ satisfaction at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7,37(4):52-57.DOI:10.13961/j.cnki.stbctb.2017.04.0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间的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尤为紧迫[1]。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推进了这一战略布局,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写入五年规划,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在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农民生态意识较为薄弱,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生态文明的分析起始于欧美发达国家,源于他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对资本主义的判断,主要开展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马克思主义、如何推进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研究[4-6]。专家学者基于不同视角研究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驱动因素、评价体系、战略选择等[2,6-10]。国外由于城市与农村环境政策、公共服务差异不大,针对农村生态文明的分析较少[3];国内学者开展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评价体系、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3,11-14]。客观测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诊断主要制约因素,是有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1,3],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较少,专家学者主要从宏观层面来诊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基于农民视角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研究鲜见报道。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从农民的角度来衡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鉴于此,本文基于农民视角诊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农村当前资源与环境压力,针对不断恶化的农村环境健康状态做出的旨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协调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措施;它主要包含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生态制度5个基本要素[1,3,8]。从农民主体来看,只有农民满意度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才能较高[15]。因此,本文基于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感受—即农民满意度,来诊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来看,农民满意度是个总体概念,具体包括了农民对农村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态文化、农村生态制度等方面的满意程度,每一个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评价指标。为了准确区分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作为满意度的测量工具,用1,2,3,4,5分别表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基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

表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评价指标

2 评价模型建立

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16],因子分析已成功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因子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有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如何使因子具有一定的命名解释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的主要功能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代表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再现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16-19]。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1)

式中:xi——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原始变量,具体包括x1,x2,x3,…,xp;Fj——表示公共因子,具体包括F1,F2,F3,…,Fk,因子个数k小于原始变量个数p;aij——因子载荷,是原始变量xi与因子Fj的相关系数,体现了原始变量xi与公共因子Fj的相关程度,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相关性越强。εi表示特殊因子,显示原始变量xi中公共因子无法解释的部分[20-21]。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公共因子变量可以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Fj=β1jx1+β2jx2+β3jx3+…+βpjxp

(2)

式中:Fj——公共因子;xi——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原始变量;βpj——原始变量xi在公共因子Fj中的系数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原始变量xi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测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得到农民视角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将农民视角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4.0

3 案例分析

3.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东濒黄海,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西接安徽,北接山东,位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江苏地处长江三角州,平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全省面积1.072×105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1%;耕地面积4.58×106hm2,人均占有耕地0.057 hm2。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 9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257元,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现代农业加快推进[23]。 “江苏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报告”课题组于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对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镇江市、无锡市进行了农民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53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有效率为95.10%。在被调查的样本中,平均年龄53岁,村干部的比例为44.12%;文化程度分布中,小学占13.37%,初中占41.06%,高中占29.31%;家庭平均年收入9.70万元,最低年收入5 000元,最高年收入150万元。

3.2 结果分析

3.2.1 量表的品质检验 由于此次问卷调查是通过自行设计的量表形式开展,在分析之前首先要对量表的品质进行检验,从而保证分析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检验项目包括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18-20]。信度分析是对量表的有效性(信度)进行研究,通常以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来进行评价[16]:如果克朗巴哈a系数大于0.9说明量表的信度很高,克朗巴哈a系数大于0.8(小于0.9)认为量表的信度可接受。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对本次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发现,克朗巴哈a系数为0.917,说明问卷的信度很高。效度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判断量表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19],主要通过Bartlett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来开展评价[16]: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检验统计量近似服从卡方分布,若该统计量的观测值比较大,且对应的概率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a,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越接近于1,原有变量越适合做因子分析,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以上(小于0.9)表示适合。KMO值为0.910,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检验统计量位7 458.876,对应的概率0.000小于0.01,非常显著,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3.2.2 农民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萃取,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成分,选取了6个公共因子(F1,F2,F3,F4,F5,F6)(表2)。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0.049%,说明公共因子能较好地代表原始变量的信息,因此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第一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为16.353%,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表2 6个公共因子解释的总方差

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

为了使公共因子的命名与解释更加清晰,对因子模型进行具有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使公共因子的负荷系数更接近1或0。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3)。从表3可知:第一个公共因子在民俗文化传承、文化教育、文化活动、生活方式、农村环境监管上的载荷系数较高,体现了农村生态文化与制度;第2个公共因子在生活污水治理、河塘污染治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人禽粪便处理、工业污染治理上的载荷系数较高,体现了农村生态环境;第3个公共因子在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发展、生态服务业发展上的载荷系数较高,体现了农村生态经济;第4个公共因子在房屋建筑质量、房屋建筑面积、房屋内外装修上的载荷系数较高,体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居住条件);第5个公共因子在自来水设施、电力设施、灌溉设施、垃圾收集设施上的载荷系数较高,体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第6个公共因子在绿化状况、空气质量上的载荷系数较高,体现了农村人居环境(自然环境)。公共因子对原有变量的载荷均大于0.5,且原有变量在公共因子上没有交叉载荷,显示出良好的区别效度和聚合效度[18,20-21]。

表3 6次迭代后的旋转成分载荷系数矩阵

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采用回归分析法测算因子得分系数,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4)。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公共因子变量可以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F2,F3,F4,F5,F6以此类推。22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方面的满意度最终在6个公共因子上得以体现,表现了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评价上具有明显的聚合特征。

农村生态文化与制度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6.353%,农村生态环境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5.184%,农村生态经济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1.907%,居住条件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0.462%,基础设施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9.537%,自然环境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6.606%,表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中的很大部分是由农村生态文化与制度满意度、农村生态环境满意度来进行解释的,显示出农民对农村生态文化与制度、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较大。

3.2.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分析 按照降维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新的维度划分,可以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3级评价指标体系,1级体系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2级体系是6个公共因子所代表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3级体系是原始变量(x1,x2,x3,…,x22)所代表的满意度。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原始变量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测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得到农民视角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测算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得分为3.683 6,表明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良好”等级。而在影响农民满意度的二级指标中,满意度得分排序为基础设施(3.981 2)>自然环境>农村生态文化与制度>居住条件>农村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环境(3.279 7),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自然环境)满意度得分较高,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经济满意度得分较低。这些数据表明,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自然环境)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而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经济满意度较低,说明了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经济已成为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主要障碍,也说明了农民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的渴望。观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3级指标发现,满意度较高的表现在电力设施、空气质量、生活方式、自来水设施、垃圾收集设施、灌溉设施、绿化状况等方面,满意度较低的表现在河塘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生态工业发展、人禽粪便处理、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服务业发展等方面。

表4 采用回归分析法测算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旋转法,是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4 讨论与结论

(1) 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得分为3.683 6,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良好”等级;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自然环境)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而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经济等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2) 为了有效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应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升生态服务业发展水平,普及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治理、河道沟塘治理等,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净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参与机制,有效衔接农民需求,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满意度。

(3)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将农民满意度高低作为衡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低的标准,符合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了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因此基于农民满意度构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诊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合理可行的。

[1] 李平星,陈雯,高金龙.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J].生态学杂志,2015,34(1):295-302.

[2] 张艳,何爱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2):120-125.

[3] 陈巍,李烨,郑华伟.基于改进灰靶模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6,36(4):90-96.

[4] Foster J B.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2.

[5] Kemp R, Pontoglio S. The innovation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A typical case of 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72(12):28-36.

[6] 林爱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及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7] Zhang Lei, Zhang Day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alance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J]. Energy Procedia, 2011(5):2532-2535.

[8] 张欢,成金华,陈军,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22-29.

[9] 吴小节,彭韵妍,汪秀琼.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8):1-9.

[10] 袁晓玲,景行军,李政大.中国生态文明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1):92-101.

[11] 郑子峰.福建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1):68-71.

[12] 刘海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3] 赵明霞,包景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2):131-135.

[14] 刘晓光,侯晓菁.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制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105-112.

[15] 文高辉,杨钢桥,李文静,等.基于农民视角的农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及其障碍因子诊断[J].资源科学,2014,36(1):26-34.

[16] 薛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17] 杨永梅,郭志林,洪荣昌,等.基于因子分析的格尔木市郊工程移民满意度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9):38-43.

[18] 方凯,王厚俊.基于因子分析的农村公共品农民满意度评价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6):30-36.

[19] 杨东红,郝广,刘宏伟.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员工知识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6-52.

[20] 戚晓明.基于因子分析的农村义务教育家长满意度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5(5):248-254.

[21] 李伟,燕星池,华凡凡.基于因子分析的农村公共品需求满意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5):78-84.

[22] 罗文斌,吴次芳,倪尧,等.基于农户满意度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68-74.

[23]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Analysis on Farmers’ Satisfaction at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ZHENG Huawei1, GAO Jiezhi1, ZANG Yujie1, CHEN Wei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Objective] This paper were to demonstrate the defects potentially existed in pres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diagnosis methods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from farmers’ perspective. [Method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farmers’ satisfaction, then an empirical facto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 Jiangsu Province. [Results] The farmers’ satisfaction at the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cored 3.683 6 in Jiangsu Province. Though the construction level was graded as “good” class, there still some room to be further improved. Crucial constraints on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included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ural ecological economy.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 based on the farmers’ perspective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ar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rural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satisfaction;factoranalysis;JiangsuProvince

A

: 1000-288X(2017)04-0052-06

: F205

2016-12-13

:2017-02-1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控研究”(KJQN201567);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一般课题(14SWB-002);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SKZD2016007) ;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5Y044)

郑华伟(1985—),男(汉族),江苏省涟水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与农村社会发展。E-mail:huaweizheng2008@163.com。

陈巍(1963—),男(汉族),安徽省颍上县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E-mail:chenwei@njau.edu.cn。

猜你喜欢

文明因子农民
请文明演绎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漫说文明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