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2017-09-25张孟容

东方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能动性主观译者

张孟容

摘要:文学翻译有别于科技翻译,其要求展现作品字里行间的蕴含意义及作者风格特点。文学翻译过程中,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将文学作品的原貌展现给其他读者。本文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动机、文本选择、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译文价值的影响,说明译者主体性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文学翻译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但不是只转换字面意义的簡单翻译。它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体会原作者艺术创造的过程,进而在思想、情感、生活体验中找到原作内容的印证。同时还须运用适合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正确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反应有其固有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内涵,文学作品共筑了一个文学世界。译者就是往来于两个不同语言世界的使者,将两个语言文学世界的大门打开,让读者充分了解两个不同的世界。所以并不是掌握了两种语言就可以将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进行恰当的转换。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地翻译文学作品。译者的主体性对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的选取、文学翻译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二、翻译主体与译者主体性

要理解译者主体性就要了解翻译主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译入语文化取向不可避免要涉及翻译主体问题。关于翻译主体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原作者、译者、读者甚至是接受环境都被认为是翻译的主体,这和不断涌现的哲学与文艺思潮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2]。许钧教授把译者看作狭义的翻译主体,把原作者和读者看作广义的翻译主体[4]。杨武能认为“文学翻译的主体是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只是他们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是他们创造的客体。在整个创造性活动中,翻译家处于中心地位”[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原作者、译者、读者及接受环境互为联系,但译者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是整个翻译过程的重点。

上文分析了翻译主体,知道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主体的核心。查明建、田雨认为“译者主体性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6]文学翻译要达到一定的审美标准,译者是翻译活动的策动着,他具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不依赖于原作的独立性,要良好地展现译作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译者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文学翻译自古至今都是翻译的重要形式。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首先译者在翻译活中有自己的目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弗美尔认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既然翻译是一种行为那么翻译也有目的。译者最为关注的是目的能否达到”[7]。例如,我国在清末陷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启迪国人的心智。梁启超就曾说过“出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严复也说过“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助之。”译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以翻译小说救国,宣扬新思想摒弃旧思想。翻译目的与原文文本的选择往往联系在一起,译者因某种目的进行翻译时会选择契合自己目的的文本。如林纾,译者本身就是想要通过小说来宣扬西方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所以选择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伽茵小传》等来介绍西方追求婚姻自由的精神。

翻译过程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译者主体性表现最为突出的环节。因为译者的文化水平、教育背景、智能差异、审美标准、个人经历及思维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文学作品的翻译[1],这些会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译者还要完成对原文的理解,完成原文与译入语之间的转换,对译作进行校对等,都需要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表现出三种文学身份的能力,即读者、阐释者和作者(文学在创造者)”[6]。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首先要调动自己的文学能力对原著进行解读。“解读并不是按原文解码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是烙上理解人的主观因素[3]。然后发挥译者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探索原著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接下来进行语言表达展现语言风格和审美内涵。翻译过程中,译者还要考虑翻译策略:是原原本本地忠实于原文,还是采用在翻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改写。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的内容更丰富更需要读者发挥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原著风貌。

译文的价值要看译文对译入语世界产生的影响,它是否融入了译入语文学世界,是否对译入语读者产生了影响。傅东华在翻译《飘》时在译序中写到:“关于这本书的译法我得向读者诸君请求一点自由权。”他没有死扣字面,还将人名和地名中国化。这样他很据自己的文学审美、批判能力以及自己的翻译原则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译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

结语

在国内外的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学翻译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译者主体性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后,译者主体性研究被提上了新的日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成了重要的课题。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有着显著的主观能动性。译者主体性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对翻译动机与文本选择、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及方法,甚至对译文的价值都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庆明、刘婷婷. 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过程的伦理思考:以文学翻译为例[J]. 外语教学,2011.

[2]屠国元、朱献珑.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解释[J]. 中国翻译,2003

[3]王寅. 认知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2012(4).

[4]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1).

[5]杨武能. 翻译、接受与在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之一[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

[7]Vermeer, H.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能动性主观译者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