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创造美感的语文课堂

2017-09-25龚立宁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龚立宁

摘 要:做为教师,讲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如何让你的一节课出成绩,让学生有所收获,让课堂充满美感,学生爱听,却是一件值得思考的大事。学生的学习动态、知识要点、各种信息等,都是通过一节课,即课堂获得的。同样,教师的真正水平、教学能力也是通过这个窗口得到验证的。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达到以上效果呢?

【关键词】创造美感;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1 有张有弛的驾驭课堂

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的心里情绪不可能自始至终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一种波动的变化过程。或专注,或放松,或心思有所懒惰:说不准学生还有一种想蹦蹦腿、舒舒腰、伸伸手的行为动作意念。对此,走进课堂的教师如何处理呢?将士用兵,讲究阵法;文人用文,讲究章法:文武之道,有张有弛。课堂,也是如此。对自己的心理、情绪,执教者应善于掌握、控制。表现在言语上,即授课内容上,则有声高声低、字正腔圆、节奏快慢之分,追求的目标自然以抑扬顿挫为佳;表现在形体动作上,即形体语言上,则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应以动作适度、力气适度为好;表现在表情上,即神态语言上,则或悲或忧,或喜或乐,或歌或曲,应与文中情感相融合为妙。总之,教师应调节好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学生的反应、课堂氛围)的联系。把握好以上语言方式,学生自然会随着教师的讲授进入文中,去体会文中语言,理解文中的感情,和文中人物进行对话交流,聆听文中那妙不可言的内容。“我的叔叔于勒”回来了,“我”感动高兴,教师语言应显得轻松,学生自然也会感到轻松;于勒穷困潦倒,父亲大吃一惊时,语言应显得活跃;紧张了,学生自然也会紧张;怕被于勒认出来,那更是心悬到了嗓子眼儿,更惊慌,更紧张。所有这一切,教师讲授时语言都应把握好,学生自然也会与文中的“我”一样,一阵悲,一阵忧,一阵乐,真正走入文中,似乎和文中人物一起去想、去望、去度假、去逃跑一样。一节课自然会在一种张弛有序的美好气氛中度过,而学生从中也理解掌握了知识。

2 课堂中生动、鲜活的教师语言。

饱满的精神状态是上好一节课首要的条件,而讲述的语言则是教师自身知识素养的体现。进入课堂后,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充满激情,而且是生动、鲜活的。导语如此,道白如此,结语也如此。生动的语言靠的是教师自身存储在头脑中的各种知识、各种词汇、各种语言的向外传送,即说给学生听。这就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对自已陶冶的结果。这方面知识欠缺,讲出来的话则不免呆板、干巴巴、重复,给学生的印象则是教师语言太贫乏了。鲜活的语言靠的是教师通过自已情绪的调解,以快慢平稳、高低错落的方式把头脑中的积累的知识条理清晰地说出来,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口中讲的每句话每个字好像都在动一样,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可感、可触、可见、可闻的具体物象。如《背影》中的结语,教师可以平缓地说:“同学们,《背影》给我们讲述了人世间最普通而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今天,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享受亲情、享受爱的同时,去珍惜它,回报它(深沉而低缓),让我们一生都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吧!(高昂)。又如《故乡》一文分析完闰土与杨二嫂的性格以后,教师可用舒缓的语气说:“闰土、杨二嫂在社会的压迫之下,性格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他们的身体、灵魂都发生了扭曲(低沉)。我们还能说当时的社会正常吗?(提声调)。学生答:不正常,扭曲。(停顿)谁来解救这扭曲的社会呢?这就是后文中所谓“寄希望”的描写,这才是解救的方法吧。请大家打开书后……(板书)(扭曲的社会,扭曲了人物性格),这样的语言,学生总是爱听的。

3 课堂中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看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电视节目的人,无不为赵忠祥的语言所感染,主持人的声、调、情发挥得恰到好处。做为教师,不求追星,起码也应向这方面发展。教师的语言,尤其是朗读,能真正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能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教师把握好语境,朗读时把握好感情,这时候,你会感受到:学生也在试着在把握语境,把握感情。如朗读《醉翁亭记》一文,就应该注意文中“也”、“而”字的重轻音,还应注意上下两名连接时间的短与长,即所谓的轻、重、缓、急;朗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三拳”描定时,则应在平缓中有急迫,在娓娓叙述中有高昂、有激烈,这样读,才能体会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爱与憎、恨与怒;同样,朗读《变色龙》一文时,则应带有外国人的幽默特色,学会仿音,如第一段与第二段中的环境气氛的描写,则应显得低、缓、平,而到了第二段“伙计们,别放走它!”一句时,则应如平地起炸雷一般声调要高,声色要沉闷,且语音要拖长,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且能让学生领会文中所写的“当时整个沙俄无所事事、空气沉闷的社会背景”,为理解文中主题作了铺垫。至于后文中人物的对话,警官、平民、厨师的口气等,则应在不同中透出各自的幽默特点,更应注意仿音,既能以这种腔调模仿警官,又能以那种腔调模仿平民、厨师等,通过各自的语言,让学生去体会他们的身份、地位等。如果教师这样读了,这篇文章学生印象肯定很深,肯定愿学。

4 切实可行的能扣住时代与社会脉搏的课堂提问

一篇课文,总离不了问题的设置,有些问题只能就着原文理解,有些问题则应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即从书本走到书外,从课内走向课外。书本上的问题教师要讲,书本外的也应让学生多思考、多解答。尤其是针对近几年中考试题动向,还有新教材提出的新的要求。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问题,多属启发性的问题,既考察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又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学生应时时刻刻睁开双眸,去望望外面的世界,然后再细看看我们的课文,如讲述《范进中举》一文时,可进行以下问题的设计:

(1)中举了没有?

中举了

(2)中举后怎样了?

疯了

(3)“疯了”说明了什么?(此问在于理解文章主题)

科举制对人的毒害之深。

认为科举是唯一的出路。

(4)对于今天选拔人才的考试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假设你哥你姐考大学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第三年接着考,那时候梦绕你耳边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谁呢?是范进,還是孔乙己?你的学习行为能使你大胆地把自己看作是范进吗?

这样提问学生,应该能引起学生思考回答的兴趣,又紧紧地扣住了时代脉搏,教师讲起来轻松,学生回答也不甚难。

多给学生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又如,学完了《桃花源记》一文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同样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何异同呢?

这不但复习了前文,又加深了对本文的理解,还可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因此,问题应是课本、历史、现实的结晶,而不是单一的,唯本的。

5 和善、平易、微笑的面孔

晴朗的天空给人的感觉总是很舒服。一节课中老师的面孔正如天气一样,如何让学生在轻松舒畅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呢?这除了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给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之外,还在于老师进入课堂后的表情与态度,如果教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善于把握情绪,始终能以平易、和善、微笑的态度对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我想,这样学到的知识,更易理解,影响也会更深吧!反之,如果动辄易怒,静辄易闷,阴晴不定,学生就如浪尖上的树叶,这样接受知识就很困难。

美感的课堂就如进入音乐的圣堂,去感受音乐一样;美感的课堂就如步入鲜艳的花园,去感受芬芳一样。如果我们的学生身处这样的境界,何愁一节课没有功效,何愁学生不配合,何愁不出成绩。当然,美感的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众多因素的相辅相成。人人都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驾驭的过程中去创造美,让学生感受美,这才是美感的语文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