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大型活动的可持续遗产

2017-09-25刘昕巩文群

WTO经济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温哥华可持续性原住民

刘昕+++巩文群

2010年冬季奥运会在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及该市以西120公里的惠斯勒滑雪胜地举行。温哥华背靠落基山,面向太平洋,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加拿大人在赢得主办权后,自信满满地向世界宣布,温哥华冬奥将是一届“从海洋到天空的比赛”。自2003年6月取得主办权开始,温哥华奥组委通过连续八年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付出,为举办城市、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加拿大留下了诸多可持续的宝贵遗产,实现了“通过创建和交付一届非凡的奥运会和残奥会以及它们的遗产,来触及民族的灵魂和激励世界”的宏伟目标。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因温哥华冬奥会在可持续性方面的诸多创造性表现,盛赞“这是一次‘卓越而友善的聚会”。

回顾温哥华冬奥会的筹备过程可以发现,可持续性根深蒂固在温哥华奥组委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中。温哥华奥组委的可持续管理工作,可谓环环相扣,层序分明,即建立一套可持续管理体系、管理两大可持续影响、遗留三项宝贵的可持续遗产。

建立一套可持续管理体系

自成立之日起,溫哥华奥组委就提出了“通过体育、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激情来创建一个精神更强大的加拿大”的宏大愿景,致力于通过奥运会的高关注度提升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并借此激励各组织、个人采取实际行动,共同寻求本地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奥组委还确立了“团队 诚信 卓越 可持续 创新”的价值观,使可持续原则成为指导奥组委工作开展的核心原则之一。

为实现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承诺,奥组委董事会除了设有审计、财务、伦理和治理三个专业委员会,还专门设置了可持续性和资源管理委员会。其在冬奥会筹办期间及赛后有效引领了温哥华冬奥相关可持续发展项目,对冬奥会的可持续目标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为了使三大主要场馆(地),里士满椭圆速滑馆,惠斯勒滑雪中心和惠斯勒奥林匹克公园在赛后得到有效利用,可持续性和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加拿大政府、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成立了奥运信托基金Games Operating Trust(GOT),专门负责三大场馆的赛后运维与管理。相关报告显示,委员会每年将奥运遗产捐赠收入的一部分配给GOT,用以支持场馆设施的持续经营和维护。

温哥华冬奥会基于ISO14001、AA1000和GRI等指标体系,独创性地建立了可持续性管理报告系统(SMRS),2006-2010年间,先后发布5份可持续发展报告,详细披露了温哥华冬奥会在经济、环境、社会方面带来的机遇和影响。奥组委为此特别设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官一职,其主要职责是监控各项奥运会可持续实践的执行情况,对其在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遗产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估,并组织编制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管理两大可持续影响

建立科学完备的可持续管理体系后,温哥华奥组委针对举办冬奥会对其两大重点利益相关方“原住民”“环境”的影响先以谋定、后以智拔,以可持续性的管理实现了冬奥会对两大利益相关方的正向影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赢得原住民支持

温哥华在民族构成、文化认同上具有鲜明的原住民特色。由不同部落组成的原住民是温哥华最早期的居民,由于长期以来政府施行“隔离管理”政策,原住民群体不被主流社会认可,一代接一代的原住民感到自己逐渐失去土地和文化,因而在部族管理和与外界交往中,对触及自身利益的政府行为极其敏感且经常采取激烈反抗。在温哥华冬奥会筹备期间,曾由于修建比赛场地和道路占用了4个原住民部落领地,引发原住民团体不满,原住民名誉最高领袖、“第一民族议会”首席酋长方丹一度扬言抵制冬奥开幕式。

对于温哥华奥组委而言,能否赢得原住民部族的支持,已经成为可持续办奥运的基石。为此,温哥华奥组委将原住民参与奥运会列为温哥华奥委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使命之一,并从五个方面推动原住民参与奥运。(如下图)

应对“暖冬”,建立赛事环保新标准

温哥华冬奥会面临特殊的环境挑战。一方面,2010年冬奥会举办期适逢温哥华迎来罕见的“暖冬”,降雪量锐减,造成冬奥会一些赛场的积雪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因场馆建设施工而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让温哥华奥组委一度遭受舆论的指责。温哥华冬奥组委将环境的可持续性作为核心战略之一,推出一系列计划,不仅有效解决了冬奥会举办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在体育赛事的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了全球新标准。

环保建筑设计

温哥华冬奥会是第一个奥运会比赛建筑全部满足LEED银级以上标准的主办方。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全面达标,温哥华奥组委追求“在所有新建筑均纳入创新做法和技术,以尽量减少环境影响”。 为了应对“暖冬”并确保奥运场馆的环境友好性,温哥华奥组委与其官方建筑材料供应商陶氏加拿大联合制定解决方案,在冬奥场馆中创造性地使用XPS挤塑型保温板,帮助场馆保持冰面温度,使能量消耗达到最小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冬季奥运会对环境的重要影响。温哥华奥组委对因奥运建设而导致的生态破坏予以充分补偿和及时修复。如温哥华西部滑雪场的一小块湿地被规划用于建造雪场,为此将当地12种重要植物移栽到其他湿地;温哥华高山滑雪场的珍稀动物——有尾青蛙,连同它们的蝌蚪,被人工移到了上游40米的地方,以保证当地溪流的生态平衡。

“碳中和”计划

2010年1月,温哥华冬奥会组委会对外宣布,温哥华冬奥会成为有史以来首个达到“碳中和”标准的冬奥会。为实现“碳中和”,温哥华90%的用电依靠可再生的水电能源,市内的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和公交车多采用氢动力,市政部门还大力推动公共交通——在冬奥会场馆没有观众停车区。此外,温哥华奥组委首次创立“碳抵偿合作伙伴”赞助类别,通过与绿色能源机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低碳项目建设,由此抵消冬奥会建设及筹办中的碳排放总计26.8万吨。endprint

三项可持续办奥运遗产

2010年冬奥会已过去7年之久,但作为主办城市的温哥华仍受益于温哥华冬奥会的宝贵遗产。从新建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到一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再到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冬奥会成为了温哥华打造一系列长久社会遗产的催化剂。

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在回顾温哥华奥组委的可持续工作时,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特别指出,温哥华冬奥会建设的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运动场馆(地),将使加拿大人民长期受益。为合理利用这些奥运遗产,温哥华奥组委在奥运筹备期就成立了遗产管理组织“2010遗产现在时”(2010 Legacies Now)。奥运会后,该组织与2000多家当地机构密切配合,为青年人创办了大量娱乐性和专业性的体育项目,使奥运场馆在赛后持续发挥作用。除了专业运动场馆,其他基础设施也被充分利用,比如惠斯勒奥运村遗留下来的临时公寓,在赛后被分派给不列颠哥伦比亚的6个社区,可为当地老年人、无家可归者和低收入人群提供156套临时廉租房。

2万就业岗位 800个新企业

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残奥会为该省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2.078万个就业岗位,最终推动了大约800个新企业的诞生。在把握奥运契机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温哥华奥组委的很多创新性举措让人印象深刻。

罗娜-温哥华2010年制作商店

这是一家在奥组委协助下开业于 2007 年11月的木工商店,旨在为贫困青年、当地原住民、单身母亲和移民提供木工培训及服务奥运的机会。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总计为64人进行木工技能培训,这些受训者参与制作了超过11300个奥运相关木工产品(如滑雪架、滑雪椅),價值超230万美元。共计51名(80%)参与者完成了全部培训,其中 37名(58%)达到一级红印木工资格,为其在奥运会后的再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派失物招领中心

2009年2月,温哥华市中心社区服务社网络(NICCSS)与温哥华奥组委签署了经营2010年冬奥会、残奥会失物招领中心的合同。这是奥运史上奥组委首次将失物招领工作外派给社区的非营利机构。2010年2 月,NICCSS 雇用了14名工作人员,通过七周的工作,这些人员系统掌握了库存控制、数据录入、电话服务和零售等职业技能。“所有这些宝贵的技能和经验都成为每个人简历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推动经济增长8%

温哥华奥组委制定奥运会赞助、建设、招聘和采购等方面的要求,促进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责任表现,同时为奥运会及残奥会创造经济价值。因此,温哥华冬奥留下的第三项遗产,正是由前述“硬件”遗产与“软件”遗产综合作用下的涟漪效应带来的经济收益。

根据加拿大会议局的统计,因奥运会而注入温哥华经济的资金额度约为6亿加元,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了8%。奥运会后,加拿大在未来品牌(Future Brands)发布的国家品牌指数排名中跃居首位,前来加拿大的游客人数也提升了10个百分点。谈起冬奥运给温哥华带来的经济效益,温哥华市府议员杰夫·麦格斯曾表示,冬奥会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温哥华的全球知名度,全球有35亿人观看了2010冬奥会,由此带来大批旅游者和城市的商业繁荣。此外,12处新体育设施的建成,城市轻轨的开通,给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也为城市未来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启示

一、广泛的理念植入、有效的实践监控和系统的绩效披露。搭建一套科学、完备的可持续管理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大型活动的可持续性,确保活动本身及遗产的可持续价值,活动结束后,这一体系还能为中国大型活动或国家级的可持续管理标准提供借鉴,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公众深度参与和自觉践行可持续理念。大型活动通常会吸引数量可观的公众参与,借助活动的平台,系统梳理各业务口潜在的参与机会,为公众创造深度参与的条件,也是向公众传递、传播可持续理念的重要契机。

三、确保活动举办的环境友好性。未来十年,人类将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大型活动应从设计源头考虑如何采用更高标准的绿色环保要求,与供应商、NGO等利益相关方达成共同保护当地环境的共识,加强活动场地生态恢复,特别是活动中的临时性场地的生态恢复工作。

编辑|罗曙辉 shuhui.luo@wtoguide.net

本文系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研究项目系列文章之一。该项目主要负责人:殷格非、于志宏、陈伟征、管竹笋,项目主要成员:赵宝柱、邓文杰、张沁莹、刘昕、贾丽、于翔海、丁柳丽、李泽琨、巩文群、谭幸欣、岳阳春、陶蕊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温哥华可持续性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关注商业的可持续性
下一站,温哥华!
温哥华 自然倾城
在温哥华坐“老年人专车”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
温哥华承诺20年内成为100%可再生能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