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

2017-09-25芥直

醒狮国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蔡先生新文化运动梁漱溟

芥直

出身诗礼仁宦之家

记者:梁漱溟先生生于清末乱世,在您看来,哪些人和事对梁漱溟先生性格、学养的形成影响比较大?

梁钦宁:祖父幼时受我的曾祖父梁济先生影响很深。祖父后来特别说道:“吾父是一秉性笃实的人,而不是一天资高明的人。他最不可及处,是意趣超俗,不肯随俗流转,而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

在教育上,曾祖父对祖父非常“宽放”。在讨论政治问题时,父子经常辩论,面红耳赤。他允许祖父保留和坚持自己的想法。

此外还有两个人对祖父影响很大,一个是他父亲的结拜兄弟彭翼仲,他是清末著名的爱国报人,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先驱。彭翼仲因为办报得罪了清朝政府,被发配新疆,当时有上千人送他,还有人愿意陪他一起去新疆。彭翼仲还办过《启蒙画报》,那是一张彩色的,專门给儿童看的画报,对梁漱溟的影响很大。

另一位影响祖父的人是梁启超先生。彼时梁启超已经流亡日本,但他的丛书合订本从海外流入,祖父非常喜欢读,爱不释手到有时要枕着梁启超的丛书睡觉。

曾祖父没有让祖父去私塾,而是找了一位老师来家里,一开始也就读《百家姓》《千字文》。清朝末年,祖父上的是北京第一家西式小学堂,学的是英文字母ABC,后来因为义和团来了,学业中断,他小学一共上了四家。

记者:“这个世界会好吗?”这句发问最初源自您曾祖父梁济先生,这是否也是梁漱溟先生此后一遍遍追问的话题?

梁钦宁:曾祖父梁济曾是清廷小吏,做过内阁中书,也管过一些小的事情。虽然是小吏,但是他对国家的前途、民生非常关注。

我祖父有一本比较畅销的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是他与美国汉学家艾恺教授的对话录,书的标题就源于他与我曾祖的最后一次对话。

1918年11月份,在我曾祖的60岁生日前几天,他在家中碰到已经在北大当讲师的儿子,突然间问了一句:世界会好吗?祖父当时一愣,沉吟片刻答道:会好的,相信一天天会往好里去的。我的曾祖说:会好就好。在三天之后,我曾祖投北京的净业湖殉道而亡。净业湖就是现在的积水潭。

曾祖父的死对祖父影响非常大。他始终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后来他一直研习佛学可能与此有关;另一个就是关注中国社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贯穿了祖父的一生。

蔡元培因文识人

记者:梁漱溟先生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他具体是如何与北大结缘的?

梁钦宁:1917年1月4号蔡元培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晚间就在寓所接待了我祖父的拜访。我祖父当时是拿着一篇《究元决疑论》的文章向蔡先生请教,这是他多年习佛的所感所悟,没想到一见面蔡先生说:这个文章我已经看过了,写得很好,我这回受邀主政北大,希望你能来哲学门来担任个教师,教印度哲学。

我祖父有点儿惊讶,为什么?他只是一个中学学历,中学毕业以后,他因为投身新闻事业,就做了一个新闻记者。他没有去考学,没有任何的资历,蔡先生就邀请他出任北京大学的讲师。所以他有点儿很惊讶,当时他就推托道:“蔡先生,印度哲学有六个门派之多,我只是对佛学略知一二,你让我去教恐怕不合适。”蔡先生说:“我现在也寻不到其他人,你来就好。”我祖父还是在推辞,但是蔡先生说:“你不要把它当做你来教书,你就当做把喜欢哲学的一班朋友聚在一起,大家共同地来研究、探讨。”

蔡先生再三邀请,我祖父也不好推辞,就应承了下来,这一天他答应了蔡先生的邀请出任北大的讲师,但是他又向蔡先生言明,他无法立刻就任,那阵他还是司法总长的秘书,还有很繁忙的工作。也就1917年的夏天,随着张耀曾离开司法总长的职位,他也自然而然不再担任这个秘书了,就闲赋在家。当时他也游历湖南的寺庙,都差一点在那儿出家。但是因为兵祸、战乱使他痛下决心,他还是想要做一番事业,对这个国家产生影响,所以他回到北京,也接到了蔡先生的通知,因为许丹先生(许季上先生)得了一场大病,不能再替他代课了,让他赶快来上课。

在1917年的11月份,他就先去北大校长办公室正式报到。当时有蔡元培先生和陈独秀先生在那儿,我祖父一进门寒暄过后,直截了当地就问蔡先生:“你们对孔子是什么态度?”蔡先生一愣。因为你想想,我祖父当时二十四岁,一个小年轻儿,对一个校长,而且对他知遇之恩的校长,毫不客气地问问题。蔡先生有一些惊讶,但是他还是很包容的。

他就答道:“我们不反对孔子。”我祖父就说:“我不但不反对孔子,我此次来北大就是替释家孔子说个明白,不做旁的事情。”这是我祖父公开的第一次对孔子的表态。所以1917年的12月5日北京大学的《日刊》上正式刊出梁漱溟开始讲授印度哲学。

记者:《究元决疑论》这篇文章对梁先生个人影响也很大?

梁钦宁:对,他通过这篇文章一是得到了蔡先生的赏识进了北京大学,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前辈学者的垂青。

1920年的夏天有一辆小汽车——我祖父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个时代要是看到一辆汽车是非常不容易的——停在了我们家在崇文门外缨子胡同的门口。从车下走下来的有林宰平先生、蒋百里先生、梁启超先生,还有梁启超先生的长子梁思成先生,他们四个人来登门造访,我祖父当时非常地惊讶,他非常仰慕梁启超先生,不过一直没有主动去结识他,这可能就源于我的曾祖。我的曾祖也是非常赞同君主立宪的,曾四次投书两次拜访梁启超先生而不得,所以我的祖父担心主动联系他再吃闭门羹,因此他有这种抵触心理,就没有主动去拜访。他们主动地来拜访他,这使得我祖父很惊讶。他们来拜访也是因为这篇文章,来探讨佛法、佛理。

这篇文章还让我祖父得以结识了熊十力先生,熊先生被称为中国新儒学的三圣之一。因为在这篇文章里我祖父指名道姓地批评了熊十力,说“此士凡夫熊升恒”——熊十力先生的字是升恒——“愚昧无知”,就是对佛法不懂,说三道四,批评了他。也是1919年的夏天,熊先生写个明信片寄到北京大学给我祖父,在明信片上说:“那篇文章我看过了,骂我的不错。我现在在南开中学教书,暑假来北京,可否一晤?”我祖父就回书答应他了。这样他们就在北京的广济寺得以相见,从此一见如故,成为终身的朋友。endprint

一篇《究元决疑论》使我祖父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垂青,让他得以去北大任教,也结识了一些前辈大家和好朋友,所以这篇文章对改变他的人生命运起着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中特立独行

记者:“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文化激烈碰撞 ,梁漱溟先生通过审视东西文化的发展和局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新评价,这影响了当时许多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梁漱溟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具体是怎样一种态度?

梁钦宁:来到北大,我祖父的学历是最低的,又没有什么背景,当时北大已经是人才济济,“新派”“旧派”。“新派”的人物像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旧派”的刘师培、黄侃、林琴南等等都云集在此。当时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发源地,而我祖父在“新派”“旧派”的中间,左右不能。他对旧派是不认可,他认为他们说的那些旧道理被陈独秀骂得体无完肤,回嘴不得;而“新派”又认为他是“旧派”的人物,又不太理会他,所以他倍受压力。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们高喊“打倒孔家店”、民主、科学的口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瞩目,其中为首的就是陈独秀先生,我祖父对他的评价是:陈先生是一个反封建的闯将,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头脑明晰,笔锋锐利,批判“旧派”观点如摧枯拉朽。“陈先生之精辟廉悍,每发一论,辟易千人”,所以他非常欣赏陈先生那种豪放、勇敢的态度。

当然“新文化运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不得不说,就是胡适先生。我祖父对他的“白话文运动”是非常欣赏的。但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旧交锋,我祖父又参与其中,他们之间难免有一些文章进行交锋和碰撞,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很平常。但我祖父却表明他自己对这种碰撞的一种态度,他说:“我不认为我反对他们的运动,我不觉得我是他们的敌人,他们是我的敌人,我是没有敌人的。”他又说“在这个时候,天下肯干的人都是好朋友!我们都是一伙子!”这句话放到当下也有他深刻的意义,和而不同才能有国家的发展。

记者:梁漱溟先生在“新文化運动”中研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被认为不仅影响了中华文明史也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极大影响。

梁钦宁:他在北大因为受到新派、旧派的这种压力下,他得自己去钻下心来研究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洋文化。所以,他在写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他说过一句话:“诸君或不相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是逼出来的。”就是环境所逼、形势所逼,迫使他不得不对中国文化、西洋文化、印度文化、世界上三大主流文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1920年他就做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开始在北大,然后在山东,后来成为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非常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当时蒋百里给他的老师梁启超写信称赞此书“此亦迩震古铄今之作”;胡秋原先生说:“有独创的意义和可惊叹的深刻思想力”;熊十力先生也说:“梁先生提出‘未来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话,是很有胆识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当时迅速被印成十二国文字,而且也多次再版,从1922年至今一直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这本书也让他成为全国乃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甚至于直到30年代,西洋人一直以为梁氏是中国的唯一哲学家。

他是在总结三种文化的基础上对三种文化的评判,他是有创新的发展。所以这也谈到了孔子,我祖父对孔子的态度在这本书又一次体现,但是他不是简单地赞成,当下现在也开始“尊孔”了,我有些担忧,我怕是一种简单的,对待文化一定要是继承发展的,不能抱住老道理来解决新问题,我们得有发展。

这本书让他迅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知名的人物,当时他在北大只是一个讲师,可是当时北大做民意测验,全国十大名人梁漱溟跟冯玉祥并列第十,可见这本书给他带来的影响力。

通过这个书他也结识了李济深先生、陈铭枢先生,还有冯玉祥先生。冯玉祥先生还专门请他去南苑,他那阵屯兵南苑。在南苑练兵有五个旅,他亲自陪同,每个旅做一次儒家哲学的演讲,营以上的军官都要听,当时就有韩复榘先生在此旁听。就因为有这份渊源,才有后来我祖父在山东得到韩复榘先生支持搞乡村建设的实践。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比较中国文化、西洋文化和印度文化三大文化的类型,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人对人的;西洋文化是人对物的;印度文化是人对自身的。都有不同的诉求、欲求。我祖父对三种文化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溟在书后的补遗中说的一段话很重要:“我相信,凡是人都会自己去走对路的。所有的不对,都在我一定要怎样怎样。这就是说,有些人想借某种权力去压别人的意思,推行自己的意见,只信任自己,不信任大家。我以为,我们有什么意思尽可以陈述,都不应该强众从我。因为大家本来都是自己能走对路的。如果真要靠我一个人去纠正大家,既是已足表明此事已无甚希望。不信任人是最不对的,人在知觉上自然会找到对的上去,所以知识上、人格上的错处、坏处都是一时的,结果终究是要对的。用强力干涉固然错误,忧愁这世界愈忧愈患也是错。我信人都是好的,没有坏的,最好是任听大家自己去走,自然走对。因此,我全无悲观。总觉得无论如何都对,我从来未曾反对过谁的说话,同我极不对的话,都任凭去说,说了有好处的,因为经过了这一步,便可以顺次走下一步,人都是要求善、求真,并且它都有求得善和真的可能。”

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要顺应时代潮流

记者:回归到在家庭中的角色,您觉得梁漱溟先生是一位怎样的祖父?

梁钦宁:我觉得他是一个从来不会说教的人。他有自己一套教育子孙的方法。我小时候爱吃咸的,爷爷看我吃饭的时候经常加酱油,没有当面批评,而是找到了一本科普书,用红笔将题目勾出来说:“钦宁你抽空把这个看一看。”我现在还记得书上的题目是:“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看完文章之后,我便很自然地去学懂它的道理,慢慢改变不好的习惯。

他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我至今仍然保存着爷爷给的来信:

“钦宁来信,阅兮,甚好。古训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为人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俯仰无愧,此义亦由你父母给你讲明。我最近给钦东讲不贪是根本,一切贪皆从身体来,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唯身体之主,自然不贪,祖父手字,1981年7月12日。”

上个世纪80年代祖父已经年过九旬,需要儿孙轮流照顾。有一次堂哥梁钦东陪爷爷住,看书到凌晨两三点。祖父第二天早晨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就是不要贪,即便是看书也不要贪。”按照通常的看法,小孩爱看书是好事,应该多鼓励,愿意熬夜就熬夜。但是爷爷认为这不是生命可持续的一种方式,应当该休息就休息,该看书就看书。

1988年5月份祖父接受了台湾记者的最后一次采访,在病榻上,记者问:你对台湾青年和大陆青年有什么寄托,有什么想法想跟他们说的?我祖父沉吟了片刻说:“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要看我的《中国文化要义》。”沉吟了片刻,又说:“要顺应时代潮流。”

(本文经梁钦宁先生审定刊发,在此特别感谢梁先生对本刊的支持!)endprint

猜你喜欢

蔡先生新文化运动梁漱溟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原则
胜任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