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陕西进士考述

2017-09-25任丽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进士陕西

任丽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历史·民族研究

唐代陕西进士考述

任丽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唐代陕西进士历来受学者关注,依据《陕西通志》、新旧《唐书》等史籍对陕西唐代进士进行考证,以此为基础,分析进士地理分布状况,并从统治者、进士个人,以及官僚主义方面阐释各种因素的作用。

唐代;陕西进士;文化构成

唐代进行科举,多因隋制。“唐制取之科多因隋旧,……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算。”[1]终其隋代,总共进士7人,人数虽少,但仍开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先河。根据《登科记考》统计,唐代存在290年,开科261次,录取6460人,平均每次25人,其中进士科共开263科。陕西进士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士人数达到218人次之多。

陕西地理位置独特,加之长安是隋唐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国家都城,文化氛围浓厚,进士辈出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关于唐代科举制度的研究成果,通论性的著作如台湾候邵文先生《唐宋考试制度史》一书,全书分导论、本论、各论、附论等四编总论唐宋时期的考试制度。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分十五个章节论述了科举制度的发展。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分为十个章节论述了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实属难得。但是专门论述唐代陕西进士分布的研究成果较少。如郎菁《陕西历代进士数量及地理分布统计分析》,《历代陕西状元考略》等。

一、史料中唐代时期陕西进士分布概况

隋代始创科举制,终其隋朝进士7人,陕西进士2人,占29%,分别为杜正仪、杨纂。唐代武德五年第一次开进士科,录取人数极少,仅四人,他们分别是孙伏伽、李义琛、李义琰、李上德。进士科的设置成为古代读书人进入仕途的捷径。在众多科考中,进士科最为显贵。“唐众科之目进士为尤贵,而得人亦最为盛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进士虽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1]进士科在隋以后逐渐成为科举取士最重要的科目。这一地位的确立,实与武则天时期借助崇重进士科、破格重用文词之士以破坏北魏以来所形成的关陇集团势力有关。[2]在天宝之后主要是进士、明经之科。秀才科不设。进士也曾罢选,但是“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得不罢。”[1]在《陕西通志》160人基础上,根据新旧《唐书》及其陕西墓志,进行考证甄别,在其后章节中会逐一展开论述。

根据郎菁《陕西历代进士数量及地理分布统计分析》[1],考证出唐代陕西进士为161人,据 [雍正]《陕西通志》记载陕西进士160人,相差为一人。本文以《陕西通志》为基础,以新旧《唐书》为依据,再以出土墓志多加考证,进行核对。

陕西现今的辖区是很晚才形成的。秦汉至宋代,秦岭以南一直属于现在的四川、湖北、河南,自元代设立陕西行省,才同关中、陕北并到一起。本文研究的陕西进士,以现在的行政区域为准,属于甘肃的进士不计入内。

在[雍正]《陕西通志》基础上,根据新旧《唐书》、《登科记考补正》以及出土的墓志文献为基础,例如杨虞卿为虢州弘农人,为陕西户籍,元和五年进士擢第,其子知进、知退、堪、弟汉公,皆登进士第。再如杨汝士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子知温、知远、知权皆登进士第等。笔者皆纳入陕西进士之列。这在《陕西历代进士数量及地理分布统计分析》中没有统计。无疑这就增加陕西进士可考人数。综观统计到的218名陕西进士,分布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24个区县。下面依据有关记载列出各区县在唐代进士的分布状况。

表1 唐代陕西进士分布表

续表1

由表1可知,陕西进士分布广泛,但是分布十分不均衡,各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我们以唐代各地区进士人数一览表为依据。

由表2可知,进士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四个:西安市、耀州区、武功县、华阴市,这五个地区的进士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2.92%,可见这些地区是进士集中分布的地区。其中西安市拥有进士比例最高,显然与它作为唐代政治中心的特殊地位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进士分布稍低的有高陵、乾县、渭南、大荔,这些地区进士合计占唐代进士总数的13.75%。进士比较稀少的地区有临潼、周至、蓝田、、凤翔、岐山、扶风、咸阳、礼泉、长武、合阳、汉中、洋县、澄城县,这些地区大体属于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其拥有进士的比例共占两代进士总数的

表2 唐代各地区进士人数一览表

二、分布特征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唐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呈现如下基本特征:

(1)分布不平衡。进士分布呈现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省24个市区有进士分布,但是分布相对集中,少数地区拥有进士的绝大部分。关中地区拥有进士占进士的绝大部分,进士为211人,占到进士总数的96.8%,剩下的地区汉中市仅为7人,即陕南地区只有汉中有进士分布,占到总数的3.2%,商洛市、安康市无进士记载。在陕北地区,即榆林市、延安市尚无进士记载。进士分布不平衡凸显陕西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2)聚集性。全省进士集中分布在24个县区,在地区上来说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聚集性还表现在市州内部进士人数集中于一两个州县,西安市主要集中在京兆、万年、长安、杜陵这些地区铜川市主要集中在耀州区,宝鸡市集中在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咸阳市集中于兴平市、乾县,渭南市主要华阴市,汉中市主要集中在略阳县。值得注意的是陕西大部分地区在唐代无进士分布。例如,宝鸡市、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等等。这也反应出进士分布呈现出由中心县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

(3)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带交通要冲地区。“秦中自古帝王州”,进士在唐朝众多的原因之一是长安自然条件优越,西安在唐代又称“长安”即为“长治久安”之意。长安所依托的关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孕育西安城的摇篮。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抵黄河,占有渭河中下游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这里农业开发较早,为关中平原精华之所在。在气候方面,关中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再加上这里属于黄土地带,土壤以褐土为主,肥力较高,易于耕作,农业发达,使关中成为陕西省最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地。长安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山川形势险要,交通便捷。

关中平原温暖湿润的气候,众多的河流湖泊,类型众多的植被,为读书人提供了适宜的居住环境。“关中自开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富庶的自然条件,自然人口众多。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优良的自然环境为读书人刻苦读书,择日及第提供了可能。

三、唐代陕西进士文化构成

唐代陕西进士层出不穷,据郎菁《陕西历代进士数量及地理分布统计分析》,陕西进士隋代2人,唐代161人,五代15人(其中后梁2人,后唐4人,后晋5人,后周4人),宋代171人,辽代1人,金代79人,元代60人。[3]足可以看出在唐代数量是较多的,虽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不能相较,但也足见规模。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统治者个人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的。

(一)统治者个人因素

科举作为唐宋以后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的发展与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息息相关。唐朝初年,进士的录取也是根据统治者的好恶,“士之进取之方,与上之好恶,所以育才养士,招来奖进之意,有司选士之法,因时增损不同。”[4]1162“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4]1162唐前期进士主要不是看文章的内容,而是看文章的词华。高宗到玄宗时期则为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士。李迥秀由于文采出众,深得统治者欣赏。“则天雅爱其材,甚宠待之。掌举数年,迁凤格舍人。迥秀雅有文才,饮酒斗馀,光接宾朋,当时称为风流之士。”[5]2390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诏进士试杂文。玄宗时期制举试诗赋就是在杨绾登第后开始。杨绾“通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外,别试诗赋各一首。制举试诗赋,自此始也。”[5]3429深得玄宗赏识,当时登科者三人,杨绾为首,超授右拾遗。严挺之少好学,举进士,神龙元年,制举擢第。

(二)进士个人因素

唐代共产生200多位进士,他们在幼年时期就有较好的个人资质,再加上勤奋好学,也为他们考中进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苏环显庆元年(656)进士,“幼聪敏超群,长而博览经史,尤善属词。”十八岁即进士高第。神龙初入朝为尚书右丞,景龙三年拜相。封许国公,监修国史。李迥秀为咸亨四年(673)进士,迥秀年少有为,“少年聪悟,雅有文才,诗酒风流,事母至孝。”[5]2390弱冠应英才杰出举,拜相州参军,累转考功员外郎。掌举数年,迁凤阁舍人,后拜相。于休烈“自幼好学,善属文,与会稽贺朝万齐融、延陵包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举进士,又应制策登科。”[5]4007令狐峘“博学多才,贯通群书,有口辩,登进士第”。[5]4011韦述在少时即表现出天资聪颖,“述少聪敏,笃志文学,家有书二千卷,述为儿童时,记览皆偏,人骇异之。”[5]3183当考功员外郎宋之问问韦述有何志向时,韦述仍将著书作为他的毕生事业。“性好著书,述有所撰唐春秋三十卷,恨未终篇。至于词策,仰待明试。”不久韦述进士登第。严挺之,“挺之少好学,举进士,神龙元年,制举擢第,授义兴尉。”[4]1162及第之后姚崇为常州刺史,见严挺之少有气魄。非常器重。令狐楚“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5]4459杨虞卿“少有棲遁之志”,以处士徵入朝,有口辩。”[5]4561白居易“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休息。”由此可得知,进士从小就有较好资质,并且勤奋好学,为取得进士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士族贵族官僚化

科举制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中正制,在南北朝时期开始衰落,到隋唐时期进一步衰落。士族子弟利用科举制继续维持高门,士族贵族逐渐官僚化。

表3 隋唐时期进士记载地区古今地名对照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序》:“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多以门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殒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4]4482

士族出身也是是否等够及第的重要因素。唐世宰相369人,出身士族者125人。虽实行科举取士,仍重视门第。萧沔曾祖父、祖父都曾位至宰相,官宦世家为萧沔登第进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曾祖太师徐国公嵩,开元中宰相。祖华,袭徐国公,肃宗朝宰相。父恒,赠吏部尚书。皆自有传。”[4]2149于休烈以“家世文史盛名”高祖志宁,贞观中任左仆射,为十八学士。休烈良好的家世修养,使得他一世清廉,两袖清风,待人友善,以及后辈进士频出,都与出身官宦世家有直接联系。“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手不释卷,以至于终。”于休烈肃子于敖,志行修谨,登进士第。于敖四子“球、珪、环、琮皆登进士第。”

经过穆、敬、文、武、宣几朝的发展,高级官僚中父子进士更多了,并且出现了许多祖孙三代以至四代俱举进士及第,一门父子兄弟并为高官,父子、子孙、叔侄相继担任宰相的家族。宪宗到僖宗时期(806-888),在三代进士及第的家族中,至少有十九家出了宰相。其中三代为相的有杜元颖、崔铉两家;两代为相的有郑余庆、令狐楚、崔慎由等三家;一代人中二人为相的有萧沔一家;一代为相的有杜黄裳等十三家。在两代进士及第的家族中,也出了不少宰相,其中王博、杨收两家都出了宰相。不难发现,在宰相家族中,陕西进士占了很大比重。杜元颖家族、令狐楚、萧沔、杜黄裳、王播、杨收等家族皆在宰相之列,他们中大多数父祖无官或者官卑,通过进士起家,形成官宦世家,一代传给下一代,一方面进士科考试作为维护他们家族的一种维护地位的策略已经形成。他们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之能够保证家族在科第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反映出官宦世袭在唐朝末年已经相当牢固。

唐代科举制度承袭隋代科举,进一步完善,进士做为科举考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敲门砖。陕西进士数量相与其他省份相比相对较少,但是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在进士数量上仍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仍要看出,陕西进士分布的不平衡性、聚集性等特征。外部的不平衡性主要与交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关,内部的不平衡更多的牵扯到当地政府实施的政策统治者个人因素、读书人的勤奋程度、以及贵族官僚化都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这也是影响人才分布的主要原因。

[1]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陈寅恪.陈寅恪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 郎菁:陕西历代进士数量及地理分布统计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2011(2):30-34.

[4]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李兆平]

AResearchonJinshioftheTangDynastyinShaanxiProvince

RENLi-ping

(SchoolofHistoryandCiviliz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Jinshi in Shaanxi in Tang Dynasty have always been concerned by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Brief History of Shaanxi, and the book of Tang 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Jinshi in Shaanxi in Tang Dynasty, and explain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imperial rulers, individuals, and bureaucracy.

Tang Dynasty; Jinshi in Shaanxi; cultural construction

2017-02-11

任丽萍,女,山东滨州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K242

: A

: 2095-770X(2017)09-0083-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9.018

猜你喜欢

进士陕西
进士家族数量与规模的边界框定*
——以清代江西为例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走近你,我的陕西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