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禹贡》中的“怪石”与观赏石无关

2017-09-23byHeLin

宝藏 2017年9期
关键词:怪石观赏石玉器

文/贺 林 by He Lin

《禹贡》中的“怪石”与观赏石无关

文/贺 林 by He Lin

编者按:

作者贺林研究认为,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的“怪石”与“观赏石无关,不能作为赏石资料来引用。”并从“古今学术界对《禹贡》‘怪石’的解释”“《禹贡》怪石为美石的时代背景”“《禹贡》怪石具体为何石”“唐宋以后的‘怪石’”等几方面论证其观点。

《禹贡》中的“怪石”到底是不是观赏石?真理越辩越明,欢迎学界方家各著所见。

说到观赏石的起源与历史,今天常举《尚书·禹贡》中的“怪石”为例,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赏石并将观赏石(怪石)作为贡品进贡给朝廷。怪石,今指奇形怪状之石,即观赏石。笔者认为,《禹贡》中的“怪石”并非奇形怪状之石,更与观赏石无关,不能作为赏石史资料来引用。

一、古今学术界对《禹贡》“怪石”的解释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夏书》中的《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地理著作。作者虽托名大禹,实为战国时人所作。《禹贡》全文仅1193字,但作为“古今地理之祖”,是古代社会学者必读之书,影响深远。

“怪石”一词,最早出现在《禹贡》中的“冀州”:

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岱,就是泰山。畎(quǎn),即山谷,田野。枲(xǐ),麻类植物的纤维。怪石,似玉的美石。这就是说,泰山的山间田野出产丝、麻、铅、松、美石五种物产,并被进贡朝廷。

《禹贡》中“怪石”为似玉的美石,乃古今学术界共识。《汉语大词典》(下称“词典”)“怪石”第一个义项即:

似玉的美石。《书·禹贡》:“岱畎,丝、枲、铅、松、怪石。”孔传:“怪异好石似玉者。”陆德明释文:“怪石,碔砆之属。”《山海经·中山经》:“薄山之首曰苟牀之山,无草木,多怪石。”郭璞注:“怪石,似玉也。”宋苏轼《后怪石供》:“苏子既以怪石供佛印,佛印以其言刻诸石。”

《汉语大词典》为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1986年11月至1993年11月,是一部权威性汉语词典。它释“怪石”,以《禹贡》为例,首释为“似玉的美石”,表明当代学术界认为《禹贡》中“怪石”并非后世观赏石,而是美石。“孔传”,指西汉孔安国的《尚书传》,亦称《尚书孔传》,是最早的《尚书》注释。后人研究认为《尚书孔传》为伪书,但材料却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尚书孔传》释“怪石”为:“怪异好石似玉者”,怪石就是瑰奇特异似玉的美石。这个解释历代均无异议,因而可以肯定,古今对《禹贡》“怪石”的认识是一致的。

“词典”注释接着引用了唐代学者陆德明《尚书音义》中的解释:“怪石,碔砆之属。”碔砆也即似玉之石。《山海经》成书年代与《禹贡》大致相当,其中唯一一次出现“怪石”的地方在《中山经》,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在《山海经注》注说:“怪石,似玉也”,最后又引北宋苏轼《后怪石供》,苏轼供给佛印的“怪石”上可刻字,说明石质好,为美石。可见至少到宋代,依然有人在“似玉美石”的意义上使用“怪石”一词。

清代学者胡渭的《禹贡锥指》集历代研究《禹贡》之大成,其中汇编了历代对“怪石”的解释:

《传》曰:畎,谷也。怪异好石似玉者。岱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正义》曰:……怪石,奇怪之石。故云好石似玉也。……陆氏德明曰:怪石,碔砆之属。林氏曰:……又曰:怪石之贡,诚为可疑。窃意当时致礼作乐,资以为器用之饰,有必不可阙者,非贡无益之物,以充玩好也。程氏大昌曰:质状色泽似石非石,故名为怪,非抑之也,所以高之也。古者用玉比后世特多,其势不得不以似玉者充之,玖、璁、琫、琇之类是已。盖贡怪石以足用,非如今灵璧、太湖之石,嵌空玲珑可为戏玩者也。按:《尹文子》云:魏田父得玉,以告邻人,邻人诈之曰:此怪石也。怪石似玉,故可以相诳。

胡渭引用唐代孔颖达等的《尚书正义》,以及宋代林之奇(林氏)《尚书全解》、南宋学者程大昌《禹贡论》中的注解,而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即《禹贡》中的“怪石”是一种似玉的美石。程大昌还说明了为什么“似玉美石”称为“怪石”,乃是这些美石的质地、形状、色泽,比较奇特。称为“怪石”,并非贬低它们,而是称赞它们的非凡。因此,“怪石”就是奇特之石,是特别好的美石之意。他进一步说,《禹贡》怪石“非如今灵璧、太湖之石,嵌空玲珑可为戏玩者也”,即不是观赏石。最后,胡渭又引战国著作《尹文子》为旁证,以证怪石似玉。

《禹贡》中还有6处写到石头。第一处是“泗滨浮磬”,指磬石。第二处:“淮海惟扬州。……厥贡惟金三品,瑶、琨……”古人说瑶是“玉之次也”,琨是“石之美者”,均为介于玉与石之间的美石。第三处:“荆及衡阳惟荆州。……厥贡……砺、砥……”砺,粗磨刀石;砥,细磨刀石。第四处:“荆河惟豫州。……锡贡磬错。”磬错,磨磬用的石头。第五处:“华阳、黑水惟梁州。……厥贡璆、铁、银……”璆同球,美玉。第六处:“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贡惟球、琳、琅玕。”球,美玉。琳,美石。琅玕,石而似玉。它们不是玉或似玉的美石,就是有某种用途之石,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禹贡》时代并没有赏玩观赏石的文化,“怪石”亦非后世观赏石。

二、《禹贡》怪石为美石的时代背景

联系到历史文化背景,《禹贡》“怪石”如为观赏石,则是十分突兀的。当时赏石文化尚处于孕育时期,没有赏石之风,在先秦古籍中没有其他关于赏石文化活动的记载,在此后的秦汉时期也缺少赏石记载,怎么在《禹贡》时代,竟然要将观赏石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难道是当时皇室已开始将观赏石装点园林宫室?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禹贡》“怪石”为似玉的美石,如从当时爱玉崇玉而贱珉贱石的时代风尚来考察,则变得容易理解,且顺理成章。

先秦时代,中国玉石文化十分发达。玉石文化兴起于原始社会。至夏商时期,开始玉器礼仪化,用于王室、贵族举行重要仪式中,如玉戈、玉矛、玉戚、玉钺等仪仗类玉器,成为王室的象征。还有一些玉器用于礼仪活动之中,形成一整套的用玉规范。玉器也大量用于祭祀之中。殷墟除了大量使用玉器陪葬外,还使用玉器殉葬。商王室十分珍爱玉器,殷墟出土玉器总数超过3000件。

至西周时期,与宗法化政治相关,玉文化向礼仪性玉器方向发展,赋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内涵,开辟了玉器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周代重玉之风极盛,由于玉器的世俗化、道德化,贵族阶层佩玉成为时尚与生活必需,周代用玉的范围、重视玉的程度、选用玉的要求和制玉的技术都超过以往。西周用玉制度尤其严格:不同级别的人,在仪式、礼仪和日常中使用的玉有严格差别;不同的玉器在礼仪中也有不同用途。《周礼·考工记·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继子男执皮帛。”全,纯色的玉;龙通“尨”,指杂色的玉;瓒,据《说文解字》是“三玉二石”,也就是不纯的玉石,比“尨”低一档;“将”当作“埒”,即相等,就是玉、石比例相当的玉,即半玉半石。由此可见,天子、上公、侯、伯使用的玉器不仅规格是有差异的,玉质也等而下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西周各项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在宫廷用玉纷纷僭用天子之礼,大大加速了用玉需求的增长和生产发展。儒家的“比德于玉”,则从理论上将古代玉文化推向了顶峰。

那么问题来了,对玉石的需求量如此之大,哪里有这么多玉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呢?有两个途径。

一是向域外寻找新的玉石资源,因而在古代出现了“夷玉之路”“越玉之路”以及“西玉东输之路”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西玉东输之路”,和田玉传到了内地。和田玉品质好,价值高,是当时皇家专用玉。

二是在找不到好玉的情况下,也使用次玉、半玉、美石。如前文程大昌所说:“古者用玉比后世特多,其势不得不以似玉者充之,玖、璁、琫、琇之类是已。”玖,像玉一样的浅黑色石头;璁,似玉的美石,多作装饰品。琫,装饰刀鞘上端的美石。琇,次于玉的美石。与此相关的出现了玉石有等的观念,即从高到低分别是美玉、玉、次玉、半玉、美石、石,而从国君、诸侯、大夫到庶人,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的玉。严格来说,西周以前,庶人是不能用玉的,而大夫以上不可能佩戴美石制成饰物,因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从玉器的角度理解就是“玉不下庶人,石不上大夫”。从这种观念又派生出“贵玉贱珉”的观念,珉也是似玉的美石,美石虽然美丽,可以作为玉石的替代品,但是毕竟不如玉珍贵。

如此,在《禹贡》的时代,后世观念上的“怪石”作为地方独特的物产而出现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似玉的美石。而且,当时盛行“玉不琢不成器”的观念,“岱畎怪石”上贡到朝廷,可不是作为观赏石,而是作为一种可作雕刻装饰的似玉的石材。如上文林之奇、程大昌所说,《禹贡》“怪石”乃是“资以为器用之饰”,因为“古者用玉比后世特多,其势不得不以似玉者充之”,并非如今灵璧石、太湖石一样作为观赏石。

不审明上述时代文化背景,以今推古,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禹贡》怪石具体为何石

那么《禹贡》怪石到底是什么样的美石呢?胡渭在《禹贡锥指》卷四列举了宋元之际的学者金履祥和《登州府志》的观点。金履祥在《尚书注》说:“怪石,异石也,如今莱之温石,可为器。今青州黑山红丝石,红黄相参,文如林木,或如月晕,如山峰,如云霞,如花卉,即古怪石也。淄川梓桐山、石门涧石,色若青金,纹如铜屑,理极细密,亦奇石,但不如红丝石之坚。凡此诸品皆可为器用,今取以为砚。”认为怪石可能是莱州的温石、青州的红丝石、淄川的石门涧石,因为质美可以雕琢为器物使用。《登州府志》则说:“怪石出莱阳县五龙山,色类昆山石而文理过之。”对金履祥和《登州府志》的观点,胡渭均不认同,认为《尚书》中的“怪石”本来出于泰山山谷间,青州、莱州、登州距离泰山很远,引述这些地方的石头很不适当。

那么“岱畎怪石”到底具体是什么样的石头呢?胡渭说:

《名医别录》言:“白、紫石英皆生太山山谷。”白石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长五六寸者弥佳。寇宗奭曰:“紫石英明澈如水精,但色紫而不匀。”李时珍曰:“《太平御览》云:自大岘至太山皆有紫石英,太山所出甚瑰玮。”斯二英者,其《经》之所谓怪石乎?“英”通作“瑛”。《说文》:“瑛,玉光也。”徐锴曰:“按《符瑞图》,玉瑛仁宝,不斲自成,光若白华。汉文帝时渭阳玉瑛见。”今白石、紫石瑛皆石之似玉有光莹者。由此观之,二英之可代玉,益信矣。但近世器服之饰,此石罕用,人唯知为药物。故言怪石者,不复以二英当之耳。

即胡渭认为《禹贡》“怪石”为泰山山谷中的白石英和紫石英。可以肯定《禹贡》“怪石”并非金履祥和《登州府志》所言之石,是否为白石英和紫石英也存疑,具体为何石已难以考证。对今人而言,我们知道它是一种产于泰山附近一种质地似玉、用来充作玉器使用的美石即可。

四、唐宋以后的“怪石”

如上所言,在唐宋以后,很少在“似玉的美石”概念上使用“怪石”一词,而是“辞典”中第二个义项:奇形怪状之石。并举了两例,一是唐代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二是唐方干《题故人废宅》诗之一:“闲花旧识犹含笑,怪石无情更不言。”

在唐宋以后,随着玉器的非宗教化、礼仪化,以及观赏石文化的兴起并深入人心,人们赏玩不事雕琢的自然奇石,不再以爱珉赏石为耻,“辞典”中两个意义上“怪石”均可指观赏石。

一是“似玉”的怪石观赏石(美石观赏石)。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大历中,日林国献灵光豆、龙角钗,其国在海东北四万里。国西南有怪石,方数百里,光明澄澈,可鉴人五藏六腑,亦谓之仙人镜。”这是传说中的美石与奇石。苏轼另有《前怪石供》:“《禹贡》:‘青州有铅、松、怪石。’解者曰:‘怪石,石似玉者。’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岂古所谓‘怪石’者耶?”这是一种雨花石类的美石观赏石。清代宋荦《怪石赞》:“齐安怪石名天下,自苏子瞻始。余寓两年余,遍求不可得。所谓聚宝山者,断岭颓岗,累累皆粗石,几令子瞻之言不信。今岁秋,友人以石饷者屡矣。较文辨色,得十有六枚,甚可宝玩,始信子瞻《怪石供》非虚语也。”该文所记16枚卵石均为湖北黄州雨花石。

二是“奇形怪状”的怪石观赏石。奇形怪状之“怪石”可指自然景观石,如上文所引柳宗元文;也多用来指观赏石,如上文所引方干诗。宋代费衮《梁溪漫志》:“米元章守濡须,闻有怪石在河壖,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这是米芾拜石的故事,所拜之石当然是观赏石。南宋趙希鹄《洞天清录》:“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岫岩耸秀嵚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奇物也”,为山形供石。宋代朱彧《萍洲可谈》:“刘鋹好治宫室,欲购怪石,乃令国中以石赎罪。”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余谓富贵之家,修饰园沼,必竭其物力,招致四方之奇树怪石,穷极志愿而后已”,为园林观赏石。

按照字典、词典编辑体例,本义在前,转义(含引申义、比喻义)在后。故而“怪石”的两个义项,“似玉的美石”为本义,“奇形怪状之石”为转义。时间越上推,越多使用本义,时间越往后,越多使用转义。后人因为多使用转义,而对本义陌生,用转义来理解古籍中本义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是今天赏石界人士常常误解《禹贡》“怪石”的原因。

历史上“怪石”的使用情况如下:

从中可以看到唐宋为一个分界线,即唐代以前,怪石无“奇形怪状之石”的含义;唐宋代以后,怪石不仅增加了转义,且本义“似玉的美石”也可以指观赏石了。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玉石文化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如先秦时代那么重要,是身份的标志,使用不再那么严格,而更根本的是赏石文化的兴起,开始崇尚赏玩天然之石。如在先秦,玉珉不辨、玉石不辨,乃是“君子”耻辱,到了苏东坡,赏玩“齐安怪石”,则可自得其乐了。毕竟从《尚书》《山海经》的时代至唐宋时期,已有一千多年,时代好尚、社会观念都已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待“怪石”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是很自然的事。

然而很多人不了解这种变化,想当然地以为那时的人们也像今天一样爱石,一样赏石玩石。甚至一些权威的书籍,也犯这样的错误。而我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赏石界人士认识到《禹贡》“怪石”是不同于后世的“怪石”的。

猜你喜欢

怪石观赏石玉器
峡谷的秘密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西汉玉器的鉴定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观赏石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石器·观赏石特色之赏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巫山怪石——天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