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为什么热衷过“洋节日”?

2017-09-21吴刚

现代家长 2017年9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青少年文化

吴刚

【编者按】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用以承载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过西方的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缺少了应有的温情与敬意,使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边缘化。许多家长表示,应采取有力措施,抵制洋节日,否则中国人将丢掉根和魂。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不受青少年的欢迎?为什么对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为代表的洋节日趋之若鹜?洋节日真的会取代中国传统节日吗?中国传统节日真的冷清到需要捍卫的地步了吗?带着这些略显沉重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众多学生、家长和有关专家,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别为洋节挖代沟

说到青少年热衷过洋节日,家长的感触最深,反感也最强烈。

接受采访时,西安家长董先生情绪激动地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像话,以崇洋媚外为时尚,隔三岔五就要过过洋节。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今年情人节,我下班回家没有买玫瑰花,女儿居然拒绝吃饭,说我不爱她妈妈。我说,我爱不爱你妈妈不在于买不买贵得吓人的玫瑰花,再说了,要过节我们也过结婚纪念日和七夕节,凭什么要过外国的情人节?女儿不答应,硬是逼我出门,花30元买了一枝玫瑰花。唉!您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任性呢?外国的节日有那么重要吗?女儿说,我是土老帽,跟不上时尚潮流。我纳闷了,过节也分土和洋?”

重庆家长虎女士认为,在过传统节日和洋节日这件事上,她和女儿有代沟。她唉声叹气地对记者说:“我女儿今年14岁,上初二。这丫头简直是个洋节控,中国传统节日不过,洋节一个不落,什么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感恩节,还有好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每过一次洋节都要额外向我要一些零用钱,少则二三十,多则上百。有一个周末,她和两个女生在她房间里嘻嘻哈哈,相互称‘老公‘老婆。我进去一问,原来她们在过情人节。这不是过家家吗?后来,她们连光棍节也要过。我一问,光棍节不是洋节,是淘宝网的促销活动!现在的孩子真傻,被商家玩于股掌之间而不自知!我说了女儿几句,她怼我,说我不够时尚,跟她有不可跨越的代沟。”

洋节日受青少年欢迎的程度的确令人惊讶。记者在广东某主题公园采访时了解到,去年万圣节,该公园举办了盛大的狂欢活动,入园游客以青少年为主,狂欢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看看狂欢活动的节目单都让人毛骨悚然:万圣欢乐精灵屋、惊魂哥德堡号、妖魔鬼怪集市、森林神庙逃亡、生化危机区、恐怖庄园之祭祀大典、精灵古怪表演、搞怪万圣美食、猛鬼巴士、惊魂电影院、鬼域尖叫机动游乐、惊魂列车、荒野逃亡、榕树底下讲鬼故事、十大美丽女鬼评选大赛……在“鬼上身”免费化妆现场,游客排起长龙来化妆,将自己扮成各路鬼怪,加入狂欢恶搞行列。

该主题公园的公关部经理蔡女士告诉记者,活动当天,有不少年轻人举办了“冥婚”典礼,其中有好几对儿中学生。说到万圣节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蔡女士不以为然地说:“不能什么都上纲上线吧?过万圣节,其实也就是图个乐儿,没人会往宗教、迷信上面想。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很大,包括中学生,考试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有个机会放松一下有什么不好?”

记者在郑州三所中学开展了“为什么喜欢过洋节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参与者过洋节日是为了“凑热闹”;六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没意思,太老套”。高二男生小郭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端午,我们也挺喜欢过的,因为可以放假、休息几天。不过,逢节都要走亲戚、吃团圆饭也挺让人烦的。洋节日就轻松多了,狂欢、搞怪,百无禁忌,当然受我们欢迎!”

民俗学者苗立杰认为,洋节日在我国大行其道,不能忽视商家推波助澜的因素。“每到洋节日,各路商家都要搞促销活动,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国外。说穿了,洋节日就是商家的丰收日,看看玫瑰花在情人节售价多高就知道了。所以我认为,洋节日在我国的价值,首先是商业价值,其次才是文化价值。不得不说,这是对洋节日的一种讽刺。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洋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年轻人热衷过洋节日,必然冷落中国传统节日,观念和文化走向的偏差值得警惕。”

上海社会心理学家宋百龄先生认为,青少年热衷过洋节日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家长不必因为反对孩子过洋节日而使代沟加深。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严格说来,元旦、国庆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护士节、记者节、教师节都算洋节,或依照西方节日设立的,都是近代中国门户开放,学习西方、照搬西方的产物,早已被我们所习惯,难道也要抵制?从近代以来节日文化的变迁,我们能悟出一个道理,不论是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刻意地坚持和刻意地排斥都不可取。有用的,排斥也排斥不了;无用的,再坚持也是白搭。或许文化多元化正是中国未来要走的路。”

传统节日何处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中学生热衷过洋节日,是因为厌倦了中国傳统节日,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没意思。其中,高二男生苗之昊的观点颇有代表性。

接受采访时,苗之昊说:“中国传统节日几乎都是吃货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春饼,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怎么就知道吃啊?老师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难道就是吃的精髓吗?反正我觉得这些节日都够俗的。相比之下,洋节日就好玩多了。比如圣诞节可以扮圣诞老人、收礼物,愚人节可以开玩笑骗人,万圣节可以狂欢、装鬼吓人。我们高中生学习压力都很大,这些洋节日可以给我们减压。”

27岁的陈女士是郑州一所小学的英语老师,师范大学毕业后选择在郑州打拼。说到中国传统节日不受青少年欢迎,陈女士深以为然。她对记者大倒苦水:“别说孩子们了,连我都害怕过传统节日。要说,逢年过节,学校放假,我应该回老家看望父母,毕竟他们只有我一个孩子,但我能逃避就逃避,因为每次回去他们都催婚,让我不胜其烦,所以我只是每年春节回家。其实,仅仅一个春节就够受的了。每年春节,都要花很多钱给亲戚朋友们买礼物,以我的收入根本难以支撑。在农村,过春节近乎疯狂,节省一年,挥霍一个正月。我看不惯,不过也没办法,只能眼不见心不烦,少回去几次算了。”endprint

跟陈女士持相同观点的年轻人不少。对此,研究民间文化的周敏国教授解析道:“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因素,让人感觉太累了。中秋要团圆、走亲戚,春节除了要团圆、走亲戚,还要周而复始去拜年,都要吃喝、走亲戚、还人情,这种债务式与捆绑式的节日让中国人过得太累。中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大学生视野开阔,崇尚个性和自由,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则在快节奏的信息社会打拼,对长辈们在农耕社会构建起来的节日情感难以适应,也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则没有这样的约束与束缚,就两个字:玩乐。自然会在年轻人当中大行其道。”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总是与食文化挂钩,周教授认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节日食品刺激了人们的过节欲望。在物质充盈的时代,不用到节日,人们就可以在商场随时购买到这些食物,食物承载的节日意义就不大了。“如今城市里的80后、90后和00后从懂事起就不愁吃喝,当他们过惯了以吃喝为主的中国传统节日,寻找新鲜感就成为首选,而且,西方节日大多具有温馨浪漫的氛围,刚好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因此,对洋节日趋之若鹜也不足为奇了。”

北京民俗學家梁韦国先生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本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也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逐渐成为古董。节日有两重含义:休闲和仪式。然而传统节日在今天,已经逐渐演变成消费日、休闲日,甚至是送礼日,节日的仪式感,以及仪式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已经淡化。不仅仅是中秋节、端午节,甚至春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很多人年复一年地感慨节味儿、年味儿变淡,节日没有节日应有的气氛,过节也没有感觉了。”

究竟是什么让节日没有了气氛?梁韦国先生认为:“今天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消解了传统节日的气氛。比如传统的中秋节,人们坐在种有桂花树的院子里,于万籁俱寂之时,举头望明月,把酒问青天,但如今都市里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想看月亮,可不是抬头就有的,现代化建设让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再比如一家团圆,农业社会通讯、交通不发达,一家团圆显得非常珍贵,人们千里万里地奔波回乡,只为一日团聚,但是现代通讯技术发达,沟通变得非常简单,电话、网络无处不在,节日的团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建立在传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上的,而现在这种农业文化体系在我国已经发生变化了,传统节日存在的基础也同时发生了变化。国家对传统节日的宣传程度不够,现在很多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名字和日期都很模糊,也不知道每个传统节日的寓意是什么。相反,孩子们却很了解西方节日的名字、日期和寓意,这也跟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曾留学美国三年的家长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并未面临危机,反倒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焕发了生机。“那年春节,我在美国和留学生们一起收看春晚,看到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加拿大总理、新西兰总理、意大利总理等外国元首向中国人民拜年,纽约帝国大厦也点亮了向华人祝贺新春的彩灯,我内心感到非常自豪。中国的春节,不光受到越来越多海外华人的欢迎,而且还吸引了其他国家越来越多人士的倾情参与,甚至已成为美国纽约的法定节日,是纽约州公共节日中唯一的亚裔节日。可以说,中国的春节已经走出了国门,成为海外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回国之后,我感觉很奇怪,过中国的春节,为什么中国没有外国热闹?或许是海外华人更珍惜血脉传承的传统吧。希望教育工作者多做些工作,让青少年回归传统,找到自己的根和魂,这样才能生活得踏实。”

过好咱自己的节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随着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日益体现出自信与兼容并蓄的大国风范,正是这种包容与接纳,才令中华传统文化变得博大精深。所以,捍卫中国传统节日的最佳途径,是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著名作家、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每个人都应该是节日文化的主人,只有经过全民的努力,把传统节日变成自发性的节日,传统节日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其中,老师和家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清明节,记者来到烈士陵园采访,巧遇几百名小学生在举行加入少先队的宣誓仪式。宣誓完毕,白发苍苍的女校长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节日普及课,引来许多扫墓者围观。

女校长微笑着问孩子们:“大家知道,中国的节日大多是按农历来算的,单单清明节是按阳历来算,每年不是4月4日,就是4月5日,谁能告诉我原因?”

学生们面面相觑,继而睁大眼睛,饶有兴致地看着校长,全场鸦雀无声。

女校长环顾四周,揭开了谜底:“其实,清明原来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因此在阳历中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

有一些地理常识的孩子们恍然大悟,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女校长接着问:“但是,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呢?”

会场马上静了下来,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校长,纷纷摇头。

女校长给孩子讲起了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门客追随着他。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一个叫介子推的门客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差人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求利禄,背着母亲躲进了绵山。重耳求才心切,在绵山三面放火,只留一个口让介子推自己跑出来。但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至熄也不见人。重耳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树而死。重耳追悔不已,厚葬了介子推母子,修祠立庙,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又登山祭奠介子推,表示哀悼。按农历,寒食节是每年冬至后第105日,恰好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相当于现在的‘双节。后来,这两个节日逐渐合并,清明节就变成了禁火扫墓的日子了。”

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围观的扫墓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会后接受采访时,女校长沈瑜琳说:“清明节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是开学前就计划好的。国家提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教学改革上,还要渗透到素质教育中。学生热衷过洋节日,早已引起我们的警觉。国家已经把清明节、端午节增补为法定节假日,已大大提升了传统节日的社会关注度,但这还不够。要传承文化,首先要让青少年喜欢过传统节日。这需要老师和家长积极普及传统节日的内涵,让孩子们了解历史、追思古人、弘扬民族正气。当然,还要积极发掘传统节日中的时代元素,并不断创新形式。比如,清明节的网祭就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过节形式,只要能守住最根本的文化精髓,繁文缛节可以简化。”

本刊认为,洋节日不是洪水猛兽,不需要抵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今的中国已不再是原先那个思想禁锢、观念保守的国家,开放、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不可否认,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如果我们漠视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孩子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可能西化,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就有可能被边缘化,对孩子们的成长将造成不良影响。要重振传统节日,必须不断挖掘、恢复和创新互动性强、参与性高、热闹欢乐的民俗文化样式,培育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才能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中国传统节日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在这方面,家长们大有可为。

【编辑:陈彤】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青少年文化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传统节日礼
谁远谁近?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