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过庭《书谱》中对使转用笔的认识

2017-09-20郭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草书

郭岩

摘 要:孫过庭的《书谱》是书法史上难得的文、艺俱佳的作品,所以孙过庭对与用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草书的用笔,孙过庭称为“使转”,这个词既是孙过熟知历代书论后归纳出的规范用语,也是孙过庭草书实践中对于草书笔法的体会。从书论和书法实践角度,本文对孙过庭提出的使转用笔进行分析,找到孙过庭认识中的草书书写的核心用笔之道。

关键词:孙过庭 书谱 草书 使转

一、孙过庭使转笔法的涵义

首先,书法是通过墨展现出的线条和墨块来呈现的,一幅作品基本的元素是线条、形体,而笔法就是塑造线条、形体的手段。谈及笔法,历代的书论中最多提到的是使转和提按,我们能看到的,使转笔法最早是在《书谱》中。

《书谱》一文讲到“使转”二字有两处,所谓: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①126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①126

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分别发现两个信息,第一,草书通过使转构成形体,第二,使转是草书形体构成的唯一法门。这两个结论从内在逻辑上是相通的,草书这种特殊的书体,在书写中首先习得使转笔法才可以。这两句句短话非常的概括,对于我们后世书家的启示就简单了,相比较在《书谱》之前其他的书论,如索靖的《草书状》讲到用笔之法:

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①19

在比如卫恒《四体书势》中讲: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①17

可以发现,在之前的书论中,讲到笔法之处更多的是比喻、比拟的运用,文字呈现出的是一种书写状态,无论是线条还是形体都能具象到书家的脑海。这两种表达实际上是各有利弊的,孙过庭的概括性语言能做到规范的表达,但不能全面的表达,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仿佛讲解郭晶晶跳水时用在空中翻跟头来概括,这样的语言是对的,但这样的语言不能做到严谨恰当。“使转”这个笔法专用词语的流传在后世出现了偏差,宋元明清以及我们现代,书论中偶尔提及使转,也大多不用这个概念,转而用“环转”、“圆转”、“绞转”等,这些词更加不能表达孙过庭期望的状态,甚至曲解了使转的涵义。

使转一词在后世的运用,有明人董其昌、林散之、启功提及,民国时期的丁文隽对使转的解释最是透彻,使转是在书写时,笔锋两侧的锋颖所走的路径不一致,“使”是走直线,“转”是走曲线,如此,线段、点画的两侧边缘线必不对称。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使转的内涵就是毛笔笔毫在纸面上的运行轨迹,在书写草书时,笔锋快速的划过纸面,在快速中,“万毫齐力”凝聚出线条的力量,通过“旋毫不绝”塑造出草书的流畅形体。

二、使转笔法在《书谱》作品中的体现

《书谱》本身是一件文、艺俱佳的作品,本文研究的焦点在于孙过庭对草书使转笔法的认识和理解,既包括文论中的认识,也包括草书书写的认识,恰好《书谱》便是一件难得的草书作品,是“道”与“技”完美的结合。

前文中提到,使转笔法实际上是可以落实在书写中的非常具体的操作,“使”和“转”是合二为一的概念,较多弧线的草书在流畅通达的线条组合中,形成非常贯气的风格样貌。如图所示《书谱》中的“孙”“绝”二字,这两个字便完整的表达了使转笔法的运用。

“孙”字在落笔的刹那,笔锋的上沿走直线,下沿形成一个弧度,转折之后,笔锋走势恰好转换过来,之前的上沿转为外沿走曲线,下沿转内沿为直线,下一个弧线继续转换,到了提部时,笔锋一个翻折,,形成较长的弧线,右半部份内沿所示是角度较小的弧线,外沿为角度更大的弧线,两点也区别楷书表现为连续的一条弧线。在整个字的书写中,笔锋正是“旋毫不绝”一笔连贯书写,通过笔锋的使转调整线条的状态,弧线的书写也保证了笔锋始终处于着力之中。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使转的书写,线条自然出现粗细的变化,这是毛笔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后世书论中常见的笔法有“提按”的说法,提按笔法呈现的是线条在粗细上的变化,同样的笔法用语,使转与提按有相通的表现部分,但是过分重视提按而不能发觉使转用笔的表现状态,提按用笔不及使转用笔表现线条状态的丰富,有避重就轻的嫌疑。

另外一个“绝”字的示例也如此分析,在此不赘。孙过庭的对使转的书写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知道,孙氏是王羲之一脉的接力者,所以孙过庭的用笔认识必然受到王羲之的影响,使转用笔也是应该符合

二王书写笔法的,笔者在王羲之《二谢帖》之中选行笔较草的“善”字(图三)作为示例,从毛笔入纸到提笔结束,整个字是顺畅书写的,第一点开始一个小的弧线入纸,之后连接的两个笔画也是小的弧线书写,再之后两个连续的大弧度线条,手腕做很大的拉伸,中间是连带书写的长横,最后笔锋逆势倒回提起四笔小弧度的线条结束。在书写中,保持连续的笔锋旋转状态,即使略微的蓄顿也没有失去笔毫的旋转之力。所以,王羲之的书写正如孙过庭所讲,连绵不绝地使转书写。

三、孙过庭使转笔法提出的意义

正如孙过庭所讲,草书违背了使转,不能成为草书,这句话给后世学者不单单是启示,还有一种禁锢,就是草书的书写必须是由使转笔法,除此别无他法。后世未能学得草书笔法的普通书家,在草书一途上,不能称为书家,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暗含了孙过庭的使转可以延伸到更广的范畴。

第一章中笔者提到,笔法是一幅作品之基本元素,基本元素的集合组成一幅作品,笔者发现,使转笔法通过贯气的书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字,一组字,乃至一幅字的字势,气韵。中国书法早期是与绘画、纹饰相伴而生的,具有沟通天地神明之作用,所以书法如青铜纹饰的弯曲、迂回、流转,如绘画的行气、气脉、气韵一样,有着自身的贯气方式,最终形成书法的字势。而在草书中,字势的发生形成,就是依赖与连续的书写,二者是成因果关系的。

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如龙跃天门,似虎卧凤阙。”米芾讲“如狮子捉象,全力以赴。”等等一系列的语句,这些名家的话绝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着实体会到书法中字势的衍生。书法由此而产生如生命般的字势,以王羲之的“绝”字(图四)为例,看似纤弱的线条内部蕴含着丰富的肌理,每一条线和每一个转折处理的绝无停滞之处,类似与绵延的绸缎,所形成之字势就是内部轻松,向外而括的流动体。这样的书写绝不是靠频繁的接笔,指头的揉搓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注全身之力于笔尖,全神贯注而为。包括孙过庭,也已经没有能力做到最好,当时人评价孙过庭草书便有“俗体”的书法,这里的“俗”不是“庸俗”的意思,而是表现在孙过庭草书已经不能熟练做到气质流转,以上文的:“孙”和“绝”二字为例,孙字的左下角,绝字的右上角,包括最后一个弯钩之前的接笔,不是绝对的贯气,是靠接笔和笔锋的弹力完成的。

孙过庭所处的时代就学习二王书法而言,仅次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一辈人,还是能见到较多的二王真迹,学习二王的风尚也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更可想而知后来的时代,实际上距离二王的境界越发的远了。所以,后世无论宋元明清都会有一批有见地的学者返回来寻找二王的真谛,才使得二王一脉书法流传至今。

注释

① 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 陈经.略论孙过庭《书谱》的书学思想精髓[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 马云龙.“孙过庭”考——“《书谱》”浅探之一[J].书法赏评,2011(6).

[3] 王永贵.论孙过庭《书谱》中的“涩笔”[J]. 收藏界,2016(3).

[4]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5] 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6] 沈尹默.学书有法[M].中华书局,2006.

[7] 梁培先.书法形式基础之我见·二[J].东方艺术,2013,24:146-149.

[8]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endprint

猜你喜欢

草书
录宋?彭天益《大别山》(草书)
李士杰书法作品(草书)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唐·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选句(草书)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唐·李白《望天门山》(草书)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李白诗《山中问答》(草书)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