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北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017-09-19王辅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9期
关键词:沟谷坡脚西北地区

王辅强

(辽宁省水土保持局,辽宁 沈阳 110003)

辽西北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王辅强

(辽宁省水土保持局,辽宁 沈阳 110003)

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影响因素;辽西北

辽西北低山丘陵区受气候(大风、季节性干湿交替)、地形(沟壑纵横、侵蚀面高陡)、人为扰动(农忙时节与风季、旱季重叠)等因素影响,其水土流失具有径流侵蚀力强、接力式侵蚀、季节性裸地侵蚀、乱采滥垦“后遗症”严重等特点。采用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是在传统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流失特点、主要影响因素,不断寻求新的技术突破,追求水土保持衍生效益,通过产业引导、科技创新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辽西北地区包括阜新、锦州、葫芦岛、朝阳、铁岭五市,土地总面积占全省的1/3左右。受特殊的气候、地形地貌及人为因素影响,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其水土流失形式主要有风蚀、水蚀两种。全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数据显示,该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10.4万hm2,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9.7%,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41.9%。水土流失不仅导致生态环境退化,而且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水土流失特点

1.1 侵蚀面高陡,径流侵蚀力强

植被对水土流失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地上部分截留、滞缓降水,分散径流,地下部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并随土壤进行机械网络[1]。辽西北地区因曾经的不合理垦殖、过牧、乱采滥伐,导致植被退化严重,成为辽宁省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全省第四次遥感资料显示,辽西北地区植被状况是以中低植被盖度为主,纯林纯草地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8%。

相关研究表明,坡面侵蚀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坡度愈大,径流量与冲刷量均随之加大,土壤中养分流失量愈多,有机质的流失也愈多[2]。辽西北地区除铁岭相对较平缓外,其他四市地处蒙古高原、冀北山地和辽西丘陵山区三大地貌单元的交错地带,全区由努鲁儿虎山、松岭山和医巫闾山三条平行的北东西南向构造山脉组成,海拔200~1 160 m,主要地貌为低山丘陵,丘陵顶部土层薄、岩石外露,高陡的长边坡极有利于径流的汇聚与提速,进而增加径流侵蚀动力,引发坡面水土流失。

1.2 沟壑纵横,伴有动态扩张

沟壑既是水土流失的通道也是泥沙的源地,辽西北地区沟壑分布密集,除铁岭外(铁岭0.30~1.00 km/km2),其他四市沟壑密度介于1.20~4.20 km/km2之间。辽西北沟壑形态特征多表现为:沟道长、分支多;沟口宽、沟底窄;切入深,沟坡层面复杂(沟岸斜坡有土质结构、土-风化岩石结构、土壤-风化岩-硬基岩复合结构)。辽西北沟壑侵蚀特征为:岸坡植被盖度低,受到降水、自重的作用,沟道加宽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沟壑作为泥沙的通道,其基底受径流裹挟泥沙的摩擦切割,沟深不断增加。沟道侵蚀对下游河道、水体造成较大影响,自身又呈动态扩张之势。据统计,1993—2014年辽西北地区以谷坊为主的治沟骨干工程共拦蓄泥沙1.8亿t,可见沟道侵蚀之严重。

1.3 接力式流失导致山丘顶部、脊部土层薄,沟谷、坡脚土方淤积

在低山丘陵区,由于山顶、脊部缺乏植被保护,因此侵蚀严重,以致土层变薄甚至基岩外露。受径流、风力的搬运作用,流失的土壤沉积在沟谷、坡脚。由于植被均有向水、向肥性,因此山间沟谷植被发育良好,而坡脚处的淤积土壤则被人们开垦为耕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一旦沟谷的植被受损,或是坡脚处耕作、开发等方式不当,便会加重沟谷、坡脚的水土流失,致使原淤积土形成冲沟并逐渐扩张,并沿主沟道向更远端流失。

对辽西北地区一些典型山地顶部及脊部、山间沟谷、坡脚的土壤厚度调查发现,人为扰动及特殊地质构造除外,调查区域内土层厚度为坡脚>沟谷>山顶及脊部,其中:坡脚土层厚度50 cm以上;沟谷20~50 cm,个别地段能达到1 m;山顶及脊部20 cm以下,有的区域甚至基岩外露。因此,辽西北地区低山丘陵区农、林产业模式沿坡面由下至上为粮油作物→果树→林木。

1.4 以耕地为代表的季节性裸地风蚀、水蚀交替出现

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受季节更替变化明显,这与降水的年内分配关系密切,全年80%的降水集中在7—9月,春季偏干旱致使地表植被发育不良,尤其近几年春旱明显,自3月份开始,月降水量均低于20 mm,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均值减少了近80%,无有效降水日数逾60天。而此时,正是农民备耕最为繁忙的时节,整地、松土、耕种等农事活动频繁,土壤松散加上缺墒很容易发生风蚀。

随着雨季的来临植被逐渐自我修复,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草本植物,由于前期降水少,种子的发芽和老根的萌发都会受到较大影响,由此就导致了雨季水蚀的频繁发生。此时,由于强风天气较少,荒山、荒坡、耕地、园地等均有植被覆盖,加之降水集中、地表湿度较大,因此风蚀少、水蚀多。

随着雨季渐远,地表植被或耕地、园地中植物逐渐枯萎或是被收割,地表大面积裸露,表层土壤湿度降低。季节性裸地又进入一个新的水土流失期——秋季。此时收割、灭茬等农事活动频繁,使地表土体松散而干燥。而此时也进入一年中又一个强风季节,大风从11月份持续到来年的5月份,风蚀发生十分频繁。

此外,开发建设项目的施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季节变化影响,进而使水土流失也呈明显的风蚀、水蚀交替出现。一般来讲,3—5、10—11月末温度适宜,降水少,非常适合施工,所以大部分工程选在此时段抢工期。由于追求施工进度,往往忽视了施工管理,弃渣、开挖面等很难得到较好的防护,因此诱发的风蚀加重。夏季天气炎热,降水多而集中,道路、施工场地泥泞,工程将全部或部分步入夏歇期,而此时多数堆渣、开挖面的防护,以及防排水设施还没有完全得以实施,这就导致了雨季水蚀的频繁发生。

1.5 乱采滥垦“后遗症”严重

由于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且耕地以坡地为主,因此土地生产力低下。当地农民因缺乏正确的产业引导,多以扩大耕地面积追求效益增长,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开垦草地、疏林地,使原本有林草覆被的区域变成季节性裸地。结果可想而知,耕种面积虽然增加,但水肥流失却逐年加重,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明显降低。

此外,个体业主无序开挖矿产,造成无主小型矿业废弃地星罗棋布。矿石枯竭后,这些废弃土地基本无人管理,无人恢复原地貌植被。多年研究表明,矿山排渣场土壤侵蚀模数(E)与降雨侵蚀力(R)、渣体坡度(θ)、渣体容重(d)关系密切,其关系式为:E=aR+bθ-cd-e(其中a、b、c、e为常数),由此推算出这些矿业迹地的年水土流失量达数万吨,可见其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2 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素

2.1 气 候

2.1.1 季节性集中降水和干旱

该区季节性干旱比较明显。1951—2010年降水资料显示,全年降水集中在7—9月,此期间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以上,其他各月降水量总和则低于全年的40%。而且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夏季会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春季气温较高、风多、蒸发量大,致使土壤大量失墒而干旱,尤其是近几年春旱现象越来越明显,从而使越冬植物及种子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是死亡。定位监测发现,5月份地表植被盖度仅为25%~33%,6月份增至34%~41%,而7月下旬植被盖度才达到47%以上。因此,辽西北地区地表植被是在汛期后逐步发育完善的,由此导致了汛期中前期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多发。

2.1.2 风季、旱季和农忙时节重叠

辽西北地区风速大且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每年的春、秋是辽西北地区的风季,一般3—6月份风速较大,10—12月份次之,一年中风速最小的时期出现在7—9月。

辽西北地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 2 500~2 900 h,蒸发量较大,年均蒸发量在 1 600 mm以上。一年中4—6 月蒸发量最大,约占年蒸发量的 25%~39%,而此时也正是一年之中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农田土壤缺墒。

每年4月份为耕种准备期,整地、起垄等农事活动十分频繁,对耕地的扰动使耕层的土体松散,这样虽然有利于耕种,但是也为水土流失埋下了隐患。对有关径流小区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从整地到出苗这段时间,5°以下比较平缓的耕地,土壤侵蚀模数最高可达700 t/(km2·a),5°~10°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最高可达1 800 t/(km2·a)。

综上所述,季节性强风、农事活动等对土壤扰动强烈,加之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使表层土壤严重缺墒,这些都是造成土壤风蚀的主要先决条件。

2.2 地形地貌

辽西北地区海拔高、坡面陡,受自然力影响,以分水岭为界限的坡面沟谷发育明显,坡面沟谷连接坡脚侵蚀沟,侵蚀沟与下方主干沟道相连,而一些主干沟道又与河道相连通,这样的陡坡、沟道分布模式利于侵蚀土壤向外输送,对河道的危害更为严重。

2.3 人为活动

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也比较大,城建、工矿业生产、农事活动等无时不在扰动、破坏地表植被及表层土壤。辽西北地区1993、2014年土地利用情况见表1。

表1 辽西北地区1993、2014年土地利用情况 hm2

注:表中耕地指所有用于耕作的土地,含坡耕地等低生产力土地。

从表1可以看出,1993—2014年耕地面积减少超过45万 hm2,减少的这部分耕地除了退耕还林还草外,其余全部用于各种建设。因此,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超过了14万hm2。地类面积的变化,表明土地用途在变更,而这种变更往往伴随着建设活动,进而伴随着水土流失的发生。在这些建设活动中,矿业开发对土壤的扰动破坏最为严重,据辽宁省第四次遥感普查资料,辽西北极强烈以上水土流失面积49 426.67 hm2,其中因矿业开采造成的达34 597.73 hm2,占70%[3]。

3 结 语

受特殊气候及地形、地貌的影响,加之曾经的不合理开发,辽西北地区的城建、工业、农业发展较辽宁省其他地市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旱灾频繁发生,农业人口多,是限制该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扶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这种政策的引领势必会加快工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而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扰动、破坏原有地表及植被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因此,当地的水土流失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还会持续下去。这就要求各级水保部门、科研院所用新的水土保持技术与理念为当地的振兴与发展保驾护航。

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的潜能需要进一步挖掘,过往的水土保持理念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根据辽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特点、主要影响因素,研发出新的技术,并以此来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同时,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民众对水土保持的期望也不能仅满足于蓄水保土,更应追求其他衍生效益的开发,通过产业引导、科技创新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戴全厚,喻理飞,薛萐,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机理及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2):32-35.

[2] 王瑄,郭月峰,高云彪,等.坡度、坡长变化与水土流失量之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9(23):611-614.

[3] 任丽华,邹桂霞,李凤鸣 .辽西半干旱区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关键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2):22-24.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

C

1000-0941(2017)09-0064-03

王辅强(1980—),男,辽宁东港市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计划管理工作。

2017-08-03

猜你喜欢

沟谷坡脚西北地区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基于原型网络对泥石流沟谷的分类预测
——以怒江流域为例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软土深基坑滑坡机制分析与优化方案设计
沟谷地形下近浅埋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寒露
东河煤矿沟谷地貌下动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