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体思想在统筹协调发展中的思考

2017-09-18陈雪琳孙贵珍

魅力中国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协调马克思

陈雪琳 孙贵珍

摘要:“十三五”期间我们国家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期和转型期,在新常态下,社会的发展要也需要新理念、新方针的指导,我们党审时度势的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了在经济的中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放眼全局,实现全面的均衡发展。新常态下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整体的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的奋牛目标是全民的奋斗目标。在实现中国梦统筹协调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惠及谁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体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矛盾,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体思想;协调

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对着各种矛盾和困难,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各项難题。各种矛盾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如何统筹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急需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协调各方力量、落实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在新常态下做出的重要战略调整,不管是各地区、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都要相协调,要统筹好各地区的发展、处理好各领域的矛盾、均衡好各部门的脚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基础。因此,马克思的主体思想在推进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体思想的主要内涵

马克思认为作为主体的人,首先“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人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自我发展和完善。人是大自然的产物这是主体的自然属性。人类通过不断的劳动和实践改造着自然、改变着自身。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动性、创造性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任何社会形态下,“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也不是从自己设定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过程内部流传下来的,流传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正是人类具有的历史属性,人类活在历史中并且创造着历史,对于精神、物质、文化等各方面的传承和更新,需要承认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是强调人的重要作用的,他们强调的不仅仅是人的个性,也重视人的社会性,马克思提出“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离开社会总体的人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从小在狼群长大的孩子不被认为是真正意义的人,它只有人的外在,却不具有人的社会属性,主体的社会属性是不容欠缺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揭示了现实的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扬弃了前人的哲学观点,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正确而科学地预见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勾勒出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财富极大提升,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社会。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了,每个人才能获得幸福感,整个社会才会充满幸福感。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始至终就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坚定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伟大事业,这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绝对真理。

二、马克思主体思想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一)协调区域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协调区域发展,是我国在协调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一项较早的发展策略。在毛泽东主席领导期间,就曾提到协调好沿海地区与内地的发展,借助沿海工业的发展基础来带动内地产业,尤其是在发展轻工业方面,这是协调区域发展的初步体现。在之后的改革开放中,我们总指挥邓小平同志看到沿海地区和内地地区的发展情况,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对于内地要顾全率先发展沿海这个大局。等到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了,在为内地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这是另一个大局,是顺应国家和历史的条件做出的阶段性政策规划,力求让一些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沿海帮助内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差距逐步拉大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适时地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给予西部内陆资金、技术等支持,提供并完善资源保障。东西部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东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都有了进一步的协调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人,审时度势地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在今年的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高瞻远瞩提出历史发展战略一成立和发展雄安新区,这一创造性得历史战略的规划,使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去建成不落一人的小康社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协调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协调城乡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问题。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起步晚、速度快、不成熟,这使得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病”现象不断涌现;同时,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兼业化情况严重,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欠缺的矛盾异常尖锐。传统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是城市对人的物化,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才是我们“十三五”进程中迫切需要的。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就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地位,我们坚信“城镇化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人是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是实施主体和最终归宿,只有依靠人的发展才能实现城镇化的建设,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民所享,才能实现人在城镇化进程中全面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真正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城镇化的建设是依靠劳动者才得以进行的,劳动者不应该被当作“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某种指示而重复进行一项工作的人”。

农民在城镇化制度的限定范围内,参照制度提供的各种信息,作出符合个人利益的行为选择,如果这种制度有鼓励农民发挥主动性的作用,那么城镇化就会不断向前推进,相反就不利于城镇化建设。如何使制度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就需要以人为核心进行制度运作,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进而影响农民对个人行为的选择,提高农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使城镇化建设散发旺盛活力。新常态下,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使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为自己生活谋求工作,他们开始为了自我的发展,自身的自由而努力着,城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不断被激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的深刻体现和有力践行,切实做到了协调城镇和农村人民共同的利益。endprint

(三)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的必要统一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经济实力有了飞速提升,相比之下,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的速度和程度都不容乐观。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文明状态决定了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产生于人、服务于人的建设,它与物质文明建设一样重要。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一些人的精神文明世界却开始缺失。不管是经济领域的造假、诈骗;政治领域的行贿受贿、贪污腐败;还是道德领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这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不成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未能协调发展的结果。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是事关社会各个领域的,要求我们全体人民的协同努力来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以切实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条件。我们党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保障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领域的建设,不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推进还是政治领域的“打虎拍蝇”等等都是均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力保障。

(四)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是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相辅相承的关键保障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彼此影响与彼此依赖的两部分。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全体人民来努力完成,国防建设需要我们整个民族的人民来共同捍卫。向来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给予国防建设可靠的经济支撑,国防建设的成果又给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兵者,国之柱石;民者,国之根基。国防建设与经济体系建设息息相关,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国家的军队要自己建设,国家的安全要自己保卫,国家的利益要自己捍卫,只有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我们才能朝着中国梦的方向不断前行;只有我们自己拥有坚不可摧的战略力量,我们國家才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地位;只有我们掌握最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我们国家才会有国际话语权。因此,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中国人民每一份力量去努力、去实现,这是切实需要落实在以人为本上的发展。

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的理念和时代已经过去,建成全面小康、实现全民富裕、落实资源和机会共享才是新常态的新要求,新时代仍然需要倾听马克思主体思想的最深邃的声音,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去贯彻依靠群众、发展群众、为了群众的发展理念,相信实现中国梦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调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合作共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谨慎性原则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与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