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山水画的审美变化探究

2017-09-18李萌

魅力中国 2017年11期
关键词:明代成因分析山水画

李萌

摘要:明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受到时代、艺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时期的中国画在审美方面出现了转型,朝着世俗化、商品化和地域化等方向转变,对后来的山水画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对这些变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了总结,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明代;山水画;审美变化;成因分析

一、明代山水画发展背景

明代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从社会角度来看,明代中后期,整个社会已经较为稳定,特别是江南地区的,物产丰富,各种内销和外贸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都聚集在江南地区,有效带动了书画的交易和发展,这也从客观上对山水画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影响,很多创作者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自然要做出相应的创作调整,山水画审美风格的变化也正是由此萌芽的。而且交通条件的提升,也为山水画在全国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条件,扩展了山水画的传播和交流空间。

从经济角度看,商业经济的繁荣,使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士、农、工、商已经处于平等的地位,甚至到了明代末期还出现了重商的局面。由此也对创作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他们看到商人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且作品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时,已经不愿意再步入仕途,以“终身不仕”为荣。

从艺术角度来看,明代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和文人内部的思想变革,使戏剧、小说等艺术门类盛行,艺术创作功能已经从“成教化,助人伦”开始朝着赏心悦目转变,各种艺术已经不再是宫廷贵族的专享,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山水画创作也更加关注观众的审美需要,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使作品更加符合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可以说,明代山水画的审美变化,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明代山水画审美变化分析

(一)世俗化

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时期,作为一种由文人士大夫创作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并带有强烈主观化色彩的绘画类型,文人画显然是不接地气的,难以为普通百姓欣赏和接受。一些文人士大夫既不入仕途,也不再隐逸,而是从静观转向了融入,于是出现了很多弃儒就贾、士而贾行的中下层文人士大夫。以吴门画派为例,四位画家除了文徵明短暂做官外,其余三人都是终身不仕。而且与元代文人画的创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元代文人画多给人以孤寂、清冷之感,常常用来表现创作者的压抑、悲愤、孤傲、无奈和痛苦等,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吴门画派的四位画家却表现出了更多的淡雅、平和与自然,很少有悲愤和幽怨。在具体的画面表现中,也减弱了元代文人画对自然山水的抽象化和符号化处理,而是予以更多的具象性表现,使感性和理性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中,这种画风的转变,从本质上扩展了人们的接受程度,与当时世俗化的艺术追求是一致的,有力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普及。

(二)写实化

在中国画历史发展中,“图”与“画”是有着严格区分的,“图”注重写物貌形,以具象描绘起到展示和说明的作用,强调客观性和写实性。而“画”则与之相反,强调神似而忽略形似,意在表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情思,也就是文人画的写意。在元代文人画中,“画”是占据压倒性地位的,但是到了明代,“图”与“画”已经基本上是五五开了,而到了明代后期,侧彻底发生了颠倒,“图”的比例已经超出了“画”。这种变化与当时江南地区纪游文化的发达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当时江浙地区经济发达,各种风景名胜众多,成为了全国各地文人的聚集地,对这些景点的描绘也是不遗余力,经常通过大量提拔详细记录游览的缘由、过程和参与者等,画面表现也是力求完整而精细,人们通过绘画就能够获得到此一游的效果,所以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更加突出,而主观因素则适当的减少。以沈周的《虎丘图册》为例,作者一口气描绘了吴中地区虎丘山、玄墓山、虎山桥、南峰、横塘、光福山、天池山、贺九岭、上方山、觉海寺、姑苏台、莲花峰十二处景色,创作特色在于,作者使用了多种视角来描绘这些景色,既有远距离的俯视,也有平视,这在传统山水画中是很少见的,而作者的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要起到一种介绍的作用。但是即便是有着鲜明的创作目的,作品仍然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构图得当,表现细腻,展示出了江南山水那种特有的别致和温婉之感,画面上洋溢着一片宁静素雅的气息。可以看出,明代的山水画中,

“图”与“画”的比例已经发生了逆转,写实化成为了重要的创作追求。

(三)商品化

在传统封建文化中,“义”和“李”从来都是对立的,所谓“见利忘义”就是表明“义”要高于“利”,且两者是不可兼得的,加之重农抑商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传统之一,所以山水画和金钱、物质等是相距甚远的。但是到了明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空前提高,整个社会的商品经济更加活跃,使人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多位思想家都表现出了对商人的支持,以及对获得经济收益的理解,对画家们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加之世俗文化发达的城市中,无论是商人还是普通市民,都对绘画有着大量的需要,所以催生了绘画的商品化。许多画家不仅卖画,而且还以此为生,从地位最高的董其昌到吴门四家,都有过卖画的经历。唐寅还有云“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家造孽钱”,认为自己凭手艺挣钱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即便如此,绝大多数画家们在创作质量上还是毫不含糊的,很多画家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够卖多少钱,以此来彰显自身的地位。所以卖画并不是纯粹为了挣钱,仍然竭尽全力的创作。可以说,绘画商品化是社会演进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艺术的普及和大众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原本清贫的画家很有可能一夜暴富,纯粹为了金钱作画,从而违背了基本的艺术创作规律。但是在这一点上,明代的诸多画家们还是十分清醒的,虽然也有一定的经济利益需求,但是基本把握住了藝术和功利的平衡,使商品化的积极作用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而中国画艺术本身并未受到太大的负面影响。

(四)地域化

山水画的创作都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的,北方山水和南方的风格就截然不同,体现了不一样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对画家的山水画创作起来了很大的影响作用。画家的作品中很明显的表现了当地的地貌、气候、建筑、树木等,例如北方的高山和南方丘陵地貌的区别。而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对审美取向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全国各地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与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相比,内地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种经济上的偏差,也自然影响到了文化的发展,所以到了明代,形成了以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为中心的工商重镇,也自然是山水画最为发达的地区。以苏州为例,这是明代中后期山水画艺术的中心,很多画家都居住在苏州城中,而且平时喜欢邀请友人一起去周边地区游览,周边环境对他们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加之苏州气候宜人,景点丰富,所以画家们也就不再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去表现荒野中的山水,而是善于就地取材,善于将周边景物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如吴门四家,便多采用实景绘制的方式描绘苏杭地区的风景名胜,以写实的手法尽可能详尽的描绘景点,形成了山水画中的纪游一派,由此也使明代的山水画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山水画艺术之所以历经千年的传承而不朽,一个关键就在于其一直走在一条不断变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明代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受到元代文人画的强烈影响,加之整个社会环境与以往有较大的变化,使该时期的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风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种变化和成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获得对明代山水画更加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当代的山水画创作以丰厚的启示,也只有始终坚持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才能使山水画艺术具有最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明代成因分析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