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文化内涵

2017-09-18李松橘吴佳裕

魅力中国 2017年11期
关键词:红山文化文化内涵

李松橘 吴佳裕

摘要:动物形玉器作为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在动物彤玉器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具有特殊性。本文对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的发现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一些动物形玉器的造型特点,对重要的动物形玉器的内涵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文化内涵

红山文化作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大量红山文化出世及器物征集,玉器因其数量多、保存完整而具有典型性及代表性。

紅山文化发现的玉器中,动物形玉器种类众多造型独特,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器型代表之一。

从目前公开发表的考古学资料看,红山文化动物形态玉器研究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此阶段主要以野外调查和采集为主。1976年,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村发现玉兽块1件;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玉龙1件,玉龙呈墨绿色,高26厘米保存完整;1973年夏,辽宁阜新县胡头沟首次发掘红山文化玉器墓,在M1中收集玉鸟l件、玉龟2件、玉鹗2件,在M3中发现鱼形坠2件;1979年,刘保华、王嗣州等人在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M1西侧扰土中发现玉雕猪头饰1件,在M2墓主人身体右下侧发现玉鸟1件;1981年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收集乌形饰、鱼形饰各1件、玉鹗2件、玉蚕4件。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为此阶段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1983-1985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进行了发掘,其中M4发现2件随葬猪龙形玉饰,背对背并排放置于墓主人胸骨之上,吻部向外;1987年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M1)墓主人左、右手部发现玉龟2件,皆呈黄绿色;1989年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中发现玉龟1件,龟背向下放置于左胸,玉呈淡绿色,上有黄色暇斑;兽面牌饰1件,置于腹部正中。

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2002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考古工作站在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发现玉鹄l件,呈淡绿色;2002-2003年,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中,在第4组M15随葬玉中有兽面玉牌饰1件,M14中发现随葬玉猪龙,在扰土中发现因受到破坏而散出的玉龟、玉鸣虫。

综上所述,红山文化玉器动物造型,大体上可略分为具体和抽象两种。具象动物形带有写实性,模仿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本体制作,主要包括龟、鹗、乌、鱼、等;抽象动物形则多与宗教观念、祭祀习俗相关,带有宗教色彩,其造型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要包括猪龙、兽面牌饰等。

红山文化历经1500年,分布范围遍及燕山南北暨西辽河与大小凌河流域。这种河流纵横交错,山地、高原、丘陵和平原的多种地貌为红山先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使红山文化时期渔猎采集经济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猪形玉饰及鱼形饰的出现便证明了这一点。聚集生活的红山先民需要通过狩猎采集以获取食物度日,猪这一易成群捕猎且可以提供丰富可口肉食的动物便成为了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除此之外,由于临近河流,对鱼的捕猎食用也十分频繁。蒙古国学者C·杜勒马认为最早的自然崇拜“不是为了人的抽象精神”,“主要是为了在生活中直接使用”。因此,红山先民们以猪和鱼等重要食物来源作为原型制作鱼形玉饰及猪形饰,以此寄托食物不断永远饱腹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红山文化经济结构中的手工业也出现了专门化,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制作场所及技术精湛的专业化工匠。玉蚕的出现,证明在红山文化覆盖的广大地域内,原始先民可能已经开始知道养蚕和织丝,并将能够生产珍贵丝帛的蚕制成玉器。

除猪、鱼、蚕之外,红山文化中还存在以鸟、鹄、龟等生物为原型的玉器,它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先民们借助它们的一些自然属性,赋予它们独特的精神意义。

红山文化中多次出土的玉鸟一般呈现一种在天空中飞翔的姿态,背部通常有一至三对穿孔,整体装饰简略,重点勾勒头部五官。鸟既能在天空中飞行,又能落于地面,是能够在天地间自由往来的物种。古人运用鸟的这种自然属性,赋予鸟“在人、神间传递信息”、“沟通天人”的文化内涵;鹗,即猫头鹰,以鼠为食,对农业有利,被视为吉鸟。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鹗刻画细致,头部凸起,双耳上竖,双眼在前面,有的收翼呈静立状,有的展翅呈飞翔状,翅膀及尾部都清楚地阴刻羽毛痕迹,背部钻有牛鼻式穿孔;玉龟背部刻有龟甲纹,背腹之间有贯穿孔,这种穿孔代表着与神灵的一种沟通,以此来达到通天礼神的一种目的。

除上文中提到的具象动物形玉器外,抽象动物形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在抽象动物形玉器中,龙形玉是最具代表性的器形之一。

中国为龙之国度,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以龙为标志。最早的红山文化玉龙发现于1971年春,由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民发现。通高0.26米,呈墨绿色,龙的吻部前伸微翘,嘴紧闭,鼻端截平,鼻孔对称,双目凸起呈梭形,龙体完整卷曲呈“C”状,颈部有长鬣毛;1982年出土1件中部穿孔的双龙首玉璜,两端各一龙首;1983-1985年牛河梁红山文化出土猪龙形玉饰2件,兽首体卷曲,背对背放置于墓主人胸骨之上,吻部向外。

龙,是一种人为加工的生物,从其构成来看,是诸多动物形象的集合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红山文化中发现的玉龙,整体呈环形,首部尤为突出。通过突出的首部造型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玉龙的原型:首先,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龙,其首部并排两个鼻孔,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且上翘,端面截平,这些都是猪首的特征,而且,玉龙脊上的长鬃也是猪体形象的标志。其次,红山文化玉龙中另一种形制的块形龙,首部也有长吻及并排两个鼻孔,并且还存在头部大、双耳宽和躯体庞大等特征,这些都与猪的形象十分相似。此外,上文中提到红山文化是农业经济与渔猎经济并存的时期。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猪骨证明猪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家畜。因此,多数的学者观点都认为这种龙首的形成,与猪这种和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有关。“龙这种似乎高不可攀的神物,最初并非单纯幻想的产物,而是原始农人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象。”因此,龙的产生与农业生产、观测天象、祭祀求雨密不可分。endprint

除猪首龙之外,红山文化的玉龙的形态还可分为兽首龙和鸟首龙两种。这两种形态亦是两种动物的结合体,即神兽和蛇、鸟和蛇的组合。它集合了陆地和天空两个领域的动物特性,被赋予上天入地的功能。

红山玉龙这种高度抽象的形象,是被人类神化了的灵物,与原始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将不同动物的不同功能属性都集中于龙这一个集合体中,希望借龙来与神灵交流,通过龙的力量驱邪避凶,以求农业丰收和生活幸福。龙作为人类想象出来的灵物,意味着人造神灵的出现。人造神灵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是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

对上述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造型的研究可以看出,它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抓住现实动物的典型特征,简笔勾勒,以局部表现全貌,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同时,红山先民又大胆想象,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事物用以解释自然,表达他们对自然界神奇力量的向往。红山文化中的动物形玉器集中表现了红山先民的自然崇拜,动物形玉器的造型虽然不同,但这些玉器的性质却是一致的:都是史前人类宗教生活中通灵的媒介。红山文化的许多遗迹都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在红山文化的社会发展中,原始宗教不仅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管理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山文化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并不是孤立的。198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发掘的翁牛特旗广德公乡大新井子遗址清理的2座半地穴式房址中就有出土双头兽形石雕。因此,早至小河西文化时期,便已经有动物形态的制品;到兴隆洼文化时期,玉器的数量激增,可辨识度的器物增多;赵宝沟时期,动物造像的遗物种类更加多样化,动物形紋施于尊形器上,器表施猪形首、鹿形首和鸟形首等灵物图案。这可能都是红山文化时期动物形玉器的源头。小河西文化因位于内蒙古敖汉旗小河沿遗址而得名,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赵宝沟文化是继兴隆洼文化后,在西辽河流域取得支配地位的又一重要的远古文化,并对红山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以上位于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不同时期文化,均存在动物形态的器物,并且已渐渐表现出发达的原始宗教信仰。这体现了原始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文化内涵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红山文化英译立项研究现状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红山文化两大人物造像系统功能分析
赤峰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