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后现代“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7-09-18杨岭

文教资料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杨岭

摘 要: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一个重要的、开放的范畴。它的提出为英语语言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章从主体间性的内涵、教育价值观入手,探讨了其对英语教师教学的启示,并提出了三种可实践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主体间性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引言

英语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原有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改革的目标是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两者间的关系,后现代哲学“主体间性”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英语语言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二十世纪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开放的概念。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翻译成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主体际性等,此词来自于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先生,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一个极为凸显的话语范畴。《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对“主体间性”有详细的定义:主体间的东西主要与纯粹主体性的东西形成对照。如果某物的存在既不独立于人类心灵(即纯客观),又不取决于单个心灵或主体(即纯主观),而是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我们就称它是主体间的。它不是对象自身本质的客观性,而是某种源自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具有心灵的共同性与共享性,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布宁,余纪元,2001)。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两个主体或者多个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即交互主体性。它是人的主体性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延伸,体现了共同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二、主体间性的教育价值观

(一)人本管理观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确立了学习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英语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而具有主体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能从“我”的视角感知客观世界的存在,具有生活智慧和知识经验,能在自然世界生存,他们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个体生命的内涵和意蕴。主体间性教育尊重并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从发展和提高个体主体性出发,鼓励学生超越个体主体性,引领学生的主体人格由个体主体性升华至主体间性,让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让学生正确认识与处理“我”与自然、“我”与社会及“自我”和“他我”之间的关系。只有显现了主体性的学习者,才能发自内心地学习教师要求的教育内容,认同学校制定的管理目标,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存在价值(李丽君,刘秀梅,2009)。

(二)师生交往观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区别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主体间性活动过程是现代教育过程的一个特征。叶澜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叶澜,1991)。”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将研究目标放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中。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师生正确交往的标准应该是:让教师和学生走进彼此的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孙喜亭,2012)。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舒展生命和生命之间能量流动的过程。所有教育主体都有主动参与和继续交往的平等机会,都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和希望,每一個主体也都有做出判断、进行解释、给予劝告和向权威挑战的机会。知识、思想、意见、认识、情感、观点等这些内容,在师生之间主要以对话形式传递、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交往的主体不断内化、重构旧有的知识,以发展的眼光寻找新的突破点,建构新的知识,以交往一方的发展带动另一方的发展。

(三)新型课程观

出于对目前“纯粹个人主体”课程的困惑,主体间性课程应运而生,并且向“纯粹个人主体”课程发起挑战。主体间性课程认为课程应该为学习者创造一个鲜活的“生活世界”,强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看重主体的人格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具有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观,使学习者在与客观世界自然而然的互动中,获取知识技能,感悟人生价值。

三、主体间性观对英语教师教学的启示

(一)观念的转变

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和行为。

1.转变课程观念。

课程是被教师和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的课程(体验课程),而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文本课程)。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而不只是一种知识的载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他们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成了师生与教材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2.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这里所谓的交往,即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会话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相互影响。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2001)。教师心目中的学生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与生是平等的,教与学是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和谐愉快的。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学生的主体定位,交往方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相互作用,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与朋友。

3.调整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只有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付春玲,2006)。新的教学目标观由以发展为本位取代了之前的以知识为本位,即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体现在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思考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解放并充分发展主体的个性,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这样的教育观指导下,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开动智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中得到发展。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看重结论,又看重过程;既注重认知,又注重情感,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智慧和激情。endprint

(二)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促进者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三)行为的转变

行为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要重结果更重过程,注重向学生解释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提升能力。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张天宝,1999)。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联系起来,形成多通道、多层次、多方面的主体间立体信息交流网络体系。

(四)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师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导致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转变。纵观外语教学史,从早期的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到20世纪中叶流行的口语法和情景法(the Oral Approach and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颇具影响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全身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再到大家普遍熟悉的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及人们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当然这也与英语语言这一学科特点有关。在主体间性观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尝试如下三种教学模式。

1.合作式

“合作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师生内在动机和积极情感为出发点,在教学理念、课程导入、任务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师生互动模式、测评体系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旨在实现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的良性课堂设计目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合作式教学的基本形式,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能够做到及时自我反思、自我监控。合作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随即布置学习任务,并指出教学难点和重点;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等形式,与同学、教师互动交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任务中遇到困难可以向教师、同学求助,师生通过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此外,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也很重要,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是交际性活动,常用形式有:模拟活动(simulation)、角色扮演(role play)、现场采访(interview)、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课堂讨论(seminar)等。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在“教”学生,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设法让学生自己学习。在“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主体间关系,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思想以实现教学目标。

2.探究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又称为研究式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师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内容),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或运用知识和技能,并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方式可以用于老师对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指导。以定语从句教学为例,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一组例句,让他们找出其中的定语从句,即发现问题,再看看定语从句的引导词,提问为什么引导词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分析出引导词随先行词和它本身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而变化后,给出一部分练习让学生自己解决后,再进一步深化对定语从句的探究。在整个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完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构建。

3.实践式

实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以实际操作为手段,引导学生提炼或验证相关知识结论。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适用于某些主题性的学习。运用实践式教学模式,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流程、方法及需要使用的技巧;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要学会观察、记录、分析、提炼有用信息;不但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主体间性”概念为当代英语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改变单一主体性思想,转换为交互的主体间性,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的重新思考及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在这个过分关注分数与结果的大教育背景之下,对教师来说变讲堂为学堂,对学生来说真正实现自己建构知识,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条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布宁,余纪元,主编.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18.

[2]付春玲.主体间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4).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8.

[4]李丽君,刘秀梅.主体间性视阈中的大学英语“合作式”体验教学模式[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孙喜亭.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6]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

[7]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9.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