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

2017-09-18马玉林

文教资料 2017年15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大学生

马玉林

摘 要: 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是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从20世紀60年代到今天,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偶像,偶像的变化折射出巨大的时代变迁。大学生偶像崇拜,一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另一方面并不完全局限于形式和表面,也有深层次的学习。高校教育要合理引导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为他们的成长指好道路。

关键词: 大学生 偶像崇拜 高校教育

偶像于当下人们而言,是既触不可及又近在身边的一种存在。鲜花与掌声已不足以体现偶像的名气,美女和帅哥已沦为普通人打招呼的开头语。男神、女神、霸道总裁、女王、颜王则成了偶像们的最新标签。在追求多元和网络发达的今天,不仅是文体明星,普通人持续不断地发表情包也能称之为偶像,网红的诞生,标志着偶像已不再需要必然和包装,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奇葩怪胎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很多粉丝。在偶像和粉丝的世界里,其他人是很难想象对一个未曾谋面的人的狂热崇拜迷恋情感的。

有专家分析偶像崇拜的根本原因是人为了弥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缺口,人们将自我的某种梦想、欲望、缺憾投射在偶像身上,利用情感、行为的投入获得替代性满足。当然狂热崇拜偶像时,个体的自觉人格就会消失,甚至无法独立思考,人会被群体意志所裹挟,迷恋程度越深,就越会失去自我,尤其是大学生。

中国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一度被称之为天之骄子,与基础教育时段的学生不同,当今中国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非常充裕,自身经济来源比较充足,且正处于人生中心智快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增强但不成熟,情感丰富但波动较大,好奇心强但缺乏辨别能力,思维发展但易带主观性,意志水平高但不平衡,这些都具备偶像崇拜的可能性。事实上,从社交网络的言论,到大学宿舍的贴画,偶像崇拜的印记现象非常普遍。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时代变迁

现代偶像的产生,一类是国家意志和机制的塑造,另一类是出自经济利益的包装,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偶像,但基本上脱离不了以上两种类型。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的偶像变迁历史,颇能折射出巨大的时代文化。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以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号召的偶像年代。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生、献身国家是这一时期偶像的共有气质,典型的有雷锋、王进喜等,这个时期偶像影响力不仅囿于大学生,更影响全民,其偶像特质有的已成为一种精神。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学生的思想开始解放,数学家陈景润的崇拜反映了一代人重拾了科学信仰。而另一副新面孔邓丽君的出现,则用细腻的歌声“另类”地表达了大学生的情感,邓丽君也成为大陆最早的娱乐偶像。

80年代大学生的偶像非常多,体育界有中国女排的“五连冠”为国人找回了自信和骄傲,同时,来自港台的金庸、三毛、琼瑶在内地学生中产生了一大批“迷”。这一时期港台娱乐明星大量涌入内地,使国人读懂了究竟什么是明星效应。

90年代的中国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大学生崇拜的偶像持续时间变得越来越短,变换也非常迅速。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消解一切深度和意义的“无厘头”时代。娱乐明星中的周星驰成为叛逆的英雄,他们以嘲弄、调侃和游戏的态度成为大学生中风靡一时的大咖。

进入21世纪,大学生繁芜的偶像中又增添了新的韩国要素,如韩国影视剧、综艺节目,各式欧巴、思密达等成为此一时期流行文化的重要标记。

不过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一时期的偶像范围已不仅限于在各种媒体上占据眼球和感官的文体娱乐明星,对成功、财富的无限向往使一大批知识英雄、企业家成为青年的新偶像。特别是近年来特别红火的马云,据调查,马云是最受大学生关注的公众人物。某些大学生认为他能代表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探索精神,马云被标记为草根英雄和创业偶像,他的励志经历、演讲和经营策略等成为大学生的“心灵鸡汤”。马云的形象更多地反映出一种励志力量,体现了成功者的正能量和自信精神。马云为代表的一批商人和企业家之所以成为大学生的新偶像,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传奇经历、十足个性和魅力人格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和对成功的理解相一致,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商业经济的成熟,人们对偶像的界定发生了新的变化。

总之,这是一个价值追求非常多元的时代,大学生既是“粉时代”的创造者又是参与者,在全民娱乐对于崇拜对象的神圣、幻想式的语境下,互联网的存在无限缩小了明星与粉丝的距离,他们知道偶像只不过是包装后掺杂了弥漫着的神圣、幻想色彩。于是乎,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偶像现象出现了,那就是人们开始打造自己为偶像,人们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竞相展现自己的风采,各种群主、网络直播通过朋友圈推介、宣传自己的价值观,为自己圈粉无数。

当然,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一个偶像缺失的年代。在浓重商业气息和功利色彩的流行符号渲染下,“消费型”的偶像变成了主流。人们不再深思和追问,也不再需要价值和意义,仅仅是消费形式本身,大学生不再深究切格瓦拉的精神,只是将其头像置于衬衫当中,大学生不再细究政治领导人的理念,而只是关注他们的颜值,比如奥巴马、英拉等被有意无意地推向媒体的非政治头条。注意力经济时代下的大学生已不再有充足的耐心和精力,批量出现的偶像开始变得廉价和平庸,从学习偶像的精神到模仿其造型,从全民崇拜到一盘散沙,偶像从神坛跌落到人间,在某种意义上从精神落实到实际。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

偶像崇拜现象有着年龄特性,一般存在于青少年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偶像崇拜呈现下降趋势;对杰出人物的崇拜也会随年龄的增加、批判思维的日臻成熟而呈上升趋势。很大程度上,学生是偶像崇拜的主体,也是各种粉丝团的中坚力量,不过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要比其他群体比如中学生等有着鲜明的特点。

首先,大学生对于一些时下流行的元素,并非全部被动接受,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见解。高等教育体系决定了大学生普遍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他们并不完全受商业气息催生的各种娱乐明星所左右,比如现在流行的在各种网络论坛、跟帖、评论留下的指责小编为吸引眼球炮制或包装力捧的明星话题,就有很多大学生的言论。又比如在大学图书馆里,借阅量非常大的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而且娱乐明星的传记不如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传记热销,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对于偶像的定义是娱乐偶像,毕竟是娱乐,真正的偶像是影响人生的偶像。endprint

其次,具有偶像崇拜情结的大学生一般并不局限于形式和表面,而是内化于心理学习。

一般对于偶像的崇拜总是始于对偶像外在特质,如出众或有特点的外貌形象、帅气靓丽的外表,或者独特性格气质、完美身材、饰演的角色、演唱的歌曲、表演的技巧,这是一种表层性、低层次的感官审美愉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这种吸引减退,或变为路人粉,或会因对偶像过往历史、为人处事的进一步了解,对其人格特征和人生态度产生认同,进化为死忠粉,这就成了高层次的道德审美。大学生对理想和现实的区分较明确,批判式抽象思维能力日渐成熟,情绪爱好和自控能力强,不会沉湎于对偶像热烈的想象和疯狂追逐,他们对偶像背后的努力及人格塑造方面的认同较全面,所以骨灰粉、死忠粉在大学毕业之后基本就烟消云散了。对于追星现象,要持一种理解的、包容的态度,嘲笑那些追韩星的女生,追小鲜肉的“95后”,认为她们“脑残”的人,想想自己对于体育巨星的狂热,是不是有似曾相识之感?所以大学生追星现象,并非洪水猛兽,不必谈虎色变,更多浮光掠影。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

从当下大学生中最流行的偶像来看,绝大多数还是来自文体明星,这些偶像固然有许多过人之处值得学习,容易产生心灵共鸣和精神向往,但太单一类型的偶像崇拜,无疑会带来深层的精神贫血。一代青年一代偶像,什么样的偶像最终会影响什么样的青年,偶像的命运该何去何从,需要人们思索,更让社会感受到这个时代大学生青春话语里偶像的文化含义、精神价值。在这些年轻人所定义的偶像中,励志、成功、温暖和精神性、正能量成为其主要内核和要素,这是值得弘扬的精神价值。

大学生偶像崇拜特别需要予以合理引导。应当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崇拜的娱乐偶像。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对偶像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媒体的宣传和荧屏荧幕上,偶像的许多言谈举止有着深深的市场行为、商业印记和娱乐气息,人们能够看到的性格与才能只是剧情的塑造,至于真实的情况,没有深入的接触是很难看出的。

当然,娱乐偶像身上有值得大学生学习的东西,比如拼搏的精神、坚毅的性格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都是成长中的大学生需要坚持的。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学会把偶像崇拜变成自己奋斗的动力。要将对偶像的浅层表面欣赏转化为深层内在欣赏。

毋庸置疑,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其道德认知受外在影响的程度逐渐缩小,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如何抓住有效时机,让大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支配下,在偶像的感染下,将外在的影响源化为内在需求,全方位提升自己,或许是高校教育应当思考的。扣住学生的“追星”爱好,适时加以引导,或许是高校相关人员应当尝试的。因为偶像虽然曾经或正在影响着你,只是当你短暂休息补给好后,还是要背起行囊继续出发,毕竟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参考文献:

[1]汤舜.大学生健康心理导航[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呂荷莉.大学生形体与体制健康评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褚惠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贾宇,贺胤应.大学生活“关键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

[5]李洁.大学生人生态度现状与转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