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2017-09-18陈思郭灼戴文浪

文教资料 2017年1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政策建议培养路径

陈思+郭灼+戴文浪

摘 要: 本文基于华南农业大学生的特点,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影响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提出建议:一是以校企协同为契机,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二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以品牌活动为感召,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四是以学院大力支持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关键词: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路径 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供给侧改革相关措施,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将创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判断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扩招带来数量的膨胀,教育资源出现超负荷现象,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高校存在过于强调规范化教育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论化体系建设不完善、培养实践载体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是高校面临的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所关注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

现代创新理论(张文新,2004)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创造性、实践活动也具有创造性、表现出不同于别人或超越自我的独特方法和途径;创新既是一个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更是一个改进和再创造的过程。”现代创业理论(李祖超,2011)认为:“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文志全(2005)认为:“大学生受外在环境和自我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主动性、协作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点。”对于大学生而言,结合其身份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能力要关注对他们创新创业思维、创新人格、思想品德(清晰的愿景)、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其具备进行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积累、思维能力、专业技能和品格特征,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对新事物有强烈愿望及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对我校不同学院专业学生发放问卷,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查问卷,发放问卷份400,有效问卷份397,问卷有效率为99.25%,统计分析当前大学生关注影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为:因子1创新人格:选择“我认为评估创新创业环境很重要”的占43.5%;选择“我认为项目富有挑战性活动很重要”的占31.76%;选择“我认为独立自主权很重要”的占19.01%;选择“我认为富有挑战性、创新性的活动很重要”占5.73%。因子2创新技能:选择“有利于个人学习生活”的占25.38%;选择“解决问题多途径解决它”的占74.62%;因子3创新动机:选择“我倾向于在团队里发表个人见解”的占46.21%;选择“我倾向于对无创意的安排提出质疑”的占27.76%;“我更愿意尝试别人从事过的活动”的占26.03%。

三.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于健全。

虽然开设了职业规划类教育课程,但目前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一是主动性不够。部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处于被动、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很多时候跟着上级指示走,缺乏主动性。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单一、有效性不強。我校只开设了一两门就业创业指导之类的课程,而且没有开设符合各个专业特点的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已有的课程体系满足不了大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知识结构的要求。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很薄弱,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都是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经管院、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中的行政人员或专业教师转移而来的。某些教师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而且有创业实战经验,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某些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虽然通过师资培训课可拓实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理论基础,但因为缺乏真实的创业经历,授课内容未免有些空洞。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不足。

虽然目前很多学院有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室,但是部分创业沙龙讨论场地难以保障,很多理工科学院难以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及时在实践锻炼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很多创业大赛只有成绩不错的尖子生踊跃参与,其他学生就少了这种实践锻炼的机会,创新创业教育覆盖范围小,不利于整体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很多学院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尚有部分流于形式,高校还是强调校内学习的重要性,供学生出去实习实训的时间和机会都很少,难以保障学生在实践萌发创业灵感。

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但就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和实际成效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主动性不够。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处于被动、不规范的发展状态。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数量少、针对性不强。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只开设一两口就业创业指导之类的课程,而且没有开设符合理工专业特点的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已有的课程体系满足不了理工科大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知识结构的要求。

5.创业项目指导力度不够。

某些学生好的创业灵感和想法,在具体落地的时候往往由缺乏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指导,成功概率不高。

6.创业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当前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创新工作,在经费上应给予支持,但是该经费支持杯水车薪,难以有效覆盖支持学生初创阶段的资金融通需求,而且在工商和税务指导方面缺乏有效担保管理,使得学生创业项目难以落地。企业在与学生洽谈创业成果转化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法务专家指导,使得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endprint

四、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1.以校企协同为契机,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学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他们表现出主动性、实践性、协作性、发展性的特点。即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训体系建设,多元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重视支撑体系建设,激励引导学生迈好创业第一步;加强教学体系建设,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使其具备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識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2.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理工科类竞赛,培养学生通过打牢扎实的专业基础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题设计与研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积极参加知识竞赛活动等各级各类活动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以品牌活动为感召,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学校在通过鼓励举办“IT文化节”等科技竞赛,通过设立科技创新竞赛专项基金,把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实践结合作为对学生综合培养依据等方式,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肯定与奖励,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实践、科研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4.以学院大力支持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学院鼓励教师多加入学生自发组织的创新团队,在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有批判质疑精神;创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要与学生经常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对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有强烈愿望及能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新.谷传华著创造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8-53.

[2]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2-55.

[3]文志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以挑战杯为个案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5:22-26.

[4]曹颖颖.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5]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4(8):76-77.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政策建议培养路径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