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大学生对《弟子规》的认识

2017-09-18张俊杰武戈仝建平

文教资料 2017年15期
关键词:访谈弟子规态度

张俊杰+武戈+仝建平

摘 要: 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弟子规》的认识和态度,发现大学生对《弟子规》中的大部分内容是认可的,但因各种原因而有不认可的部分,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弟子规》 大学生 访谈 态度

《弟子规》成书于清代前期,而后在家塾、蒙馆迅速流行起来,成为教导童蒙行为规范的著名教材。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新式教育规范,该书影响渐小,“文革”年代又被当作封建糟粕受到批判。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广为提倡和流行,很多学校、企业单位都尝试进行《弟子规》诵读、演绎和教育,一些社会志愿者团体也在公共场合发放自印的《弟子规》手册,可以看出,很多人认为通过普及《弟子规》可以起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作用。

2013年8月,笔者在某高中校园内偶然看到了贴在墙上的《弟子规》,首映眼帘的是“人不安,勿事搅;人不闲,勿话扰”,感觉极为有理,便继续研读,愈加觉得《弟子规》确实是一部细致全面的经典德育教材。进入大学后,笔者曾在一些场合向同学介绍《弟子规》,得到的反应各有不同,兴趣盎然和兴趣黯然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弟子规》的认知和态度,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由于《弟子规》内容涵盖广泛,简单的问卷恐有不及之处,为求全面、详尽,本次调查形式以面对面的访谈和网络聊天访谈为主,涉及学生以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籍本科学生为主,另有部分大学生就读于其他高校,但高中时期曾就读于山西,均属于山西生源。共有近200名学生参与,收回有效问卷130余份①。

一、对《弟子规》一书的基本认识

在本次调查中,表示不知道《弟子规》的仅有7名受访者,其他人均表示知道,但了解渠道、认知程度和内容理解均有差异。

了解渠道方面,有1/4的受访者表示在学校中有所学习,其他人表示在各种环境中见过或者听说过,接触《弟子规》的主要场景为学校张贴的《弟子规》海报③,还有通过课外阅读、电视节目和网络等途径的,但完全没有同学提到家庭教育这一场景,说明在这一批受访者中,他们的家庭成员对《弟子规》并未有太多提倡,也可能不太了解。也有个别受访者表示,以前学校只要求背诵,没有讲过具体意义,因此自己并不是太了解。

认知程度方面,对《弟子规》有所学习的受访者有着相似的理解,认为这是对儿童或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教导弟子谨慎处理与父母、兄长、朋友的关系,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的读物;没有在学校学习过但对内容有大致了解的受访者,也能得出基本一致的理解,认为《弟子规》是对人们的品德和行为进行教导的学习规范;也有受访者简单理解为“古代的《小学生守则》”;有1/3的受访者表示对《弟子规》的内容并不了解,无法描述自己的理解。

内容理解方面,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无法描述自己对《弟子规》具体内容的理解,只有3名受访者提到《弟子规》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方面的要求,但他们无法具体描述每一部分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由此可见,受访者对《弟子规》可以说只停留在“弟子规”这个词本身,知道内容或粗略浏览的人占少数,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的人更少。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受访学生在了解渠道、认知程度和内容理解各方面均有局限,对《弟子规》的学习多是学校“任务”,主动了解者极少;关于内容,受访者更是一片空白,部分受访者在学校仅有的一点了解,也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淡忘。总而言之,学生对于《弟子规》的理解仅简单停留在“弟子规”这三个字本身,对其内容较少研读,对其认知存在明显局限。

二、对《弟子规》内容的具体认识

由于大多数受访者对《弟子规》的认识非常模糊,因此访谈过程中,我们随身携带《弟子规》文稿,请受访者当场阅读。这样得到的访谈结果基本上是大学生对《弟子规》具体内容的第一印象。

(一)整体认可度

在本次访谈中,有1/2受访者表示《弟子规》完全可以与现代社会相容,他们大致认为:这些忠孝方面的道德規范较为积极,在现代社会也很需要。现代社会发展较快,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临被遗失的风险。《弟子规》中的教育方略对现在还是大有好处的,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都是生活当中最普遍、最基本、人人皆知的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的行为习惯。

有接近1/2的受访者提出,《弟子规》大体上与现代社会相容,或表述为“一部分相容”、“大部分可以相容”,但也有不合适的部分。相容的理由在此不再赘述;认为不相容的理由则是有些内容与社会脱节,表现得比较迂腐,需要舍去或者改进。

只有8名受访者认为《弟子规》不能(或表述为“完全不能”)与现代社会相容,一名受访者认为“现代社会与古代不同,自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另一名受访者认为“它的出发点是好的——教人待人接物的处事原则,但总觉得现在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之前不同,自然与社会有点格格不入”。其他受访者只觉得“这是传统文化,跟现代社会肯定不相容”,但并未提出具体原因。

实际上,光看回答是不全面的。前文提到,一部分表示《弟子规》完全可以与现代社会相容的受访者,提出一些自己认为不太符合现代社会、需要修改的内容;一部分认为《弟子规》不能与现代社会相容的受访者,或多或少地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好、值得弘扬的内容。综合来看,实际上约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弟子规》没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部分。其他人都认为《弟子规》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可以与现代社会相容;没有人认为《弟子规》完全无法与现代社会相容。

(二)肯定的部分

在访谈中,受访者在《弟子规》中找出了一些自己较为认可的部分,以及受访者认为现代社会比较容易忽略的部分,每个人的选择都有所不同。大致来看,“孝”篇被提到46次,“悌”篇被提到18次,“谨”篇被提到32次,“信”篇被提到58次,“泛爱众”被提到29次,“亲仁”篇幅较短,被提到11次,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仅提到12次。endprint

某些受访者选择了整个“孝”的篇目而并未指出具体的句子。受访者多数觉得当今社会最容易忽视孝道,孝敬父母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有的受访者认为孩子们孝敬父母的美德逐渐被忽视。《弟子规》在孝顺父母、尊老爱幼方面做了特别强调。在提到“孝”篇的受访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提出了具体句子,“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现最多,受访者认为这种能够体现出孝道的生活细节并不烦琐但确实很容易被忽略,自己很少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和“亲有疾,药先尝”也有提到,这几句是“孝”篇中最具有细节性的内容,可见受访者比较看重生活中孝敬父母的细节。

受访者提到“谨”篇的次数不算太多。提到这一部分的受访者认为,“由于我们这一代人独生子女较多,使我们失去很多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机会”,因此兄弟之间如何相处会很容易被忽略。在访谈中,很多受访者习惯将这一部分内容与“孝”篇连在一起,都看作与长辈相处的基本要求,因此“长者先,幼者后”的细节提到的次数相对多一点。也有受访者认为“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可以把对自己亲人的孝悌扩大到社会上。此外,“长者立,幼勿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问起对,视勿移”之类的细节也有提到。“谨”篇的“朝起早,夜眠迟”是被提到最多的,受访者认为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好的作息规律是很重要的,选这一句的原因就在于自己非常缺乏良好的作息规律。对于“饮酒醉,最为丑”这一句,也有很多受访者表示非常认可。此外,涉及借人东西、衣物着装、饮食和其他生活习惯的句子也有提及。还有一些比较认可“谨”篇的受访者并未具体到句子,只是概略描述,认为“谨”篇讲述的虽然是细小的行为,但同样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

“信”篇是受访者认为当代社会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对于具体的句子涉及较少,多为第一句“凡出言,信为先”。很多受访者认为诚信是做人之本,当今社会上由于诚信缺失而导致的问题不胜枚举,如“地沟油”、“扶老人”、“捡东西不还”等。有少数受访者提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认为生活方面的攀比是一种很不合适但又在不断蔓延的风气,《弟子规》中的这一句话教育得很对但被人忽略了。还有受访者提出“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理由是很多人犯了错以后第一反应是掩饰和推卸责任,而非坦率承认。

认为“泛爱众”这一部分容易被忽略的受访者,提出的理由是“现在很多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做到‘爱别人”,年轻人在聊天过程中会忽视“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而一些年长者则忽视“理服人,方无言”这一原则。

“亲仁”和“余力学文”两部分是提到较少的,涉及的具体句子不多,有一位受访者认为“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可以表达出“坚守原则,不要和坏人同流合污”的含义。“余力学文”则出现了一些理解的偏差,受访者没有认真阅读,因而简单地理解为这一部分是倡导大家学习文化知识。

(三)存疑的部分

受訪者指出了一些自己认为与现代社会不相容的部分,大多集中于“孝”和“悌”两篇,其他篇目较少。

在“孝”篇中,“父母责,须顺承”是反对比例较高的一句,受访者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如果这些都“顺承”,会很不利于孩子成长。也有一些受访者不太赞同“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认为孩子要理智对待父母的要求,有智慧地孝顺父母。关于“号泣随,挞无怨”,不少受访者表示不认可,认为这样比较过分。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人都认为“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一句很不适应现代社会,认为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这种形式会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缅怀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真正的孝在心中,不能过于苛求形式。

在“悌”篇中,受访者提出“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在形式上过于烦琐,也很占用时间。某些受访者认为“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礼仪规范太严苛,等级观念明显,现代社会不应该再提倡。

“谨”和“信”两篇是受访者提出质疑内容较少的两篇。在“谨”篇中,有受访者对“朝起早、夜眠迟”、“揖深圆,拜恭敬”、“事勿忙,忙多错”这三句话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小孩子要早点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有利于身体健康。有人认为,遇到熟人问候的时候,现在已经没有作揖了,所以这句话应该删掉。还有人认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要讲究效率,尽量同时做多件事情。对这几句提出不同看法的受访者明显因为理解有误,后文将分析这些情况。也有个别受访者认为,“谨”篇的细节太多,会束缚人,使得自己做事束手束脚。这种观点与很多受访者不同,仅为个别。没有受访者对“信”篇提出不同看法。

对最后三部分提出不同看法的人很少,一些受访者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和“待婢仆,身贵端”这两句不合适。有受访者认为“泛爱众”的理念过于理想,显得假大空。也有人提出平等博爱容易陷入误区,前提是明辨是非。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奴仆,“待婢仆,身贵端”可以删除。对于“亲仁”篇,有一名受访者认为“同是人,类不齐”这句话体现了很重的阶级性,存在对人的歧视。有一位受访者对“余力学文”篇中的“非圣书,屏勿视”提出异议,认为各种书籍知识都需要我们涉猎,这位受访者认为可以改成“书识杂,择优之”。另有两名受访者对“余力学文”提出整体的不同看法,一位认为学习贵在学以致用,“余力学文”缺少了对实践能力的强调。另一位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现今科技时代有些不合适,不太好发展和继承,并未具体阐述其观点。

三、原因探究

从本次访谈看,《弟子规》总体上是受到受访大学生认可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被认可的部分。部分内容不被认可的原因有些确有道理,有些则是受访者对内容的误解。

(一)肯定的原因

《弟子规》创作的本意在于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减少社会纷争,有一些官员和基层文士参与推广,现实目的在于提高民众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尊敬长上、修身养德、关爱他人、高效学习,这些理念在任何时代都是主流思想积极追求的,因此《弟子规》中的大部分内容都能被认可。endprint

在访谈中,笔者询问受访学生,对照《弟子规》的要求,认为自己有没有做得比较好的部分,很多受访者能够从中找到不少,原因是他们从小接受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与《弟子规》的大部分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虽然很多受访者没见过《弟子规》,但见到的时候能够立即产生熟悉感,这是《弟子规》大部分内容获得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不认可的原因

某些受访者对《弟子规》的某些部分提出质疑,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两种,即理解的不足和观念的冲突。

1.理解的不足

首先,某些受访者对《弟子规》的理解存在偏差,虽然总体比例不高,但仍然广泛存在于全文中。其中,理解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某些句子看不懂文字;另一种情况是能看懂文字,但理解只停留于文字的表面含义,或断章取义,或产生歧义。虽然《弟子规》整体上通俗易懂,但有部分文字或词组并不常用,例如,看不懂“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一句的受访者极多。其他例如“夏则凊”、“勿轻訾”,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看不懂。

其次,是受访者认为《弟子规》中一些与当代社会不相容的句子在实际操作中与古人是有所差异的。如“冬则温,夏则凊”,一些受访者认为现代生活设施比古人强很多,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再暖被子、扇凉席,但这句话实际上更强调在家务细节上体现对父母的孝。“朝起早,夜眠迟”有很多受访者表示认可,也有一些受访者表示应该把迟睡早起改成早睡早起才更加科学,实际上这一句也有一些古今之间的小差异,古人是没有电灯的,所以古人的“迟”和现代的“迟”并不完全是一个意思,这句话的主要含义在于珍惜时间。“揖深圆,拜恭敬”重点在于强调行礼要认真恭敬,包含的不仅仅是作揖的行为。“同是人,类不齐”的理解偏差较为明显,这并不是阶级性的体现。“学文”提到的笔砚墨,可泛指常见的文具。因此,《弟子规》更多体现的是思想上自我要求的原则不变。《弟子规》不仅在于规范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宣扬道德理念。对于一些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改变,虽然可以作为论证《弟子规》落后于时代的论据,但以现代人的观念看待古人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

2.观念的冲突

《弟子规》全文共计一千余字,行为规范百十条,其中有一些“忽视个性”的内容,与当代社会平等自由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可见《弟子规》内容本身存在局限,这是不可否认的。

例如受访者对“孝”篇某些内容提出质疑,就能看出受访者选取这些语句的共同理由是“愚孝”应当摒弃,为人子女要有主见,对父母的教导要求要理智对待,不可事事顺从。家庭生活也要讲人格平等,所以“父母责,须顺承”和“号泣随,挞无怨”被不少人反对。孝要理智、合理,建立在爱和平等的基础上,这是现代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丧尽礼,祭尽诚”的问题在于,古人的丧礼和现代的丧礼是有所区别的,特别是现代城市,丧礼的形式应该有所改变。对于“悌”篇不认可的部分,反映的是受访者认为某些规矩过于复杂僵硬,“过尤待,百步余”、“长者坐,命乃坐”等内容就不受欢迎。以上体现出当代虽然有“长幼有序”的意识,但更宽松、强调平等,对明显的等级划分极为排斥。

有人提出“悌”篇只单纯地要求“弟道恭”,却不提“兄道友”。也有人提出“学文”部分没有提到现代科技方面的知识,缺少对于实践的要求。还有人认为《弟子规》“缺失很多现代内容,缺少公民、民主、平等、自我权利保护的内容”。对于《弟子规》本身而言未免有吹毛求疵之嫌,但细细思考也不无道理,时代在变,《弟子规》若能加入时代精神则必更好。

在访谈中还出现了一些小的辩论交流,例如“待婢仆,身贵端”这一句,有受访者认为现代社会人人平等,已经没有“婢仆”这个概念了,此句应删。有受访者提出反驳,认为“婢仆”的形式虽然消失了,但仍有如服务员、商贩、清洁工、快递员等服务行业,这一句应该保留。但又有受访者对这种思路提出了反对,认为将这些服务者看作“婢仆”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侮辱。从这句话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受访者们虽然对这句话的形式有所争议,但对“平等”和“尊重”的理念是有共同态度的。

四、结语

《弟子规》细致全面又行文简练,这就导致了两方面倾向:一方面,简练的文字通俗易懂,教导“儿童最易通晓之事”,使得低龄读者能够接受,较早形成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简单的文字可以引申出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有时候可以加入更多内容对其进行丰富扩充,虽然有时候也會走进误区影响理解,但阅历较为丰富的成年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弟子规》的内容进行扩展。

今人对待《弟子规》应该以积极的理念把握为主,在释读和含义扩充方面要注意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对于一些广泛认可的部分可在这一方向上深入探讨,对待某些落后刻板或有争议的部分,则不必刻意追求其原意。时代在发展,道德也会有新的要求,《弟子规》应熔铸新知、拴筑新识,这样的《弟子规》才是符合现代社会行为规范的读本。

注释:

①一些场合会有多名受访者同时接受访谈,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有所交流,得到的问卷只有一份,但内容包含多人意见。

②“其他”一栏包含已列出专业一年级、四年级学生,以及未列举专业各年级学生,因数量零散未单独列出。“外国语”专业包含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日语等不同语言专业,“管理学”专业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主,“艺术类”、“理工类”和“医护类”专业均由下设各专业学生组成。

③无专门的课程讲解,仅张贴悬挂。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咸丰五年(1855)《复性斋丛书》本.

[2]仝建平.贾存仁与《弟子规》成书[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2).

[3]周明杰.《弟子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访谈弟子规态度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调查学生前概念的几种方法
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研究
态度决定一切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