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比较分析

2017-09-18王新

文教资料 2017年15期

王新

摘 要: 在各种史学流派中,有两种史学的特点大相径庭,一种是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另一种是以离经叛道、抨击传统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史学。这两种史学对历史编纂和历史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兰克史学主张著史应该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作者在编撰时应该抛弃所有个人因素。后现代主义史学显得激进甚至偏激。后现代史学抨击传统史学的客观性原则,甚至认为文史应该不分家,是对传统史学的一个反叛。它们既不尽相同,又相互影响。

关键词: 兰克客观主义史学 后现代主义史学 异同比较

一、兰克客观主义史学内容概要

史学史作为历史学重要的分支,一直是一大热门。从古到今,有很多史学派别,如浪漫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年鉴学派,等等。其中,兰克史学代表客观主义史学,长期处于史学研究的正统地位,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在看待史学的功用这一方面,兰克学派一反以往浪漫主义史学流派将情感流露于史学编撰及推崇直觉感悟的习惯。在浪漫主义史学盛行时期,某些浪漫主义史学家习惯于运用深奥的修辞和抒情的手法,对历史过程做细致的详尽的描写,甚至是对中世纪的田园风光做一系列情景再现,以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激发读者走近历史的兴趣。兰克学派作为反思浪漫主义史学弊端而产生的产物,其主张史学家著史的职责就是如实还原历史真相。

在兰克《1494—1514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历史》一书中,他强调:“有人认为历史的任务是判断过去并且为了未来世代而启迪现在,本书不敢期望这样崇高的任务。它仅仅要求表现出事情曾经真正是怎样的……”①兰克以一种纯粹的客观主义态度对待历史学及其功用,认为历史事实的陈述应该绝对的严谨,虽然历史编纂必然是枯燥无味的。

在编撰历史著作方面,兰克主张绝对的如实、客观。他认为其实历史撰写中主观性很大程度来自作者自身。因此,他主张“历史学家要摆脱一切先入之见,避免个人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各种偏见,仅仅依靠确凿的史料依据,如实地叙述过去真正发生的事件”②。撰写者在撰写历史著作时,应该不偏倚于任何党派、宗教、实力集团,绝不偏袒任何一方,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个性从书中清除。而且历史学家既不能撰写史料以外的内容信息,又不能超越历史事实作任何的价值判断。

编撰方法方面,如实、客观的撰史原则就决定了在研究历史、編撰历史时兰克的一系列方法。一方面,兰克重视第一手史料的收集。史料按照它的来源,有第一手和第二手之分。兰克认为,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者而言,第一手资料是最珍贵的,因为对于事件,它的当事人和见证者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所记载的、所叙述的一些史实,应该是最可信的。然而第二手资料,有些是从别人的专著中转述过来的相关文献,有些是口口相传,所以反映历史事件的真实程度相对要低一些。因此,兰克尤其重视原始档案的收集和运用,例如法律条文、日记信件、会议记录等。“他的《教皇史》出名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客观叙述,由于它的史料精准、丰富”③,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史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兰克总结出了一系列全面的系统的史料批判方法,包括“外证”和“内证”。“外证”即外部批判,是指通过对比其他地区其他人的史料辨别真伪,注重对史料形式的批判。“内证”主要是依据著作内部各要素的相关情况,并结合作者的身世、国家背景、性格、心理等,对史料进行评述,对其中的真伪一一鉴别,侧重点为史料内容。

研究内容方面,兰克继承了自修昔底德以来以政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并将它继续发扬光大。在他眼里,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应该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熠熠闪光的风云人物、民族和国家。“从兰克史学的史学实践来看,兰克所撰写的《拉丁与条顿民族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时期德国史》、《英国史》等著作无不是以政治军事为研究对象、围绕精英人物展开叙述的”④。可以说,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从修昔底德开启,在兰克时期达到顶峰。

二、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主要观点

二战后,西方学术界包括史学产生了很多变化,20世纪70到80年代尤胜。例如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定义上包括两种:一是它是后现代时期的基本特征,二是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立场。后现代主义史学作为在历史学方面的分支,主要针对传统史学和权威持一种批判立场。它以激烈的反传统的姿态,成为现代历史学的最大挑战。

后现代史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他们认为,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历史,仅仅是作者愿意让我们知道的那部分。他愿意告诉我们,愿意撰写历史著作,愿意留下史料,我们才能够知晓这一历史真相,无法真正了解整个历史真相。的确,再客观的历史学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抛之脑后、不管不顾,也很难当本国与其他国家产生冲突时,对双方保持中立。因此,“在后现代历史哲学家看来,对于历史学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话语,而不是传统历史学家所追求的客观性”⑤。他们转而发掘作者的思想动态和精神追求,注重叙述的语言生动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正是由于后现代史学家对叙述的过多重视,引发了第二个反叛:历史和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本质上是一致的。后现代主义史学代表人物Hayden.white的主要观点是:“历史写作采用的是叙述的形式,这就与文学相差不远,因此为了使叙述顺理成章,史家就不得不或不自觉地编排史实,设置情节。”⑥后现代史学家认为史学家习惯于裁剪史料,习惯于制造一些生动的情节,给情节增添吸引力,从而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

但是有人对这一文史不分家的观点发出了质疑的声音。对于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我们是允许他们对一些情节进行虚构的。但是如果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工作性质相同,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史学家在进行史学创作的时候也能对过往的一些历史场景或者事件细节进行虚构呢?如果允许虚构,那么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骇人听闻的战争,难道也是虚构而来的?这个论题一经抛出,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反思和争论。Roger charter编著的《在悬崖旁边(On the Edge of the cliff)》,提出受到后现代主义冲击的历史矗立在悬崖上,情况危急,对后现代主义感到恐慌⑦。endprint

除了以上一些批判的观点外,史学家们还注意到,后现代史学的重心逐渐向下、放大。由过往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影响世界局势的少数几个國政治军事的研究逐渐扩大,研究触角开始遍及妇女史、底层生活史、少数民族史,等等。例如后现代史学一个研究领域就是对文学史的研究。将关注点放置为文化生活中的细小琐碎。如果这些观点能批判性地合理运用在具体实践中,那么从认识论角度对西方中心论进行批判将变成可能。

三、客观主义史学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异同

综合考量客观史学和后现代主义史学,两者在某些地方具有相似性,如都是注重史料的收集。但是两者的相同点比较少。更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它们在史学观点和编著思想上的不同甚至是分歧。

首先,在关于历史功用的观点上,兰克史学主张历史学家编纂历史的职责是如实还原历史真相。主张历史研究要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后现代主义史学甚至认为史学根本不能实现真正的客观性。

其次,在编撰方法上,兰克史学一方面推崇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要求历史学家不能带任何个人因素进入编撰和研究中。这一切是围绕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一主题的。然而后现代主义史学,因为它对历史客观性的重视度要远远低于兰克等人,因此,他们转而注重叙述的语言生动性和表达的艺术性,甚至提出了“文史不分家”的观点。

再次,在研究内容上,兰克史学的侧重点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研究对象为有重大贡献的西欧政治家军事家,甚至有一些“西欧中心论的”的色彩;而后现代史学的研究方面更多地延展到了经济文化的方面。目光由西欧投向亚非拉地区,由风云人物转向妇女儿童、底层群众。这是后现代史学值得肯定的地方。

四、结语

在世界史学史领域,以兰克史学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一直处于史学研究的正统地位,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深远。随着时代的变迁,兴起了一系列离经叛道之风,例如后现代主义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对传统的史学观点和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宣传它所提倡的一系列新思想,对史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兰克史学主张著史应该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史学家在编撰时应该抛弃所有个人因素,遵循客观性原则。然而后现代主义史学就显得有些激进甚至偏激。后现代史学抨击传统史学的客观性原则,甚至认为文史应该不分家,是对传统史学的反叛。我认为,各种史学可以互相比较,并且积极吸取有利的批判。经过质疑,在批判和扬弃中,才能进步,才能与时俱进。

注释:

①陈纪昌.社会学的历史化还是历史学的社会化——论历史社会学的学科定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5.

②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2-453.

③古奇,著.耿淡如,译.十九世纪历史学和历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90.

④易兰.兰克史学、西方史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J].史学史研究,2014(1):12.

⑤张树华,杨雁斌.当代国外学术论丛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⑥陈启能,王学典.消除历史的秩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08.

⑦Roger charter.On the Edge of the cliff[M].Marylandco: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参考文献:

[1]Roger charter.On the Edge of the cliff[M].Marylandco: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2]耿淡如译,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和历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宋瑞芝,安庆征,孟庆顺.西方史学史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4]朱本源.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陈启能,王学典.消除历史的秩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08.

[6]张树华,杨雁斌.当代国外学术论丛(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2.

[7]易兰.西方史学通史.第五卷.近代时期(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7.

[8]陈纪昌.社会学的历史化还是历史学的社会化——论历史社会学的学科定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5.

[9]易兰.兰克史学,西方史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J].史学史研究,2014(1):12.

[10]王琼林.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叙事”的批判[J].黑龙江大学学报,201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