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大众文化”转变高中生语文学习疲软之态

2017-09-18谢慧梅

文教资料 2017年15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学语文应对策略

谢慧梅

摘 要: 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大众文化渗入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亦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作者就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大众文化,并不断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大众文化 中学语文 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大众传媒迅速崛起并日益发展壮大,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深入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大众文化的确满足了学生在某一层面的文化需求,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以随风潜入夜之势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导致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品味低俗化、庸俗化。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在信息高速发达的21世纪,在中学生大张个性的年代,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大众文化有清晰而理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探寻的时代课题。

一、大众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冲击

大众文化因通俗化、娱乐化、商业性、普及性等特点,无法像精英文化一样承载深重的历史使命,也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刻的理性剖析。尽管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周杰伦的歌曲《蜗牛》等进入高中教材,得到部分教师对大众文化的青睐和肯定,但是更多的教师认为由于大众文化存在的诸多不可逆的特性,长期接触必定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对于部分教师如履薄冰的心理,学生认为,大众文化为他们提供了消遣和娱乐,使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获得了精神的放松和感官的刺激。现今,一些学生追崇的是东野圭吾的烧脑侦探小说、乔治·马丁的魔幻史诗小说、郭敬明的悲伤拜金小说,而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小说《百年孤独》绝缘,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相见不相识……即使在家长和老师的“威逼利诱”下购买这些精典文学,也是遭束之高阁。他们宁可通过玩《三国志》、《刺客信条》等游戏补充稀缺的历史知识,也不能静心翻阅正规史书。学生通过手机可以随时刷微博、阅读各类文章,表面上看学生的阅读量似乎增加了,然而阅读的质能否相应提高?学生浏览的大部分是碎片化文字,是一种快餐文化。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生接触的大众文化已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影响。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面对冲击的应对之策——深挖掘,巧引导;取精华,弃糟粕

一方面是诸多教师和家长的深深质疑,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学生的热切追捧,在两相矛盾的情状下,执教者该何去何从,什么才是大众文化正确的打开方式呢?笔者认为,大众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有其负面影响,但它毕竟不全是洪水猛兽,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批判性地对待。简言之,就是要做到挖资源、巧引导;取精华、弃糟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及“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有广阔的内涵和外延,既包含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又包含大众文化。因此,教师们与其担心大众文化,不如思考在此大环境下,改变以往灌输式的刻板教学,充分利用大众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摒弃其负面糟粕,利用其正面精华。

笔者认为,大众文化作为语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价值有三。

首先,利用大众文化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和享受,也能为大众提供精神安慰,能够满足大众多重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要用新的思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大众文化中的精华,进而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正当青春年少的高中生,面对信息狂潮,还没有足够的辨别优劣的能力,极易受到营养不良的书籍冲击,既耗费时间,又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所任教的班级,精心组织了一次以“快乐读书,身心受益”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学生上台交流的书籍均是他们喜好的新时代的畅销书,有闽南籍“80后”作家蔡崇达的《皮囊》,有“80后”作家刘同的《向着光亮那方》,还有都市身心灵修行大师张德芬的《遇见更好的自己》等,上台交流的学生做了精致的PPT,图文并茂地对他们钟爱的书做了介绍,并谈及阅读后对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正能量的传递。一个学生说,他原先是一个自我的人,他不能理解父亲对他严苛的态度,他甚至痛恨过父亲。但看完蔡崇达的《皮囊》后,他被书中深重的父子情感染,他重新审视自我,剖析自我,重新对待自己的父亲,深感阅读此书后自己的成长和蜕变。此次交流会后,我让学生认真阅读交流会上推荐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且于一个月后交流阅读心得。此后,班级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学生共享阅读精华,携手昂扬进步,学习语文的热情有了极大提升,所写的作文渐渐生动丰富、情感饱满。

学习主体是学生,当学生的阅读进入误区,教师不是扼制学生的阅读,而是疏导其阅读方向,找到其阅读的兴奋点,挖掘其热爱的大众文化中的精华,使原本热爱阅读的学生更有效地阅读,原本厌恶阅读的学生爱上阅读,使课外阅读实实在在地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发展。

其次,大众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同理,学生在广泛接触大众文化之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质变。当然这种质变的产生需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研读,而后指引学生以研究的心态审视各类型的大众文化作品。

观看当下流行的影视剧,部分学生只停留于视觉上的享受,而对影视剧中所传递的思想内涵和主题则缺少理性的分析、总结。比如2016年曾风靡全球的迪斯尼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一度受到学生的追捧。笔者趁机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指引,学生产生诸多思考,如影片中无处不在的耐人寻味的细节、厚重而现实的政治意味、以朱迪为代表的普通人想要成就更好的自我、追寻更完美的世界等。学生自发组织交流、讨論,将其写成文字。又如经典影片《幸福来敲门》、《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三宝大闹宝莱坞》、《垫底辣妹》等,各种题材、各个国家的影片,在学生的交流推荐中,在教师的适当指引下,在学生观影后的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研究后,学生由原来表层的试听享受升华为对影片背后传递的人文关怀、社会意义等更理性的思考和探索。endprint

学生对大众文化的热衷不止于影视剧,还涵盖音乐、广告等。在笔者的指引下,学生曾利用暑期,组织了一个关于音乐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他们把改革开放后中国流行音乐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时期因人们心理需求的差异,流行乐坛的不同流行趋势,以此审视大众文化的特点。学生完成这一研究性学习之后,不由感慨,以往只停留于音乐的旋律是否动听,未曾对歌词、词作者、歌者乃至于创作歌曲的时代进行研究。如此他们对音乐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对生活的领悟力有了提升。这正是笔者素来践行的“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教学理念。

无论是对哪一类型的大众文化进行解读研究,只要教师指引得当,就必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相契合。

再次,大众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由此可知,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听说读写,而且包含更富于理想的审美情趣,更有深度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精神品格。上述种种优秀素养的形成,并非不可以通过精英文化获取,但当前的形势是,部分高中生依然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被动地学语文,长久造成疲软的学习态度,对语文学科兴趣寡淡。执教者不如因势利导,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时代,巧借大众文化的优秀资源,把它融入语文教学,以此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并使之形成燎原之势。

笔者在前文提及的学生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后中国流行音乐变革”这一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典范。学生透过80年代邓丽君歌曲在大陸的风靡,感受受过时代创伤的人们渴求的那份心理抚慰,通过旭日阳刚演绎的《春天里》,感受到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与现实抗争的勇气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获取了更广阔的知识,提升了生活感悟力,一改以往刻板的接受式的学习局面。

当然,大众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内外的开发应用,在实践操作中依然存在问题,如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等。但是,笔者认为,即便如此,一线语文教师依然要秉持积极而磅礴的时代感,巧妙借助大众文化,使其精华既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习热忱,又构建健康的情绪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都需要重视并投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刘早.简论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及特点[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8).

[3]刘翠翠.大众传媒环境中高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潘正茂.大众文化资源对中学生阅读的影响及其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中学语文应对策略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