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郑月娥:从逼仄唐楼起飞

2017-09-18萧祷

时代报告 2017年7期
关键词:月娥林郑特首

萧祷

“我的胆色大家都见识过。做官员时做实事,没什么可以畏惧。”2017年3月26日获胜后,回答记者颇为尖锐的提问时,林郑月娥这样回应。“这一刻我怀着谦卑的心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与大家开始新的一段同行。”

林郑月娥此时站在台上,深深一躬,淡淡一笑,这一幕被现场的相机定格。7月1日,她正式履职,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她作为香港的第一位女特首将载入史册。

唐楼飞出的“金凤凰”

获胜第二天,3月27日,香港中环戏院,身处人头攒动的核心区,林郑月娥一袭红衣,虽被随行人员紧紧围护,依然很是醒目。

有巿民向她表示祝贺,她频频致谢;有人想与她拍照留念,她微笑配合;亦有市民向她表达意见,她作出回应并虚心聆听。

当日,林郑共走访五个选区,称希望接触普罗市民,日后也会频密“落区”。被问到会否每月“落区”一次,她回答说,“希望不止啊。”

这个一跃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长官的女性,也曾是“普罗市民”中的一个。

1957年,林郑月娥出生于香港一普通家庭,兄妹五个,她是家中小女,排行第四,父母早年间从大陆赴港。

湾仔告士打道的一个唐楼里,林郑月娥兄妹五人在屋檐下共度了青少年时光。据林郑回忆,幼年时,同祖母一起,一家八口与其他五六户共二十多人居住在唐楼的一个单位中,这是一种在香港很常见的无电梯分租式公寓楼。“无自来水,无电梯,无热水炉”,想洗个热水澡要花很多工夫。童年的生活影响着林郑,她称直到现在仍觉得,“每晚冲凉,有热水就好开心。”

唐楼的逼仄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五个兄弟姐妹每天只能趴在高架床的上铺做功课。

生活虽清苦,但林郑学习用功。她将这归功于自己的母亲,称母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她找了最好的学校。她在七岁时进入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读书,这是一所湾仔地区条件较好、且不会排挤中下层子女的教会学校。

据媒体报道,中小学期间林郑月娥几乎年年考第一,一次“失手”考了第四,还大哭了一场。不过,林郑性格低调,低垂的长辫和一成不变的校服陪伴她度过了整个青春时代。

中学毕业后,林郑月娥以优异成绩,入读香港大学,先是进了社工系,后来又转专业主修社会学。在这期间,她家终于供起了第一栋住房——一套627平方尺(1平方尺合0.0929平方米)的南丰新邨三居室。

1980年毕业时,林郑一心想考公务员,她甚至没有去任何企业面试,只报考了三个政府职位,自此开始了一生的公务生涯。

与前特首梁振英、曾荫权从“穷小子”步步走上特首之位相同,如今林郑月娥也堪称是寻常百姓家中飞出的“金凤凰”。而她在南丰新邨的那个家,已经几度易主。据香港媒体报道,同楼的一户房价已达每平方尺17084港币,约合每平方米18.39万港币。现在住在林郑旧房子里的罗女士称,她感到幸运,而买入这栋房子前就有人告诉她,住在这里“差不多每隔一年会升一次职”。

历练与“胆色”

直至辞职参选特首,这位59岁的女将已担任政府公职36年,出任过20个不同的政府职位,除教育外,她的履历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政策领域,如卫生、财务、福利、规划等。

林郑月娥从政的第一个职务是政务主任,这虽是初级职位,但入职门槛颇高,属于专业的管理通才,定期被派往各决策局和部门担任不同职位,制定政策,以熟悉不同部门的运作,被视作“高级公务员的踏脚石”。

1985年,林郑月娥就以助理的身份,参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处理香港回归问题,与主要官员到北京开会、谈判。对于一个不到30岁的低阶官员,机会实属难得。

此后,她的从政之路一直算得上顺风顺水,2003年,她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处D8首长级。可是,在不足一年后,她突然主动降级,申请调任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职位降了两阶,引得港人议论纷纷。

2006年3月,林郑月娥被调回出任民政事务局常务秘书长,第二年又正式由公务员转为问责官员,获时任特首曾荫权邀请,出任发展局局长,擢升至首长级甲一级政务官,升迁的速度在香港政治史上實属罕见。

履职发展局伊始,林郑开始表现出强势和有原则的一面。

2007年7月,被任命为发展局局长还不到一个月,她就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解决皇后码头重置风波。

当时,为启用新中环码头,“老香港”标志性的皇后码头将被拆除,一些本土派人士担心政府重置后的码头与原型大相径庭,便涌至码头示威抗议,游行、静坐、绝食都用上了。

林郑月娥来到现场。她一方面耐心解释,称学术意见认为皇后码头“未达到一个大的历史价值”,又不失强硬地宣布,“如果是要政府或我本人承诺,不迁不拆,皇后码头才能进行,那么对不起,我做不到”。

还有一次,林郑月娥的强硬表现得更明显,甚至香港最高行政长官也“败”给了她。

2011年,香港市容检查和清理违建行动中,林郑月娥在检查时发现,位于麦当劳道的64号存在着违章搭建的情况,而这一户便是时任特首曾荫权的住房。

原来,曾荫权为了扩大自家的使用面积,用玻璃嵌板围封了客厅的外廊。林郑月娥没有迟疑,直抵最高领导的“雷区”,她按响门铃,开门的正是刚下班回家的曾荫权本人。

林郑月娥递给曾一封劝喻信,并告诉他,您家外廊的玻璃嵌板围封属违法搭建,限您30天拆除,否则,依法处理。

曾荫权随即请来工人拆除,同时还通过社交媒体向市民致歉,“对不起,我错了”。

此事之后,林郑月娥的“强硬”深入人心。“好打得”是林郑月娥前上司、政务司前司长许仕仁对她执政风格的形容,说她擅长面对冲突,态度坚决、不易低头。

首要任务:弥补撕裂

2012年,梁振英出任特首后,林郑月娥任政务司司长,成为香港“二号”人物。endprint

多年公仆经验,见尽大小风浪,但林郑月娥也坦言,面对管治问题仍会“头大”。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明,政府当前管治困难源于三方面,包括立法会拖后腿、传媒挑战以及年轻人要求愈来愈高。

2014年,香港发生“占中”事件。中环、金钟、铜锣湾等地主要街道的交通一度陷入瘫痪,政府也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中。在这争议时刻,为响应学生的要求,以林郑月娥为首的几位政府官员与五位“学联”代表启动谈判。

“将市民福祉做对话筹码,不符合公众利益,不符合现实需要,不符合政治伦理,以占中威迫我们接受其方案,不会达到目的。”林郑月娥当时直言,“占中不但给市民日常生活‘添堵,更严重损害香港的法治精神。”

尽管最终谈判失败,但有媒体评价称,该次谈判可被视为突破性的一步。

而在此次参选的施政纲领中,林郑月娥还是希望能够“发挥青年人的力量”。这一方面是论政,包括举办青年发展委员会的高峰会,在几百个委员会中多“包容些青年”;另一方面是参政,她建议改组后的中央政策组招募二三十个青年人,来自什么专业都可以。

反对“港独”是林郑一以贯之的施政纲领,而弥补“撕裂”便是这位侯任特首的首要工作。

在两个多月的选举战中,林郑和她的竞选团队以“We Connect”这个意图弥合社会裂痕的口号,奔赴香港的大街小巷做选举宣传。

“香港是我们共同的家,存在颇严重的撕裂和积累了很多郁结。”在获胜演讲中,林郑月娥称,会马上约晤立法会各党派议员;广纳贤能,不论派别,都会邀请他们加入政府。

“我深信:行动比说话更有力。”林郑月娥握了握拳,再次展现其与外表不同的“强硬”。

牺牲家庭,再破誓言

也许正是林郑月娥颇具原则的“强硬”让她跻身于香港政治的权力高峰,但也让她招来质疑。立法会议员邵家臻曾对媒体说:“林郑月娥在多个社福(社会福利)议题上立场强硬,予人刚愎自用的感觉。”

不过,林郑月娥自己认为,执政经历里,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是她最有满足感的岗位,可以直接帮助有需要的市民。

在任该职务期间,正逢2003年,“非典”袭港,经济低迷。据香港政府当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4月至6月,失业率攀升至8.3%,创下历史新高,整个香港将近29万人失业。

然而当时,林郑月娥降低了政府在救济社会方面的开支,削减综援金11.1%,后来又推出不少社福人士反对的“整笔过拨款”制度。

不过,也在此时,林郑同好友罗范椒芬、李丽娟、陈冯富珍成立了“护幼教育基金”,3个月内筹得款项8300万港元,以照顾因“非典”失去亲人的数十名儿童,直至大学毕业。

对儿童的关注似乎是林郑透露出的温柔一面,给其强硬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化解。2012年出任政務司长之后,她还有意改变形象,掀起“旗袍style”,珍珠项链、得体旗袍外搭同色系外套,成了林郑月娥的新标配。

此外,在回应当年为何申请调去伦敦时,大儿子林节思回忆称,上中学时,因林郑月娥作为政府高级官员已是半个公众人物,他会经常受到揶揄和攻击,甚至与同学交恶、无心学习,因此母亲主动申请降职,陪他出去读书。林郑月娥也称当时是想多点时间照顾、管教孩子,尽一个母亲的责任。

常年斡旋在政治场里,林郑月娥与拥有英国国籍的丈夫、儿子聚少离多。她与丈夫林兆波相识于英国剑桥求学时期,1984年,二人返回香港结为夫妇,自此林郑便冠以夫姓。

2012年,林郑月娥称自己此后不再出任公职,为了保证自己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她要去英国小镇过清净的生活;类似的原因她也在2016年1月宣布绝不参选特首时重申。

如今,林郑打破了誓言,获胜感言中,她感谢自己满头白发的丈夫,甚至屡次抽泣,向丈夫说对不起,未来要对方继续牺牲。

而他的大儿子林节思曾回应,小时候母亲告诉他的话现在可以用来鼓励母亲,那就是“无嘢(没有什么)好恐惧,无嘢不可克服”。endprint

猜你喜欢

月娥林郑特首
李家超宣布参选香港特首
大棚内外
香港:不能称呼林郑夫妇为“伉俪”
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袖珍女为母传奇:一边生子一边“长大”
供养一位特首的价格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