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应用不同麻醉方式对其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2017-09-18张旭东张维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下肢骨硬膜外麻醉

张旭东,张维华

1.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甘肃庆阳 745000;2.陕西省咸阳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陕西咸阳 712000

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应用不同麻醉方式对其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张旭东1,张维华2

1.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甘肃庆阳 745000;2.陕西省咸阳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陕西咸阳 712000

目的探讨在下肢骨科患者手术治疗中行不同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2例于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科患者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观察组(硬膜外阻滞麻醉),对2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8、12、24、48 h的VAS评分及镇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 h,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平均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下肢骨科患者患者行手术治疗过程中,选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式,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镇痛,可有效减缓患者术后疼痛感。

骨科手术;麻醉方式;镇痛效果

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麻醉方式也越来越多。局部神经阻滞的实施可促进伤害性信号传入得到有效阻断,进而促进机体对疼痛的应激反应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同时可有效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提高安全性。该次研究主要探讨在下肢骨科患者手术治疗中,行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镇痛效果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于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共82例作为对象。入选者均具备完整且有效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阿片类药物禁忌者,术前24 h使用镇痛药物者,无法配合疼痛评分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均为41例。对照组性别: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龄:23~67岁,平均(51.5±2.6)岁;手术类型:13例为全髋置换,12例为股骨骨折内固定,8例为胫腓骨骨折内固定,8例为膝关节手术。观察组性别: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22~65岁,平均(50.7±2.7)岁;手术类型:14例为全髋置换,13例为股骨骨折内固定,8例为胫腓骨骨折内固定,6例为膝关节手术。在患者一般资料构成对比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选择于静脉留置针,然后连接镇痛泵,选用镇痛药物为200 μg的舒芬太尼(注册证号 H20150126)+100 mL的生理盐水,保持2 mL/h的滴速均匀给药。观察组患者行硬膜外阻滞麻醉。选择于硬膜外阻滞导管外接镇痛泵,选用的镇痛药物为浓度为0.75%的20 mL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52716)+生理盐水至100 mL,保持2 mL/h滴速均匀给药。术后,2组患者均留置镇痛泵,留置48 h后拔出。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估

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分别于术后2、4、8、12、24、48 h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最低分数为0分,最高分数为10分,让患者选择一个数值表示其疼痛程度,无痛:分数为0分;最痛:分数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②选用Prince-Henry术后疼痛5分法,对患者镇痛情况进行评估:0分:咳嗽时无任何疼痛感;1分:咳嗽时才产生过疼痛感;2分:深度呼吸时产生明显疼痛;3分:静息状态也存在轻微疼痛感;4分:静息状态仍存在剧烈疼痛感。同时对患者术后36 h镇痛泵的按压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并做详细记录。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作为工具,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使用标准差(±s)、[n(%)]表示,比较分别行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各个时间点VAP、镇痛评分比较

术后2、4、8、12、24、48 h,观察组患者平均VAP、镇痛评分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P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P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P<0.05。

时间点 对照组(n=41)VAP评分 镇痛评分观察组(n=41)VAP评分 镇痛评分术后2 h术后4 h术后8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 3.7±0.8 3.2±0.5 2.8±0.4 2.7±0.3 2.3±0.5 1.9±0.4 2.8±0.4 2.6±0.5 2.7±0.2 2.3±0.1 2.7±0.5 1.9±0.1(3.2±0.6)*(2.7±0.6)*(1.9±0.9)*(1.7±0.2)*(1.5±0.3)*(1.2±0.2)*(2.3±0.6)*(1.9±0.2)*(1.9±0.1)*(1.6±0.5)*(1.3±0.1)*(1.1±0.2)*

2.2 组间镇痛泵使用情况比较

术后,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平均次数为(7.4±2.3)次,对照组为(12.4±2.5)次,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目前,骨科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静脉或者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该种镇痛方式在实际应用的突出优势主要体现为可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能够满足个体化镇痛需求。罗哌卡因为一种临床麻醉中应用较为普遍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能够通过对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产生抑制作用,实现对神经兴奋以及传导进行有效阻断。在该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后,该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VAS、镇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个结果表明,与全身麻醉相比,在下肢骨科手术中行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术后镇痛效果。这可能是因罗哌卡因均具有较轻微的心血管毒性,阻滞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术后镇痛效果更佳。镇痛泵在骨科术后镇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镇痛泵可以患者疼痛情况作为根据,对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进行自行控制,在镇痛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通过增加镇痛泵按压次数来患者疼痛。该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按压镇痛泵的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者提示该组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行不同的方式能够取得不同的术后镇痛效果,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更加理想,可促进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

[1]周红梅,邓龙蛟,李水英,等.不同麻醉方法对下肢骨科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 11(8):530-531.

[2]于国军,杨富林.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7,9 (4):221-222.

[3]杨建超.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排尿方式影响的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15 (24):748-749.

[4]阙纤沣,徐秀群.不同麻醉方式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以及排尿方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7 (19):855-856.

[5]周红梅,邓龙蛟,李水英,等.MoCA和MMSE在老年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肢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比较[J].山东医药,2016,2(16):364-365.

R614

A

1004-6569(2017)05(b)-0160-02

2017-04-21)

张旭东(1976-),男,甘肃庆阳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髋关节置换的麻醉。

猜你喜欢

下肢骨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X线与CT在下肢骨关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单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不连的护理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