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几点体会

2017-09-17金同双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初因材施教教师应

金同双

在初中阶段,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情况比较常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了广大教师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改善学生的厌学心理,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现有几点体会供大家探讨.

一、做好“小初衔接”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前提

以数学为例,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大部分小学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不感兴趣.进入中学后,他们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差,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在家长面前没底气.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应该做好“小初衔接”,帮助学生走出这个困境.由于小学数学内容少、难度低、知识面窄、直观性强,而初中数学内容多、知识面广、逻辑性强、运算复杂,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要想很快适应,难度较大.教师要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例如,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的计算”时,出现了类似“-5-3”的计算题.由于引入了“负数”这一概念,“-5-3”可以解读为(-5)+(-3),相当于在生活中小明支出了5元钱,然后又支出了3元钱,共支出了8元.而小学教材里“-”就是减号,所以,会有学生误解为“-5减去3等于-2”,把5前面的符号当成了小学时学过的减号.因此,教师在讲解有理数的“正数、负数”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把“-”号的意义和小学阶段的减号区别开、衔接好、讲清楚,避免学生进入误区.此外,讲解时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浅入深、自然过渡,不要急于求成,要尽可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步,使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关键

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例如七年级教科书中有一道练习题:“把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纸盒拆成一个平面图形,能得到几种不同的平面图形?”一些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平时就对折折叠叠感兴趣,因此做起来快、种类也很齐全,让人刮目相看.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乐趣,进而改善对数学的厌学心理.

三、因材施教、定向指導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保障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定向指导,争取让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提高.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去尝试那些灵活性高、开放性强的作业;对成绩一般的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对于那些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给他们多布置基础题,让他们通过看教材和例题就能会做.除此之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抑制了他们的厌学心理.

四、提升自信心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动力

信心是动力的源泉,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几道题不会做、一次考试成绩下降,都有可能打击学生的信心.没有自信,学生的情绪就会低落,这时候,教师应努力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他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使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设立有可能达成的小目标,比如“下次考试把名次提升4-6名”等,目标的达成会成为学生提升自信心的最大推动力.

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改善学生厌学心理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可忽视.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厌学心理最终转变成“我爱学、我乐学”的积极心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初因材施教教师应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小初的火车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