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态势与现状分析

2017-09-16王德国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2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产教产教融合

【摘要】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要求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坚力量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产教融合”式转型发展,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阶段,还没有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理想状态,未来发展趋势是建立富有系统性、实证性、比较性、时代性和建构性的多类型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模式。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转型 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 GZS388) ; 许昌学院第一批转型发展建设项目;许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XCU2016-ZD-0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221-02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因而推动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1],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坚力量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是必然趋势。

一、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中明确提出[2]:“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2月 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五大任务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3]。2014年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召开,形成了“驻马店共识”。2015年1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的基本方式。2015年10月2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在《意见》里明确了14个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明確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作为为首要任务,并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建设目标是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全面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其中,许昌学院获批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并立项建设。河南省为加快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提高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河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豫政〔2015〕41号)等文件,河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启动了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计划,遴选确定黄淮学院、许昌学院、周口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4所学校为第一批示范校。总之,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面,还是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坚力量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是必然趋势,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言[1]:“国家将以 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和专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开展了不同视角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现有研究成果以“产教融合模式或本科”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30篇,按来源数据库进行分类,期刊论文120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8篇,会议论文2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张君诚与许明春认为,实践“产业伙伴型大学”等品牌战略与办学追求,并以此引领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统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带来了许多益处。[1]

王曙光提出,“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的深层合作与互融共赢.以产教融合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应用型高级人才质量为重点,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新建本科院校的主体责任,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健全“人才共育、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过程共管”的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以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5]

曹丹分析[6],“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企业和高校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只有二者组成一个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向企业靠拢,寻求与企业的联合。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这是一个单主体的单向过程,很难真正与企业形成合力,尤其是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初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还没有形成、企业短期内还无法从高校获取人才红利时,这种合作只是高校的一厢情愿,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并赞同“产教融合是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崔民日与周治勇则认为,“地方本科高校、企业和政府要想实现协同共赢,就必须通过加强“四共同”内涵对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借助外部合作资源等措施保障产教融合获得实效。”

葛雷等阐述了构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构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步骤和方法,给出了基于企业模式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

彭梦娇分析国外产教融合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后建议,“主管部门应当在经济、制度、协调与监督方面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实施工作;学校自身应当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并加强对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企业方面应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与院校的产教融合的浪潮当中,并且不断的提高产教融合的层次。”

邢赛鹏与陶梅生提出,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性本科院校应着力突破阻碍转型发展的师资瓶颈,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和校企互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趋势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坚力量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已是必然趋势,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模式的转型、专业课程建设的转型、师资队伍的转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而这一切转型的关键点是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然而,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阶段,还没有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理想状态,多数还停留在感性呼吁、经验总结和现象描述层面,理性分析、理论提炼和本质探讨还很不足,主要表现在合作不稳定、融合渠道不贯通、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内容不深入、经费无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体系缺位等问题。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多类型深层次产教融合,需要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健全體制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容、借鉴外国经验等,尤其需要从工科类专业着手,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建立富有系统性、实证性、比较性、时代性和建构性的多类型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模式,然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专业。

参考文献:

[1]张君诚,许明春. “产业伙伴型大学”品牌追求与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实践—兼论三明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 鸡西大学学报,2015,(10):19-22.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3]国务院办公厅.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EB/OL].http://www.gov.cn/ldhd/2014-02/26/content_2622673.htm.

[4]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Z]. 2015-10-21.

[5]王曙光. 产教融合: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选择[J]. 赤峰学院学院(自然科学版), 2016,32(8):202-204.

[6]曹丹.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 天中学刊,2015,(01):133-138.

作者简介:

王德国( 1975-) ,男,山东菏泽人,副教授,副院长(主持工作),博士,研究方向: 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产教产教融合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新建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