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例悟仿写神态

2017-09-16张娟妃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2期
关键词:鲁肃神态习作

张娟妃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99-01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针对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神态描写不细致的问题,我运用“范例悟仿式”,给学生提供多个范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老师的点拨讲解下融会贯通,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写作文,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怎样悟仿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阅读经典找神态,感受描写之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阅读的积累,学生不仅明白了人物神态是人的内心世界在面部表情上的写真,而且明白了人物神态是遇到外界刺激,器官自动生成的。如:《金色的鱼钩》中,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说:‘怎么了,吃不下?”这里的“皱起眉头”是担心小梁暴露了自己吃鱼骨头的事,还有“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是老班长看到大家吃完后的神态,是由“满意、欣慰,这才是一个有觉悟的革命战士”这样的心理铺垫形成的。神态描写常常伴随人物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等齐聚一个细节当中,如《草船借箭》中“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吃惊”和“笑”的神态与人物语言相伴而生,暗含鲁肃的“担心”、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的不同心态,更加突出了鲁肃的谨慎和诸葛亮的神机。学生从这里学到了神态描写也能体现人物个性特点。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因此,我们“范例悟仿式”作文研究组将读书活动作为基础贯穿始终,并组织学生建立自己的“读书文档”,有神态篇、语言篇、动作篇等等,还有好词佳句摘录。这些都为悟仿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察言观色说神态,打开描写之门。

用微信与人聊天时,我们常常喜欢发一些面部表情符号,用来表示自己喜怒哀乐等情绪,这是因为人的内心情感常常会从面部表现出来,所以,要写好神态,首先要引导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然后根据观察到的颜色、形状进行相似物的想象,具备了观察和想象的基础,再套用一个语言模式,完成神态描述。

因为表情是看得见的,又是转瞬即逝的,所以也形成了神态描写的简约特点,一般情況下常用面部的整体情绪概括。如:

满脸羡慕 脸上写满骄傲 平静

一脸痛苦 一下子愣住了 震惊

有时候,也可以抓住面部一个或两个器官遇到刺激时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绪特点。如:描写眼神的句子:

眼睛漠视前方;眼珠咕噜噜的转了起来,瞪得像杏核一样; 眼睛一闭,泪水便爬了出来;瞳仁一亮,电灯泡似的……

让学生充分地说,教师适时引导,在交流的过程中,一部分发言积极分子找到了观察方法,另一部分内向的孩子也从他们的发言中找到了灵感,引导学生观察班里的同学,一开始还觉得这样的练习有些难度,可一旦有勇敢者开了头,大家又觉得“说说自己同学的神态”很有趣,争先恐后地举手交流,甚至干脆不说名字,只描述这个人在音容笑貌上的一些特点,让其他学生来猜人物。这样精彩的生成在我们的预设之外,我们很开心地放慢教学的脚步,让孩子们尽情地表达,这又何尝不是大语文观的表现呢?

察言观色说神态训练打开了学生的描写之门,解决了小学生作文经常出现的“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三、举一反三写神态,选择描写之法。

怎样指导学生抓住特点选择恰当的神态描写方法呢?一定要“因人而异”,还要“因事而异”。可以把这些课文当做学习的敲门砖:王熙凤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神态和语言最能表现她的特点;严监生行将就木、病入膏肓,描写神态和动作显得最为真实,也最具有讽刺意味;托德以貌取人、极其势利,那张满是褶皱的笑脸是他掩饰尴尬最好的武器。

因此,习作指导的第一步是选定人物,这第二步就是选准方法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神态特点,即使同样是“笑”,表现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如:

A.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他看到这里,噗的笑出声来了,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石头,脸上漾着欢乐的波纹。

B.融入内心感受:.他笑了,笑容中有一些心酸,也有一些幸福,我知道,他得这个奖不容易。

C.与语言、动作、外貌相结合:她微笑着,双手打着拍子,用甜美的声音唱起歌来:“小燕子,穿花衣……”

练习神态描写,就像初学绘画者练习素描一样,基于细致观察之上的,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写出来的人物就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总之,在“范例悟仿式”习作训练中,教师把描写神态的规律教给学生,鼓励学生走悟仿——学习——独创的道路,有意间播撒神态的珍珠,习作的价值意义便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鲁肃神态习作
细致刻画神态,生动塑造人物
鲁肃的深谋远虑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梦回三国
写给一群羊
习作展示
误读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