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女性文学的多元形态研究论述

2017-09-16林子云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2期
关键词:女性文学体现多元化

林子云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从不自觉到自觉,展现了我国女性丰富的思维方式和多种多样的社会经历,从冰心、张爱玲、三毛、琼瑶等,不同风格的作家来看,中国女性文学经历了长途跋涉的变化。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体现,她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却颇有魅力,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包容精神。女性文学不能一概而论,其中一种风格也不能代表所有,只是涵盖其中的一小部分。

【关键词】女性文学 多元化 体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93-02

回顾历史,中国女性文学从古代就已经开始萌芽,可惜社会的局限性,使女性文学发展的非常缓慢,不同时代下造就不同的女性文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也不乏风流文雅的女性文学。女性的天性使得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带给我们无限的美好回味。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能分割,同样的风格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下,就像中国的神话和外国的神话如出一辙。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女性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开始了创造的欲望,女性作品不再局限于一类,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表达。此文我们就来论述一下女性文学的多元化。

一、女性文化的历史

中国古代诗人女性占了极少数,因为古代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埋没了很多有思想的女性,只留下那寥寥无几的女文豪,和那极少的作品,在古代,女性受到了压迫,地位极低,文学自觉性低。到了20世纪的初期,封建制度废除,女性有更多的机会读书识字,思想逐渐得到解放,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文化运动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女性从不自觉变成了自觉,很多女性作家选择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现实社会的阐述,作品中多体现了时代背景对自己的影响,对于很多作品的褒贬不一样也是很常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给女性文学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革,迎来的不光是思想的解放,更多是艺术上的解放,给我们带来多元化的女文学作品。

二、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文学始于20世纪初,观望历史,古代的女性受压迫,女性文学家较少,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宋代的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生于书香门第,前期生活优越,后期多悲的身世造成了后期作品的风格变化。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为后人流传。与女性文学的发展不能相提并论,20世纪30年代之后,意识形态的分野与抗日战争的爆发,是中国文学自然的形成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三种类型。中国方面20世纪70年代之前女性文学都没有什么图片,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一个奇迹般的发展,随着大陆政治的变化,女性文学也随之创新,数不胜数的女性作家在时代的潮流里涌出,成了中国文学的半边天。但是不管哪个时代,女性作家的作品都是千差万别的,作品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80年代女性文学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女性文学就呈现出多元化形态,不仅在思想主题方面有所体现,还体现在艺术风格上。即使是同一个女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不相同。从现代女性作家到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女性文学的创作前期主要是表达作家的主要情绪,随着个人的不断成长,其创作方向会逐渐转移,不再拘泥于自己的小世界了,更有大局观,从整体上构成了女性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著名的女作家有霍达、张洁、张抗抗、叶文玲、王安忆、林白、残雪、毕淑敏等,她们都有着各自的创作风格,艺术手法各有千秋。

四、女性文学的多元化

从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上我们不难看出变化,从很早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里,发展到了选择的宏观领域,给文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改变。各个时代的“爱情”不同也给女性作品带来丰富的题材,表现了各种不同的价值。也有很多写实的作品问世,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女性作品变化由多种原因造就,如果一个作家只局限于一种创作方式,那就意味这创造也就走了“尽头”,创新精神是多元化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艺术家满足于现状,那他也就快脱离自己的艺术生涯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更为女性发展繁荣铺平道。通过文学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时代的写照,更多女作家的风格趋于多元化的领域。中国女性已经在文化领域占了一席之地,越来越多好作品来到我们的生活里,希望中国女性文学多元化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成明,顾凤威. 意识形态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3):38-41+45.

[2]王靖涵.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解讀我国五四以来英美女性文学的译介[D].西北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性文学体现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明清时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