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园边缘空间景观探析

2017-09-16黎伟罗娟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6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融合发展

黎伟+罗娟

摘 要:城市公园边缘空间经历了从“传统围墙”到“拆墙透绿”的模式,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开放式公园。现代城市公园已经舍弃了“大院”式的公园边界隔离要素,但仅限于简单地去除有形的边界,没有考虑城市公园边缘空间与周边街区的关系。本文将就此探讨城市公园边缘空间与周边用地在形态、文化、心理及城市绿道方面的融合,以期为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边缘空间的建设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园;边缘空间;发展;融合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3183

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民与自然交流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的边缘空间主要是指公园边界附近与城市其他建设用地相邻的边缘区域,是城市与自然进行交流和渗透的“细胞膜”,它能体现城市活力,承载市民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西方景观设计思想的引入,我国公园的建设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杰出的公园设计层出不穷。但大部分的公园还是更多地关注城市公园的内部,对城市公园边缘空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将其看成类似围墻的边界元素来设计,使公园与周边用地形成隔离,抑制了城市公园边缘空间优势的发挥。

1 城市公园边缘空间的发展

随着近代西方列强将公园作为文明的象征引入中国,中国的公园吸收了很多西方城市公园的特点。1868年8月建成开放的上海外滩公园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当时称“公家花园”[1],公园设有围墙,并有植物分隔园内外。1907年后由于官方的倡导,公园在全国兴起,特别是在清廷大员端方、戴鸿慈奏请设立公园等四大公共文化设施后,各地公园数量迅速增加[2]。民国时期,公园成为大众的娱乐场所,在各大城市中已经较为普及,这是近代旅游娱乐空间最明显的变化表征[3]。那时候的公园一般都需购票进入,有的地方不仅设有售票处,还设有查票处,也因此,公园的边缘空间中必须设有防止人进入的围墙以及防止视线进入园内的植物,延续着古典园林中分隔内外空间的造园手法,并以向市民加收门票的方式维持园内运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园还维持着“大院”心理和“围墙”态势,与城市中的“单位”保持着高度一致,希望隔绝与外界的联系,仅仅完善提高了公园内部的空间[4]。

1997年,为了使城市绿地系统更加人性化,与周边城市用地过渡更加自然,政府提出了“拆墙透绿”工程。2005年,建设部修订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强调将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 [5]。直至今日,城市公园建设一直遵循“透绿”的原则,以铁栏杆或绿篱等设施为边缘,逐步实现现代的“开放性公园”。公园内的局部景观可以通过视觉渗透到城市街道,街道川流不息的景观也可以在公园内观赏,公园与街道的关系比以前相对更为融合,城市更加美化自然。但是这种“开放性”仅局限于拆墙,这种融合关系仅仅是视觉的融合。在进行城市公园建设或改造时,缺乏对城市公园边缘空间的深入思考和再设计,边缘空间的很多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 城市公园边缘空间发展的建议

城市公园边缘空间作为2种不同性质地块的交界地带,往往具有特别的“边缘优势”。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中,对边界多采取消极的态度,公园与城市的关系没有被积极认地的去考虑。在城市用地紧张且绿地日益珍贵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绿地边缘空间,构筑包括视线、景观和活动等方面在内的共享空间,使公园景观融入城市,模糊城市街道与公园的界线,这对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1 彻底打破“边界”的樊篱,加强与城市周边街区的“融合”

早期的城市公园被当作城市中的绿洲、人工构筑物中的自然来设计,注重城市公园对城市环境保护的生态作用,因此,公园的设计更注重在公园内部观赏自然及迥异于城市日常生活的活动,而对于边缘空间与周边街区结合所产生的日常活动空间则较少关注。事实上,公园与相关地块在空间、用地性质上的连通应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仅局限于绿地系统自身的完整性 [4]。加强公园与城市周边街区的 “融合”,是对“回归人本”的响应和对当下城市生活的关注,有利于构筑公园与城市良好的互动关系。

因此,城市公园不仅要摆脱不必要的围墙,也应该舍弃作为边界而设的植物栽植。让各种活动场地活跃在边缘空间,使公园的游憩活动延续到街道,令街道富有生机。而城市布局、街道设施及街头活动也渗入公园,使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如公园周边为大型商业或公共建筑,公园的边缘相应就应该设立较大的活动场地甚至广场,作为形态上的衔接及市民活动的承接;如果公园周边是居民区,公园的边缘就应结合人行步道设置小型的活动场地以及针对各年龄段而设的活动场地,如健身、下棋、聊天、青少年的滑板、跑酷、街舞等活动。削弱公园传统的泾渭分明的“边界”,可以使公园与城市真正融为一体。

2.2 关注“路人”,结合人行林荫道,完善城市慢行休闲系统

在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时,人们常将其视线关注公园内部的“游人”,应该说,公园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除了要关注这些以公园内部的各类设施、活动场地为特定目标的使用人群以外,还需要关注一类人群,即从公园边界路径上经过的“路人”。在没有注重场地设计的边缘空间中,“路人”通常被围墙或植物围篱等明确的边界“排斥”,没有体现公园设计的人性化。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说,户外的行人环境必须成为你爱停留的地方,而不是你过往的地方[6]。因此,“路人”也应该是在公园设计中应该关注的重要对象,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城市公园时,对“路人”的使用需求和潜力进行足够的关注。

“路人”所经过的城市公园边界的人行道,一般都被安排在公园围篱的外侧,虽然紧挨公园,却似乎与公园无任何联系,而且“人行道”可以和现在倡导的“绿道”相结合。绿道在新加坡被称为公园连通道[7],绿道与公园形式上连接了,在使用功能方面也应该进行渗透结合。对于路人来说,不进公园内部也能欣赏公园美景、使用公园设施,是一种人性化的表现。打破行政管理的藩篱,将城市公园和市政道路的边界融合,会使人行道不再那么枯燥,公园边界也不再那么冷漠。海口的人民公园、白沙门公园同属于海口市“绿色慢行休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后的人民公园边缘空间较为丰富(图1),既考虑了匆匆行人,也考虑了路人的停留和使用,实现城市与自然、街区与绿地、日常活动与娱乐游玩的无缝衔接;而白沙门公园边缘空间比较生硬,没有打造出高质量的边缘景观空间,公园与街景没有达到较好融合的效果(图2)。endprint

2.3 关注市民需求,打造城市 “户外生活走廊”

市民的娱乐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从开始的下棋、散步、风筝、钓鱼等简单的活动,到现在公园中需要承接的各种演奏活动、自行车、滑板、溜冰、街舞、跑酷等。市民需求除了时代的变化还有地域性的差别,如北方市民喜欢扭秧歌,南方市民喜欢放风筝;等等。同时,公园为市民提供的活动场地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园内部各种娱乐休闲场地的空间布局也不断进行调整,而城市公园的边缘空间适合下棋、散步、聊天、写毛笔字、空竹、滑板、溜冰、自行车等活动,在仔细研究本地市民活动场地需求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边缘空间中精心布置一些相应的活动空间,既可以满足市民城市生活的需求,又可以对外展示市民地精神面貌,成为城市休闲文化的宣传窗口。

此外,也可以在边缘空间中合理地配置一些小型公共设施,如小卖部、自行车租赁点、健身器材、坐凳、亭廊等,这些城市公园边缘空间的公共设施将能最大限度地被利用,成为公园内部的游人、经过的路人以及周边使用大型公共设施或商业设施人群的“户外生活走廊”。

2.4 通过城市公园边缘空间的建设,形成独特的地域化的城市印象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16—2006)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大城市的街道看上去很有趣,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也挺有趣;如果这个街道看上去很枯燥,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也很枯燥。”街道是能在人们脑海中形成城市印象的重要场所,与城市公园相邻的街道一般都是比较繁华的街道,它是反映城市面貌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是人们感知、了解、触及城市文化和特色的重要线性空间,街道两侧的景观也自然成为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节点。靠近城市公园一侧的街道边缘空间与公园融为一体,即城市公园的边缘空间有着与另一侧的街道边缘空间不一样的特色与优势:城市公园边缘空间与公园娱乐空间有机结合,形成较大的地域文化展示空间、多样化的景观形式和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展示反映城市地域文化与人文关怀的街道小品设施,如具有文化韵味的街灯、坐凳、铺装和雕塑等,并以城市公园为背景,展示反映当下城市生活的市民活动。这些精心的城市公园边缘空间设计,能在游人心中留下独特的地域化的城市印象。

3 结语

城市公园边缘空间景观除了应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应考虑停车场及过街设施的安排等。停车场应尽量减少占用边缘空间及公园用地,结合周边公共建筑设置地下停车场,节约用地。过街设施应以路人安全方便的过马路为目标,车流量少的街道可以直接设置人行横道,车流量大的地方考虑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通道。

总之,城市公园边缘空间的规划建设,应结合周边街区的用地布局、交通路线、人流方向等,使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用地之间相互渗透,达到城市绿地系统末端与城市其他用地之间无声的交流,实现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上海通讯社编.上海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书店,1984:473.

[2]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532.

[3]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一一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史林,2004(5):93-100.

[4]赵鹏,李永红.归位城市进入生活——城市公园“开放性”的达成[J].中国园林,2005(6):40-43.

[5]贾子超.北京市公園绿地边界空间调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6][美]亚历山大(Alexander C.),伊希卡娃,西尔佛斯坦等著.王听度,周序鸿译.建筑模式语言[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7] Tan,K.A greenway network for Singapor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1-4):45-66.

作者简介:黎伟(1977-),男,江西铜鼓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罗娟(1981-),女,湖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融合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