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生态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2017-09-16周洪波何伟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6期
关键词:淮安市生态农业对策建议

周洪波++何伟

摘 要:生态农业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当前,包括淮安市在内的全国许多地区都在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前景,但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制约因素。本文在对淮安市生态农业现状分析基础上,研究并提出完善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淮安市;生态农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3165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融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当前我国生态安全的忧患也正日渐成为现代人的心头大患,农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制约问题。淮安市和全国很多地区一样,都在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不利于各地的生态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探索在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生态农业基础工作扎实

生态农业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淮安市的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蔬菜、生猪、家禽、水产、林果等为五大主导产业的格局,其占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比重已近60%,而且经济效益也在逐年提高,蔬菜及设施化农业已经是全省首位。淮安市根据自身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点,多年来因地制宜地推行了许多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农业发展基础比较扎实。

1.2 生态农业发展优势明显

自然条件优势。淮安市是典型的平原水乡,境内湖泊水网纵横交错,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将近70%,湖泊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超过11%。淮安市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光能、热能、水能总体上配合较好,平均气温、平均年降水量、光能资源等足以满足一年两熟制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交通区位优势。淮安市地处苏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连接“长三角”、华北、华中三大经济区域的交通枢纽城市,境内拥有四通八达的机场、铁路、公路和水路,京杭大运河、废黄河、盐河等交织在区域内,自然环境、交通优势等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

1.3 生态农产品推广规模扩大

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淮安市还实施了品牌战略。同时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淮安大米”、“新象面粉”进入中国名牌农产品行列,还有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丁集黄瓜、棉花庄西瓜、楚州甘蓝、凌桥甜瓜等,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生态农产品的推广规模在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不断发展。

1.4 生态农业产值比重上升

作为中国南北分界坐标点、全国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和长三角北部区域的交通枢纽,淮安市的农副产品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其中包括淮山药、有“果中之王”美誉的盱眙板栗、天妃宫牌蒲菜、鼓楼牌茶馓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以及被誉为“淮扬菜中奇葩”的平桥豆腐、钦工肉圆、高沟捆蹄、涟水鸡糕等享誉大江南北的知名菜品,许多“生态农业”类型也在传统农业优势不断发展的同时相继出现,2016年新引进投资超3000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就有116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

1.5 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加大

淮安市在加大对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工农业污染治理方面不断加大,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连续开展了化工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化工企业已经有近半数进入了化工園区。近年来在农业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无公害的农产品、有机和绿色食品等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得到有效控制,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超60%,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533.33km2,增殖放流500万尾。林木覆盖率27.06%。秸秆与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化利用率分别达91%和90%,农业部对淮安的测土配方施肥评价是“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看江苏,江苏精华在淮安”。

2 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2.1 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难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淮安市当前生态农业虽然发展迅猛,但生态模式相对单一,土地利用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难以实现淮安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效益的有机统一。

2.2 生态农业建设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资金问题是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前,淮安市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阻碍了淮安市生态农业建设的进程。淮安市生态农业建设的融资渠道不畅,基础性资金还存在很大的缺口。

2.3 农业技术创新力量难以支撑高效农业发展

当前淮安市对发展和建设生态高效农业日益关注,其重视程度和投入也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但是在全国“双创”大环境下,淮安市的科研创新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力量仍然显得很薄弱,不仅缺乏科技创新的人才,科研创新机制也显得僵化落后,无法满足有力促进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2.4 生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淮安市农村对信息资源的需要日益增加,但在获取相关农业信息上却多有不便,缺少自觉接受信息化这一新生事物,这使得既有的信息资源也难以获得充分的利用;政府既缺乏对农民进行信息化知识普及重要性的认识,也缺乏完善的适应农民特点的培训教育体系,还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endprint

3 淮安市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3.1 发挥淮安生态农业产业优胜,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淮安市当前應结合本地的实际,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关键期”,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爬坡期”,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一体化经营,促进淮安市整个农业体系的整体升级,努力实现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升当地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当地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淮安市需要尽快促进当地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逐渐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功能的扩展和延伸,并从产前向产中及产后各个环节延伸。此外,淮安市还应通过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行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和农户及龙头企业加基地和公司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加强农业和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等途径和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淮安市生态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3.2 创新融资渠道,为淮安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生态农业建设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支持,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资助和银行信贷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的。因此,需要大胆开拓和创新融资渠道和方式,建立多元的融资体系,才能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淮安市当前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紧缺问题。应继续加大政府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继续加大银行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利用国家、省对农业投入持续增加的有利机遇,针对“4+1”产业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积极向上争取现代农业、高效渔业、高标准农田、产业化等项目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围绕重点产业、生态农业集中投入;要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开拓外资引进渠道,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此外,淮安市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应该拓宽融资渠道,灵活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在适当的时机和领域应大胆地积极尝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不仅融资成本较低,而且效率较高,风险也相对较低。通过创新融资渠道,为淮安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3 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健全淮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领导,搞好协调,科技、信息管理部门与农、林、渔、牧及广电、水利、气象等部门都要密切配合、统筹兼顾,将服务“三农”作为共同的总目标,集成和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同心协力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要增加和优化农业信息化的软硬件资源,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接口,并搞好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并相互衔接的体系,信息发布系统在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的需求,急农民所急,将农民急需的信息作为采集和发布的重点;淮安市目前应该依托各级科技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多功能的信息服务中心,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依托,在功能上实现多种格式文件,如视频和音频、文本等的宽带告知传输系统,让客户端的用户能够方便地通过电脑、机顶盒电视、手机等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

3.4 加强劳动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生态农业人口素质

要想让淮安市的一般农民真正了解和接受以至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作业,政府必须承担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责任,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层面上采取相适宜的措施和办法,加强领导,紧密配合,多管齐下,共同致力于为广大农民创造接受相关教育和培训的条件和机会,从而提高淮安市农业人口的素质。必须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加其对有关概念和理论的了解和熟悉;落实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以产业类型、技术需求确定培训课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使培训更“精准化”,更具“实效性”;应尽力为农民接受再教育和培训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大多数农民都希望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快速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因此,培训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必须与农民的这一需求特点相适应,才能最大化地发挥预期的效用。

3.5 创新农业管理,建立有效机制提升淮安农业科研水平

建立适应淮安市目前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政府必须积极参与和引导,创新农业管理,以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产业化为目标,对目前的农科机构进行必要的重新规划和组合;积极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引导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走产业化的道路,以推动其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科示范基地的“孵化器”作用,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作为促进地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技术辐射源”作用,促进淮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如洪泽县国家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成洪泽县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白马湖已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淮安区南闸镇渔业园区荣获省级渔业精品园称号等。

4 结语

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具备适宜的自然环境,拥有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仍然是不足以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顺利实现预期目标的。生态农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农业,除了要有适宜的自然环境及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以外,还必须有一批具备一定现代农业科技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农业人才,还要有足以支持和保障生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对于生态农业而言尤为重要,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农业是没有生命力的,是苍白的。

近年来,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中仍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前,影响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劳动人口素质不高,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资金不足,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及有关农业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因此,建立有效机制,提升淮安农业科研水平,加强劳动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人口的综合素质,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创新融资渠道,为淮安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健全淮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创造淮安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应是淮安市当前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当务之急。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不断开创全市现代农业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洪波.淮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2]陈洪玉.淮安创新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高慧,陈思思.淮安市郊农业土壤养分评价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5).

[4]高尚立,徐礼球.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淮安实践[J].江苏农村经济,2009(9).

[5]贾军,赵媛.淮安市外向型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9(11).

[6]朱洪云.淮安市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0(28).

[7]吴培.盘景市大洼县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4.

[8]邵苏南.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J].硅谷,2009(8):190.

[9]谢铭.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探析[J].生物学教学,2011,36(7):68-69.

作者简介:周洪波(1978-),男,淮阴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农业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何伟(1963-),男,淮安市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经济地理学博士后,管理学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等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淮安市生态农业对策建议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
淮安市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