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风筝误》中的科诨与战争描写

2017-09-16刘宪

魅力中国 2017年15期

刘宪

摘要:清代传奇《风筝误》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里面有脍炙人口的才子佳人爱情描写,使用了大量的科浑描写建构了幽默诙谐的剧情,同时为了增加喜剧韵味,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糅合进了气势恢宏的战争描写中。本文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风筝误》中的科浑与战争描写,以及作家生平对该剧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风筝误》;科浑与战争描写;观众心理;生平经历

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历程中,从先秦州优到唐代参军戏,从宋金杂剧到元杂剧再到明清传奇,始终贯穿着一种喜剧的精神:诙谐、幽默、滑稽等,给大观众留下了丰富的笑料和深刻的印象。中国戏曲喜剧大多贯穿一种大团圆的结局,善于将小家之乐(男女主人公个人幸福)与大家之喜(科举、战争、行政的功绩)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喜剧效应。李渔的《风筝误》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作为一位历经改朝换代伤痛的文人剧作家,李渔的文人身份和其颠簸流利的人生经历,也对《风筝误》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风筝误》中的科浑与战争描写

科浑描写,即插科打浑的略称,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喜剧手法。科多指动作,浑多指语言,是戏曲中各种使观众发笑的穿插,在《风筝误》中,科浑的运用相当的普遍。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浑造就了《风筝误》剧表演的成功。

《风筝误》中的科浑相当有特色,使用频率高,往往主人公一开场就用到,如第三出《闺哄》中一上场:“下官詹武承,……官拜西川招讨使。…………下官一日之中,吃得八九个时辰和事。亏了一双顽皮的耳朵,炼出一副忍耐的心胸,习得吵闹为常,反觉平安可诧。”

自报家门式叙述,相当地奇特:詹武承贵为招讨使,不是上台抒发为国为民的豪言壮志,却是大倒家中苦水“在家中夫人间的吵闹中过口子。”但他“亏了一双顽皮的耳朵.炼出一副忍耐的心胸.习得吵闹为常”。以吵闹为常的耳朵,违背了正常的人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在第六出《糊鹞》中人物一上场也是是浑语:戚友先上场后就有一大段叙述:小子名唤戚施,……做官不清不浊,………………说起女色,也自垂涎咽唾,见了妇人,偏要做势装威。

戚友先语言十分简单,极富浪荡公子特色。游手好闲之辈,不学无术,每天仗着家世到处显摆,调戏妇女。相对于詹武承和韩世勋而言,这是截然相反的另类形象。当正派的韩世勋遇到浪荡的戚友先时,两男共追一女时,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战争描写是《风筝误》的另一个特点。明代政治腐败,蛮族首领趁机起兵进攻中原,詹烈侯砺兵秣马,用疑兵计击退敌兵,后在状元韩世勋援兵支持下,彻底打败蛮军。

在《风筝误》中,詹烈侯和韩世勋仲深谙兵法:前者利用士兵假扮吴圣帝君、火德星君和太岁星君,在敌兵攻城、准备开炮时与掘地道时显身,使敌军“跪了磕头”,士气大跌,甚至使象兵因“若遇文殊菩萨,连象也要吃惊”的焦虑不出战,击退敌军。韩世勋得出结论,象怕狮子,若狮子出战象阵可破,“赤虎斑文豹,珀踊跳将来。”“狮子咆哮,象如鼠见猫,人慌马乱,有命也难逃。”蛮军大败告终。

二、科浑与战争描写的必然性

李渔《风筝误》这样设置科浑与战争描写有它存在的必然性:

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观众对审美对象的“填补”,应当是主动而又积极的行动。只有设法将人们的被动心理状态转化为主动心理状态,他们才会有饱满的情绪,发挥出极大的积极性。

在李渔生活的时代,由于长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熏陶,所以,观众对于传统戏曲的演出存在着审美心理定势:一是大团圆结局:一种佛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果”的体系、才子佳人的美满爱情。同时,饱经战乱的人们的审美心理定势是观众绝对不愿意再去欣赏太多主题严肃的战争剧或者是政治剧,人们渴望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欣赏戏剧。另外,喜剧也是当前比较适合演出的剧种。如果不采用这种演出模式,生计将受到受到严重问题。就像观众看到正派的韩世勋和浪荡的戚友先时,会产生审美定势,或是希望两者直接间有些冲突,或是希望两者同时在追求淑娟,争风吃醋,也让观众来了了看笑话的心愿。

同时,关于科浑的大量运用,有助于剧本演出时建立观众与演员良好的反馈关系,演员需要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如果开场便得到嘘声,那么对于演员的演出心理绝对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而开篇便使用科浑描写,那么,观众的喝彩无疑会大大提升演员的演出士气,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由于观众的审美心理在被引用出来之后就有自觉性和延续性,所以,故事的框架在建构戏剧心理之后,便不能随意更改,就得继续延续它的“俗”性。观众与观众之间也存在一个特性,那就是在剧场中,他们要比在生活中更容易取得一致,他们具有集体的反应力和感受力,即在第一个笑话开始的时候,先察觉的观众引起后察觉观众的注意,而后察觉观众的笑声则更加激励先察觉的观众的积极性,两者一起,構成整个剧场和谐的环境。《风筝误》中开篇的科浑描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先察觉观众的虚荣心,进而把热烈的气氛传染给了其他观众,一起建构了剧场热烈的气氛。

战争描写中,作者的笔墨集中在韩世勋身上。韩世勋这个书生形象,以一名书生,一己之力,力敌千军,文能定国,武能安邦,这个形象的塑造,涉及到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剧情架构的需要。这是一个传统书生完美形象的展示。这也是作者心目中完美书生形象的展示。一个作家的生平往往对他的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李渔的生平——参加明朝最后一次乡试,由于清朝的铁骑侵略,他求取功名之路化为泡影,此时的李渔心灰意冷,惆怅不已。又由于清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李渔对这一伤害民族自尊心的暴行不满,为了性命,忍痛剃发,自号“狂奴”。从此以后,李渔流落江湖,这一惨痛经历,他把自己的形象投射到韩世勋身上,韩世勋的形象越高大,在现实中的演出越出彩,作者的内心失落往往会越重。同时,对于前期明军的失败,李渔毫不犹豫地点出了宦官专权,排挤异己,不修武备,贪污成风,明朝的灭亡,换来的是作者内心的一声声长叹。

所以说,李渔《风筝误》看似平淡,但是一些简单的科浑与战争描写,却暗含了成熟的针对观众的心理的规划,也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李渔不愧为一代戏曲大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