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氛围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实证分析

2017-09-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3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意向意愿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浦东 201306)

创业氛围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实证分析

韩雨琛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浦东201306)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一个重要去向。本论文通过在烟台大学对烟台大学及其他烟台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直接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通过stata软件进行分析,主要从大学生所处的创业氛围,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对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和创业氛围与大学生创业意愿表现出了正向相关作用,即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越强烈;大学生当地的创业氛围越浓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越强烈。本研究结果可为大学生当地的创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创业氛围;社会资本

StudyonEntrepreneurshipAtmosphereandSocialCapitalEffortonCollege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一、引言

2014年毕业大学生数量达到了747万,但是社会上现存的工作岗位数量仅有500万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学校,甚至家长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的大学毕业生的观念通常都是去一个稳定的公司上班,做一个白领,或者是成为公职人员再或者是继续进行深造。但是作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大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知识,而且拥有充沛的体能,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放在创业上,通过自身和同伴的努力,经过了各种困难之后拥有事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在校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利用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新服务或更新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潜在价值的过程。大学毕业生在中国的创业进程里是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目前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许多支持性政策和一定程度的指导,但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首先,大学生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及学业规划系统里对于未来的想法中创业热情高涨,但是在实际生活里付诸实践者却少之又少。第二,已有的大学毕业生们创业含金量低,成功率更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创业时由于对市场行情的不了解而难以选择创业行业和方向。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也可以先积累经验。再者,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所需要的基本常识技能如注册、经营、整合,相关法律知识等的教育,第三,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关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有的地区政府支持的力度非常大,例如上海,北京,广州等沿海地区,但总体上看,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四,一旦学生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力量创办企业,往往更加困难。因此有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刚开始满怀热情,由于在头几年比较正常出现的亏本和家人的不支持下,最终选择进入企业工作或者考公务员而放弃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

(一)推动经济发展

创业是一个对社会资源进行整体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大学生本身的就业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其他失业者,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大学生的创业会带动创业所在地的经济繁荣。

(二)促进社会稳定

大学生创业和社会稳定之间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大学生毕业后由于现有的就业岗位低于大学生毕业人数,所以会有很多的大学生一时难以顺利就业。在长期难以就业的压力下,许多的大学生会有一些极端的行为,甚至引发犯罪。在目前就业岗位紧缺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新兴的知识和体力群体更加适合创业,大学生创业可以创造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这些中小型企业会更会带动当地创业,同时带动就业,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2013年大学毕业生已经达到747万,但是还是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些拥有知识的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流逝对整个社会发展而言都是极大的浪费。

三、创业氛围与社会资本的内涵

(一)创业氛围的概念界定

创业氛围是区域范围内的创业文化环境,即人们形成的关于创业的价值判断、主观规范和态度(Noseleit,2009)。第一,大学生所在地区创业氛围会影响当地大学生创业意愿;其次,学校可设相关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将创业当作重要的职业规划的方向,介绍当地或者是该校校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甚至请校友本人前来讲演,这些方法都会使大学生们对创业更倾向于持有正面积极的态度。有别于其他年龄层面的创业,当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基本上仍然首要考虑考研深造和仕途的选择,即使有想要创业的大学生通常很难直接得到家庭的支持。在这个熟人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像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流行,大学生日常行为互动更加频繁,更加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因此,大学生所在当地一旦形成支持性的创业氛围,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向会具有更强的影响。

(二)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社会资本的度量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网络,主要是指个人所涵盖的人际关系网络,其测量维度主要在于经常有往来的亲朋好友的个数和经常往来的亲朋好友的职业类型。二是社会信任,测量方式包括对亲朋好友的信任程度和对组织成员的信任程度。三是社会声望,主要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四是被调查者的社会参与程度,即通过是否经常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积极性来加以判断。创业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资源整合的过程,通过丰富的个人社会资本能积累人脉,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源和创业渠道,越能激发个人创业意愿(Scherer et al.1989)。而且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大学毕业生本身就与其他人相比更善于与人打交道,这样的大学生通常能够很好地领导他人,成为小型集团的核心人物,更善于管理。相对于其他的年龄层次,现在的九零后大学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之间互动更加频繁,更容易产生信任,更容易引起共鸣,更适合进行合作性的创业。

四、社会资本和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以及假设

本研究以烟台及其周边城市为中心,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包括网络上的调查问卷)向在校大学生以及毕业大学生发放共369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330份,其中有效问卷230份,占总调查问卷的71%。发放调查问卷的样本是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创业的大学在校学生和大学毕业三年以内的学生。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占68%,女性占32%。从年龄上看,20-25,岁占93%,其他占7%。从区域位置上看,烟台及其县市区占39%,青岛,威海,潍坊以及其他山东地区占35%,其他地区占26%。

表1 调查内容

1.个人属性

表2 性别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如表2所示,从性别分布上来看,19%的受调查男生没有表现出创业意向,40%的男生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创业意愿,1.69%的男生表现出明显的不愿创业,15.17%表示不太愿意创业,38.76%的男生表示一般。57%的女生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创业意愿。11%的女生表示不愿意创业,29.32%的女生表示一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女生逐渐成为创业大军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的大学女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小规模的创业,创业模式大多在淘宝店,微店等做一些小生意如衣服,手工艺品,化妆品,家乡特产,零食等等。这种创业模式投资规模小,成本低,没有积货压力,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成本,从宿舍同学,学院同学,到整个学校甚至是整个烟威高校的学生成为大学女生的主要消费群体。

图1 被调查人的人均家庭年收入

如图1所示,在被调查的369人中,家庭人均年收入为1万以下的占23%,1-2万占22%,2-4万占20%,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5万占13%,5万以上的为22%。其中年收入在一万以下的被调查者表现出想要创业的为23%,一般的为60%,不太想要创业的为17%。而年收入在1-4万的被调查者表现出来的创业意愿更加明显,想要创业的表现为42%,不想创业的为13%,一般的为45%。年收入在4万到5万以及5万以上的被调查者则想要创业为21%,一般为54%,不想创业为24%。被调查者表示,家庭年收入较低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足够的创业资金,如果当地的创业体系不是十分完善,则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推动。年收入在4万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现出了创业的兴趣但是通常有小型的家庭企业或者更向往父母的职业如公务员,外企白领等。与他们相比,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4万的别调查者则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创业意愿,他们既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和家庭支持又向往有挑战性的工作。

图2 被调查者的专业

如图2所示,被调查者的中,属于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数占40%,理工类专业占32%,人文类专业10.5%,艺术类专业占12.5%,其他专业包括农业类,林业,养殖,体育类等共占7%。在被调查的40%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中,表现出创业意愿并不是很高,想要创业的占24%,一般或者是不想创业的占76%。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则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创业意愿,42%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想要创业或者是正在创业的想法。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虽然有较多的经济管类的知识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更想进入国企,外企担任管理者或者白领。理工类的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表现出了浓厚的创业意愿,他们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源泉,只需要几个人就能够创立小型的软件开发公司。

表3 担任学生干部情况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如表3所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担任学生干部的被调查者占总人数的62%,其中不愿意创业的占18.55%,一般的占41.67%,比较或者是非常愿意创业的人数占39.87%。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被调查者占38%,其中非常或者是比较不愿意创业的为25.54%,一般的为44.62%,比较或者非常愿意创业的为30.3%。担任学生干部的被调查者不仅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包括各种专业的同学和老师,而且认识更多的创业的学长学姐尤其是创业较为成功的前辈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榜样效应。

2.社会资本

图3 经常交往的亲朋好友的个数

经常交往的亲朋好友的个数是用来描述社会网络的一个方面,也是从父母长辈继承的社会资本。根据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被调查人中经常交往的亲朋好友个数在10人以下的占29.45%,10-30人的占48.66%,30-50人的16.29%,经常往来的亲朋好友个数为50-70人的占8.34%。70人以上的占8.34%。经常交往的亲朋好友个数在3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现出了较高的创业意向为62%。而亲朋好友的个数在30人以下的被调查者表现出来的想要创业的为29%。

图4 对亲朋好友的信任程度

如图4,对亲朋好友的信任程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被调查者的社会信任,与他人的合作程度。表现出较高的信任程度的人更加善于与人交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较为适合创业这种合作性工作。在被调查者中4%的人从来都不信任亲朋好友,16%的人偶尔信任亲朋好友,25%的人对亲朋好友的信任程度为一般,40%的人比较信任亲朋好友,15%的人非常信任亲朋好友。在对亲朋好友的信任程度一般以上的被调查者中表示愿意创业的为69%,不愿创业的为31%。而在对亲朋好友的信任程度低于一般的被调查者中55%的被调查者对创业不感兴趣,45%的被调查者对创业较为感兴趣。

图5 是否经常参与决策制定

是否经常参与决策制定能够体现被调查者的社会声望,如图5所示,3%的从不参与决策制定,20%的人偶尔参与决策制定,31%的人参与决策制定的情况为一般,41%的人经常参与决策制定,5%的人总是参与决策制定。经常参加决策制定的被调查者通常是经常参加组织活动,并且在其中担任一定的组织工作,属于成就导向型人才。经常或者总是参与决策制定的被调查者表现出更多的创业倾向,47%表现出了比较或者明显的创业意向。而不经常参加决策制定的被调查者有31%表现出较强的创业意愿。

图6 参与社团活动的频率

如图6所示,参与社团或组织活动的频繁程度能够体现出来被调查人的社会参与情况,参加社会活动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有跟多的渠道认识更多的人,不仅是学校里的同学,还有很多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以及创业成功的人士,成功人士的经历也能够促进创业意愿的增强。在369份调查问卷中2%的人从不参加社团活动,11%的人偶尔参加社团活动,38%的参加活动情况为一般,44%的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5%的人总是参加社团活动。经常参加社团活动和总是参加活动的被调查者表现出了更高的创业意愿,48%的表示比较以及很愿意创业。而在不经常或者是偶尔参加社会活动的被调查者中只有31%表现出了创业意愿。

3.政府因素

图7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程度

被调查人对当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程度的调查结果如上图,政府的政策倾向能够一反映出当地的大学生的创业的难易程度。比如,政府的政策可能会影响当地的小额贷款,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市场。政府的政策越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的支持性政策越多,越有利于当地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活动的进行。9.17%的人认为政府缺少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17.76%的人认为有少量支持,34.96%的认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为一般情况,31.27%的人认为政府比较支持大学生创业,4.58%认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很支持。在认为当地政府比较或者非常支持的被调查者表现出了跟高的创业意向为61%,认为当地政府缺乏支持,少量支持或者一般支持的被调查者中表现出创业意向的有34%。

4.创业氛围

被调查者对于当地创业氛围的认知情况,如图8所示,6%的人认为当地的缺乏创业氛围,17%的人认为有创业氛围但是并不浓厚,51%的人认为当地的创业氛围一般,23%和5%的人认为当地的创业氛围较浓厚和很浓厚。

图8 被调查者当地的创业氛围

(二)提出假设

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1大学毕业生当地的创业氛围越浓,大学生表现出的创业意向就越高;

假说2如果个体社会网络中经常联络的亲朋好友的数量越多,则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创业意向;

假说3大学生参加越多的社会活动,说明这些大学生属于成就导向型人才即相对于科学研究和高难度复杂工作更热衷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担任管理领导的复合型的工作来实现个人价值,那么这些大学生们就更容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创业意向。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分析

本研究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社会资本以及当地的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同时选择了在校时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性别、家庭人均年收入作为控制变量,在此具体的提出了以下模型:

W=αX1+βX2+γX3+λX4+ηX5+μX6+τX7+ζX8

(1)

其中,W代表创业意向,X1代表被调查者经常交往的亲朋好友的个数;X2对亲朋好友的信任程度;X3表示参与决策的频繁程度,X4表示参加社会校园活动的积极程度,X5表示大学生当地的创业氛围,X6,X7,X8是作为参照组进行检测对比,X5,X6,X7作为控制变量分别表示在校时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性别、家庭人均年收入。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对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了相关检验。

(四)实证分析

对回归模型进行残差项的散点图分析,散点图呈无序状态,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DW值为1.517、1.423,说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模型中各变量的VIF值(方差膨胀因子)介于1和2之间,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4 相关数据

注:*表示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1.经常交往的亲朋好友的个数。经常交往的亲朋好友的个数通过10%显著水平检验,符号为正,意味着经常交往的亲朋好友的个数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与预期一致。可能是由于大学生交往的亲戚朋友越多,越愿意进行创业。

2.对亲朋好友的信任程度。信任程度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符号为正,表明对亲朋好友的信任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对亲朋好友的信任程度越高,创业意愿越高。

3.通过在活动中决策的频繁程度能够看出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参与决策的频繁程度越高,越适合成就导向型的工作,越愿意进行创业。意味着参与决策的频繁程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与预期一致。

4.参与社团活动的频率。参与社团活动的频率通过10%显著水平检验,符号为正,意味着参与社团活动的频率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与预期一致。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参加的社团活动越多,认识同学老师越多,积累了更多的人脉,信息越充分。越愿意进行创业。

5.创业氛围。创业氛围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与预期一致。大学毕业生所在地区创业氛围越浓厚,大学毕业生表现出的创业意向越高。

模型结果显示,创业氛围与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相关作用,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所在地区创业氛围越浓厚,大学毕业生表现出的创业意向越高,因此,假说1得到验证。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社会网络更加复杂多样的,则大学毕业生表现更强烈的创业意向,假说2得到验证。而大学生对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对创业意向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即大学生越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并在其中发挥自己所长甚至担任领导管理工作,则大学生表现出的创业意向越高。因此,假说3得到验证。

五、结论和意义

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积极的预测作用,即大学毕业生所在地区地区创业氛围越浓厚,大学毕业生表现出的创业意向越高。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社会网络更加复杂多样的,则大学毕业生表现更强烈的创业意向。

(一)大学生积极主动拓展自身社会资本

本研究通过对胶东半岛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调查,主要以创业氛围和社会资本为主要影响因素。在当今社会创业活动中,信息是具有极高价值和实现不可替代性的最重要的资源。大学生能够获取有用信息除了来自学校老师以及通过阅读实时报纸之外就是毕业生自身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本。大学生们在获得公开信息的同时也在更多的汲取那些有条件有限制的信息,即一些通过有相关关系的人才能够拥有掌握的信息。这样可以避开激烈的竞争,获得竞争优势。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就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大学生在校园里注意积极参加学校里组织的活动,学会与各种专业各种社团的人交往,以获得各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此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

第一,积极开发家庭关系中的社会资本。中国社会是亲缘社会,到处都有关系网络。

我们能够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不仅仅是房子和钱,与这些相比更重要的是父母的人脉资源,这一点与“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所能够继承的人脉会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信息,这些信息会推动我们的发展。

第二,多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每个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社团活动不仅仅丰富课余生活,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老师,而且这是积累人脉的好时机。社团活动的举行不仅涉及到学生,学院,或者是学校,更会有很多机会接触社会中一些企业的管理层人士。这些管理人士更是优秀的人脉资源,会为日后的创业活动提供很多的信息来源。

(二)大学生积极利用学校作为载体积累社会资本

中国的高校从不关注创业到关注创业的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仍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高校可以在大一大二的时候给全校的学生进行公共基础课的培养,从一些基本常识和基本政策开始普及,使大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是大学生心中有一个印象,他们始终有一个不用靠别人还能帮助别人的出路就是自主创业。从大三开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出现分化,这时候学校应该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大力集中培养这些创业知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联系企业方和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开始着手或者已经创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定期指导,提供帮助,甚至可以进行担保。通过这些方式积累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

首先,学校通常会与一些企业有一些合作活动,因此可以让大学生从大一开始适当的接触企业内部的经营结构和模式,了解内部构成,为大学生创业首先提供知识基础。除此之外,认识公司内部的工作人员,多与他们交流,不仅有利于积累人脉而且会更好的了解公司的运营方式和内部人文环境。

其次,通过学校举办的挑战杯创业设计活动,可以定期设置类似的小型活动,包括院级以及校级,通过提供不同程度的奖励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在这些活动里挖掘出真正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对其中有可实施的策划的项目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并且以学校为载体寻找对此感兴趣的投资公司如天使投资等。

[1]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5).

[2]何婷英,张丽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3]周秋江.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3,(12).

[4]郗杰英,胡献忠.当代青年创业与社会的制度安排[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5]刘映春,张宇立.谈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6]李勃.试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9,(9).

[7]隋照莹.谈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定[J].教育与职业,2011,(1).

[8]宫剑,李玫.论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与创业型社会的构建[J].吉林大学学报,2013,(2).

[9]安素霞.社会资本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2,(2).

韩雨琛,女,汉族,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上海海事大学,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意向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