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外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2017-09-15陈芸梅朱淑连廖培娇伍淑文胡丽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多元化外科护士

陈芸梅,朱淑连,廖培娇*,伍淑文,胡丽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800)

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外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陈芸梅,朱淑连,廖培娇*,伍淑文,胡丽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800)

目的 探讨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外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入职的新护士54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师带徒”模式;选取2014年入职的新护士56名作为观察组,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比较两组护士在培训满1年时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护士核心能力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新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护士核心能力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元化培训模式有利于保证培训质量,减轻临床的带教压力,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多元化培训;新护士;在职培训

新护士培训是整个培训管理的基础,对于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理人才的培养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培训模式及培训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临床护理质量。我院外科一共有18个病区,每年大量的新生力量涌入,容易影响临床护理质量,为了帮助新护士尽快适应环境和工作,减少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需对新护士进行合理有效的培训。多元化培训模式是指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与多种方法的培训,主要包括态度认知及其改变的培训和以行为为导向的培训项目[1]。我院外科应用多元化培训模式对新护士进行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外科新护士110名为研究对象,女性,年龄21~25岁(23±2.12)岁,均为全日制本科毕业应届生。其中2013年的新护士54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师带徒”模式;2014年的新护士56名作为观察组,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两组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培训方法

1.2.1 对照组按普通病房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实施,新护士来院后由医院统一进行新职工岗前培训,培训后分入外科各病区采用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培训。

1.2.2 观察组根据对照组的调查需求,在对照组培训基础上,增加2周外科集中式的相关理论、常用技能岗前培训,经培训考核过关后分入外科各病区进行临床岗位培训,指定1名导师全程负责带教,临床培训中贯穿操作示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急危重症培训等各种拓展培训。新护士人手一本《外科新护士培训手册》,手册由导师每周,区护长每月,教学片长每季度,科护长每半年对新护士培训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指导和质控。

1.3 效果评价

1.3.1 培训考核

培训后满1年进行理论、操作技能的考核,护士核心能力评价。

1.3.2 满意度调查

根据优质护理及规范化培训要求,自行设计评价问卷,由专人进行调查。两组各发放患者满意度问卷100份,新护士培训满意度问卷及导师对新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问卷各110份,收回全部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新护士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新护士考核成绩比较分)

表1 两组新护士考核成绩比较分)

组别n理论考核操作考核护士核心能力评价观察组5692.98±4.09390.46±2.584138.25±15.60对照组5473.70±6.51284.03±4.340112.00±7.493 t 18.6549.36811.182 P 0.0010.0010.001

2.1 两组新护士满意度比较,见表2、表3。

表2 两组新护士满意度比较(,分)

表2 两组新护士满意度比较(,分)

组别n新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导师对新护士的满意度观察组5697.54±2.41295.09±3.082对照组5490.69±5.95889.38±3.759 t 7.9558.680 P 0.0010.001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分)

组别n患者满意度观察组10096.06±3.905对照组10090.92±5.512 t 7.609 P 0.001

3 讨 论

3.1 使用新护士培训手册进行过程管理,及时监督培训内容实施的情况,有利于保证培训质量

传统跟班式的带教存在随机、缺乏系统性,导师教学容易偏离教学预定目标,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规范化培训手册能对本科毕业护士起到目标管理的作用,并且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说明培训手册的应用对新护士培训起到指导、规范及监督的作用,是新护士日常工作的指南,对新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的初期有很大帮助[2]。目前大部分培训手册,培训内容比较笼统,欠具体化。本研究把第1年新护士具体培训的内容及要求等编成手册发给新护士,对整个外科新护士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对新护士培训进行指导、监督及考核,注重过程的管理,提高新护士和导师的执行力,及时质控培训的实施情况,保证了培训进度和效果。表1显示观察组新护士理论、操作成绩及核心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

3.2 采用综合的考评体系,能引导新护士全方位发展自我,全面评价新护士培训的效果

通过回顾文献发现[3],现存的评价方式大部分靠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来评价新护士在培训期间的表现,缺乏统一综合的考评体系。综合的评价体系是新护士培训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反映新护士培训质量的高低。核心能力是护士最主要的能力,而且工作5年内是护士核心能力成长最快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新护士的综合能力,本研究在培训满1年时,在理论、操作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包含7个维度58个条目[4]。本量表适用于通科护士,信效度高,维度设置合理且全面,条目数适当,能引导新护士对照条目自我完善,有利于提高新护士的核心能力。

3.3 多形式的培训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由于临床工作忙或科室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医院岗前培训后便直接进入临床进行“师带徒”的岗位培训,出现科室对新护士“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新护士培训结束后,不能独立胜任工作,工作中易出现护理缺陷等问题,临床护理质量也受到严重的威胁[2]。新护士心理压力也大,也容易影响护士队伍的稳定。本研究观察组增加了入科前集中培训,让新护士规范掌握外科的基本理论、技能、工作技巧等知识,保证了操作的规范性、内容的全面性,使新护士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增强工作的信心。同时也能减轻导师的带教压力。临床岗位培训增加多种拓展培训,以多元的形式培养护士的学习兴趣,从内心激发护士自我提升的动力。通过临床实例培养新护士的评判性思维、临床护理、教学等综合能力。从表2、表3显示,新护士更喜欢多元化培训模式,观察组导师及患者对新护士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时,应充分考虑护士、护理工作及患者的需求,对新护士的培训时间、内容、形式、方法、评价标准等制订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规范与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特别要注重培训过程的管理,有利于保证培训的顺利实施和效果,从而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1] 丁智萍.美国公务员的多元化培训[J].成人教育,2012,32(2):127-128.

[2] 李小卫,王志稳,李淑迦,等.我国新毕业护士培训的现状及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7):487-489.

[3] 张川林,牟绍玉.我国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的现状及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8):631-633.

[4] 刘 明,殷 磊,马敏燕,等.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测评量表结构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4-206.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

B

ISSN.2096-2479.2017.20.138.02

陈芸梅(1977.11.-),女,广东人,本科,主管护师,外科片教学片长,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教学管理

廖培娇,女,研究生,科护长

猜你喜欢

多元化外科护士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