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7-09-15王铁璟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循证支气管哮喘

王铁璟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011)

循证护理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王铁璟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011)

目的 对护理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循证护理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的54例划入对照组,采用循证护理的5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服药依从性、咳嗽与气促缓解情况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3±2.1)天,对照组患者为(12.6±2.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合格情况、服药依从性及症状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方式,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服药依从性以及症状缓解上都可取得良好效果,且住院时间得以缩短,可在实践中推广。

支气管哮喘;循证护理;应用

支气管哮喘症状表现主要以咳嗽、胸闷、气急、喘息等为主,一般在清晨或夜间更易加剧,若控制不佳,对患者身体、心理都将带来极大压力,反复发作下容易引发并发症,如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气肿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循证护理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到中国,主要由加拿大学者Guyatt提出,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护理理念之一,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可起到良好效果。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49~73岁,平均(61.2±1.3)岁,哮喘病程1~12年,平均(6.5±1.3)年。观察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年龄52~74岁,平均(62.6±1.8)岁,哮喘病程2~15年,平均(8.6±1.2)年。经过检查确认,两组患者排除精神心理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心脏疾病以及药物过敏等,且文化程度都为初中以上。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解痉平喘、雾化吸入以及低流量吸氧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循证护理,护理流程如下。

1.2.1 循证护理小组

循证护理小组设立,成员以护士、护师、主管护师与护士长为主,学历均为大专以上,护理专业技能较强,掌握循证护理基本知识,且在计算机检索操作上做到游刃有。小组护理工作中,主要负责研究证据的查询、评价,并对研究结果与患者临床情况结合,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1.2.2 循证问题确定与支持

在了解患者症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愿望的了解,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对循证相关问题进行确定。支气管哮喘通常表现为气促、喘息、胸闷与咳嗽等问题,对此循证问题应以哮喘预防、用药方法、心理护理、中医调护以及哮喘自救等为主。确定循证问题的基础上,检索相关文献,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证据,并系统的评价证据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真实性[1]。由循证护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

1.2.3 循证护理的实施

(1)哮喘预防:①适量运动。护理中需引导患者采取循序渐进的运动方式,通过体质的增强使哮喘发作得以控制。运动中应注意控制运动量,避免因过大而产生反作用;②峰速仪的应用。引导患者对呼气峰流速值进行记录,根据记录分析哮喘发作的主要规律,了解哮喘急性发作前的症状表现;③哮喘发作自救。哮喘发作时,可利用β2受体激动剂进行控制,深呼吸中保持缓慢,并轻敲背部,保持半坐位,有利于症状的缓解[2]。

(2)吸氧措施。为使患者呼吸功能改善,可利用面罩吸氧、鼻塞导管,结合患者呼吸具体表现,对氧流量进行调整。若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氧流量需适当调高,当保持6h高浓度氧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氧中毒情况,如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躁动等,若存在这些症状,需停止吸氧并予以处理。另外,氧疗中,若患者存在CO2潴留,应以低流量吸氧方式为主[3]。

(3)用药方法。护理中,应将用药重要性向患者阐明,确保患者对药物名称与用药方法熟记。如解痉平喘药物,要求在服用次数、时间以及吸入方式等方面都做好控制。另外,抗感染药物、平喘药物等服用后,很可能有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应将这些问题向患者解释。

(4)中医调护。治疗与护理中,采用理气贯胸、针灸治疗与中药服用等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扶正固本。护理人员可将四时阴阳之气等知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引导患者做到劳逸结合、起居有常。特别天气变化较为明显时,需增减衣物,避免出现感冒症状。同时,护理中可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穴位按摩,如气海、关元穴位,可达到防止外邪侵入的目标。另外,中医调护中,可选择中药敷贴,通过外治方法,使支气管哮喘症状得到缓解,发作次数也因此减少。

(5)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受身体与心理上的折磨,接受治疗与护理中,常伴有紧张、恐惧与焦虑等心理,护理人员需将与支气管哮喘疾病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并列举出科室治疗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成功案例,使患者消极心理得以排解。另外,心理护理中,可将疾病带来的不良心理问题向患者解释,引导其有针对性的控制自身心态,主动找出疾病的诱发因素,有利于哮喘复发的控制。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同时,护理后1~3月内,对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服药依从性以及患者气促、咳嗽症状缓解情况比较。知识掌握情况:主要利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以自我管理、行为训练、药物作用、心理因素、自我管理、预防措施以及诱发因素等。问卷总分为100分,达到70分视为合格,主要统计合格人数。服药依从性情况:可利用Mofisky-Green测评表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以是否忘记服药、用药严重后是否停药、症状改善后是否用药以及日常用药是否按时按量。咳嗽症状缓解情况: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为依据,评价标准包括:①完全缓解,无需用药便能使哮喘得以控制;②显效,哮喘发作程度极轻,发作次数少,可利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进行控制;③有效,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早晚哮喘仍较为明显,需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进行控制;④无效,PEF测定结果、临床症状都未发生改变,且可能有恶化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3±2.1)天,对照组患者为(12.6±2.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合格情况、服药依从性及症状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本身气道方面的炎症,在发病机制上主要以遗传机制、气道神经调节失常、气道高反应性、气道慢性炎症、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神经信号转导机制等。从哮喘症状看,主要以咳嗽、胸闷、气急以及喘息为主,且可能伴有胸痛,通常有刺激性气体如花粉、油漆、香水或烟雾等,易使哮喘发作,且在清晨、夜间,哮喘发作表现更为严重。患有支气管哮喘疾病的病人,在心理、生理上都承受较大痛苦,尤其在抗生素频繁使用下,更易带来耐药问题。

循证护理,是当前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主要方法,其主要指护理人员护理中,能够将患者愿望、临床经验以及科研结论统一结合,获取到的证据作为临床护理的主要依据。从循证护理的要点看,主要包括:①临床实践问题的挖掘,使问题被结构化、特定化;②文献查阅,结合寻找的问题,检索相关的文献,为循证提供支撑;③评审验证,要求评审科研证据是否有推广性、有效性等;④护理计划的制定,要求护理小组将病人需求、临床知识与科研证据结合,完成护理计划制定过程;⑤计划实施,护理人员根据计划内容,开展护理工作。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式,在住院时间、症状缓解、知识掌握以及服药依从性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循证护理方式的应用取得明显效果。实际开展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对支气管哮喘疾病相关知识充分掌握,由医院设立专业的护理小组,开展循证问题确认、循证支持以及护理计划制定等工作。同时,以护理计划为指导,护理人员应注意从哮喘预防、吸氧、用药方法、中医调护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工作,以此帮助患者缓解支气管哮喘疾病病情,且在护理质量提高下,可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对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可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引入后,效果显著,因此可将循证护理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1] 黎树清.循证护理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690-691

[2] 文 滢.循证护理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6):15-17

[3] 陈 倩.循证护理指导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03):382-384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0.33.02

猜你喜欢

循证支气管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防治
《循证护理》稿约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