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开老君山

2017-09-14罗元泽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一师教学点山区

罗元泽

连绵百里的老君山横亘在滇西北。这座“母亲山”养育了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彝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同胞,也成了当地人致富的一个屏障。剑川县羊岑乡地处老君山腹地,月亮坪、旧栗坪、金子沟、华山、春场等10来个村寨的30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老君山深处。这里的老百姓全部是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低,1 300多村民中约60%的人口受教育程度仅为小学。以华山村为例,全村78户、307人都是傈僳族,其中大专文化2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97人、小学文化180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村。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是贫困的根源,如何斩断贫穷祸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剑川县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思想,把“一师一校”建设列入了教育扶贫的重点工程。剑川县羊岑乡用 “一师一校”的“四变”作了响亮回答。

一变:校舍从旧到新

“用一到两年的时间,把校点建成全县最好的学校。”这是剑川县委、县政府的决心。县教育局局长李锡华反复强调:“一定要把教育公平这件事抓好,特别是把山区学校办好,把山区的孩子培养好,让山区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大山。”羊岑乡“一师一校”建设从选址、功能规划、设计、施工监管,到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建设,李锡华都亲自参加,每一项都细心研究。石照壁小学的沙老师说:“李局长每个月来我们学校督促检查一至二次,付出了不少心血。”

经过一年的努力,羊岑乡“一师一校”全都建好了,一所所漂亮的学校镶嵌在老君山上,如同一朵朵盛开的雪莲。孩子们终于在漂亮的学校里上学了,大山深处的群众多年的夙愿终于梦想成真,质朴的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村民杨富山说:“我们的上一辈大多没有上过学,一直守候着老君山,从来没有出去过。我们这一辈大多也就是小學毕业,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走进城市。”70多岁的彝族沙大爷自从村子里的学校建好后,每天都来学校转悠几次,他说:“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建了一所这么漂亮的学校,老君山的后代有希望了!”

羊岑乡校点建设总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村民投工投劳2 000多个,谱写出一曲新时代兴教扶贫的赞歌。

二变:教师从弱到强

办好“一师一校”,盖好房子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解决好教师问题。过去,“一师一校”数量多,又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只能请当地的初中毕业生代课。现在,“一师一校”数量减少了,条件改善了,安排少数民族公办教师去任教就有了好基础。

给华山校点配备一名傈僳族的大学毕业生,把能唱能跳的李老师配备到中羊校点,再把李文胜调回旧栗坪校点,5个校点的老师总算配强了。山里孩子渴望好老师,山区教育需要扎根山里的好老师。“给‘一师一校配备一心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的一名好老师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中心学校的杨校长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三变:质量从差到好

2016年1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的专家组来到大佛殿小学督导检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领导和专家们深深被校园里的彝族文化所吸引,被小朋友们优美的舞姿所感染。当看到山区校点办学条件得到较好改善,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孩子们在校园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山区的孩子接受到优质教育,他们十分高兴。当得知羊岑乡5个校点都建设了砖混结构的教学楼,教学楼按一间教室、一间活动室、一间图书阅览室、一间营养餐供餐室、一间教师宿舍和办公室的标准设计建设,大家甚是欣慰。当了解到剑川县还保留“一师一校”教学点28个,布局合理科学,办学条件与羊岑乡的“一师一校”教学点不相上下时,检查组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7年春,剑川县“复式教学”现场观摩活动在中羊小学举行。短短40分钟的1节语文示范课,让全县观摩的校点教师耳目一新:动静搭配,讲练适当,高低结合,互动得体,优势互补,电子白板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互联网的引入丰富了课堂。教学点课堂的深刻变化,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也彻底改变了过去“放羊式”的教学。

在全县教育质量评估中,羊岑乡5个“一师一校”教学点91名学生连续两年学科优秀率50%以上、合格率99%以上,体质健康达标率100%,综合素质评价达标率98%,辍学率为零,教育质量实现了“质”的提升。山里的学校成了孩子的向往,成了当地传播文明的主阵地,成了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场所。

猜你喜欢

一师教学点山区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山区
我的自然笔记(二)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更正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情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