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天的味道

2017-09-14高忠锐宗新蔡双荣王斌李文迪

海峡摄影时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巴黎绿色

高忠锐+宗新+蔡双荣+王斌+李文迪

炎炎夏日,你是否身处“火炉都市”酷热难耐?举目四望,大家都有什么避暑高招?城市里有哪些“蹭凉”的好去处?炎炎烈日下的百态众生,雷雨中的每一道闪电,夏夜里的每一片星汉,风雨过后的每一抹彩虹都充满魅力。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近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向联合国递交了退出《巴黎协定》的文书,再次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特朗普强调,如果《巴黎协定》能够变得对美国有利,将会考虑重新协商加入协定。

对于全球气候治理行动而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无疑是一记重击。如英国广播公司所说,《巴黎协定》在应对全球变暖的过程中非常关键。在2017年7月举行的G20汉堡峰会上,美国在气候变化上的立场已经导致会议出现分歧。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2016年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了安排。

如今,美国执意离去,让这个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进程蒙上阴影。“眼下,一些国家不如说更倾向于采纳美国对于《巴黎协定》的态度。”在这样的担忧下,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将期待的目光转向中国:“希望中国能够鼓舞更多国家参与到气候保护中来。”持相似观点的,不止是德国之声电台。“先锋”,這是不少外媒认为中国在推动《巴黎协定》中可以扮演的新角色。面对美国转身而去的背影,谁来继续扛起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青睐的最佳选择。

法新社称,今后,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将希望寄托在了欧盟和中国的身上,希望两者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头人。

“在全球拉响警报的背景下,很多国家都以长远目光做出了负责任的反应。”西班牙《先锋报》特别关注到中国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之后的表态,“中国积极表示将减少碳排放并发展新能源,或可弥补美国留下的责任空缺。”

中国新形象备受期待

美国游移不定的态度,让国际社会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世界不能指望美国解决气候变化造成的生存威胁。《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将气候变化领导权交给了中国》,西班牙《先锋报》日前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美国的退出只会让更多国家坚定留下来的信念,面对这种背弃有利于人类福祉的行为,中国已经做出了让国际社会安心的反应。

2017年6月2日,就在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当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布鲁塞尔举行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欧盟和中国将取代美国担当起全球领导者的角色。”西班牙《阿贝赛报》认为,这是此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释放出的重要信号。“这其中的重要基础是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而欧盟和中国明确表示继续支持该协定,以此避免其他国家效仿华盛顿的做法。”

此后,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期望值始终没有降低。近日,美国《政治报》网站刊发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副研究员理查德·高恩的文章称,鉴于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等行动,联合国内外出现了一股亲华热潮,国际官员都暗自表示,是时候让中国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

这份期待并非凭空而来。

正如德国学者弗兰克·泽林在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刊文所称:“中国通过努力,已经成为气候保护的最大支持者之一,并且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最多。”

英国《独立报》日前刊文直言:“特朗普似乎以毁灭地球为乐,现在只有中国和印度可以拯救我们。”该报称,此前一段时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这两个国家被视为气候变化全球协议取得进展的障碍,但现在,情况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中国,这种变化尤为明显。“此前,中国同意与奥巴马进行谈判,并最终形成了《巴黎协定》。中国与美国一道,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排放量的44%。奥巴马说,美国会立即采取减排行动,目标是到2025年减排28%,而中国则表示会设法确保本国的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回落。此后,中国加大了行动力度。”

近年来,中国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努力有目共睹,也让国际社会投来更多认可与赞赏的目光。如法国BFM电视台评论所称:“中国将因在气候治理领域的领导作用而加分。”

西班牙《先锋报》指出,最近3年,中国的煤炭消费已经减少,预计这一数字还将缓慢下降。“中国做好准备超额完成《巴黎协定》制定的目标。”该报称,这在5年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因为当时火电站还被中国视为满足供电需求的必要条件。而现在,中国已经走上迎接挑战的道路。“这与美国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纽约时报》也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迈出了大步伐。该报关注到,中国在连续三年减少煤炭用量的同时,还在不久之前取消了超过100个煤炭发电厂的计划。“另一个令人鼓舞的事实是:2016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在中国跃升了70%,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慷慨支持。”

法国《回声报》同样关注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该报称,为了达到《巴黎协定》规定的全球气温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到2040年全球将需要6亿辆电动汽车。而中国是全球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领跑者,2016年中国销售电动汽车的数量,几乎是全球销售总量的一半。

“中国已经从一个沉默寡言的污染大国变成了绿色经济的支持者。”如今,这是中国在不少外媒眼中的新形象。

如何为城市降温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表示,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说,城市化使下垫面的性质改变,相较土壤或水面,沥青等城市道路材料吸热率高,比热容小,使夜间的“保温效果”更强。

另外,城市里的汽车、空调等人工热源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大气污染愈发严重,使城市上空大气中的气溶胶增多。endprint

气溶胶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可以吸收下垫面的热辐射,削弱城市夜晚的散热能力,为城市“保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5年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温室气体以及其他人为驱动因子,成为20世纪中期以来气候变暖及极端高温事件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气溶胶排放,对极端高温事件有显著放大作用。而在气溶胶粒子的来源中,人为排放所占比例正逐年增加。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城市化对北京地区的增温效应贡献率为47%~61%。

此前,国内外研究一般认为城市热岛属局地小气候现象,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有限,对大气候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但江苏省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通过研究发现,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城市群规模不断扩大,区域性热岛迅速扩张,对极端高温事件时空分布的影响已经不可忽视。

据了解,2003年至2013年是长江三角洲城市集群化发展时期,城市群规模的年增长率高达1206.48平方公里/年。2013年长三角城市群热岛规模比2003年增加了18154.0平方公里,而极端高温事件出现异常的区域,与城市群快速发展区域一致。

有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和城市集群化的叠加效应,使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当前遭遇极端高温事件的概率,比20世纪50年代高出60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艳表示,热岛效应会导致夏季城市的强对流天气增多,产生雷暴、强降水、高温热浪、冰雹、大雾、大风等天气现象,并加剧雾霾。

对于控制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李迅建议,在城市布局上可以采取组团式规划,疏密有致,使城市聚热中心分散,团块与团块之间应有开敞空间,可用河流、山体或绿化带等进行隔离,不要“摊大饼”。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刘树华建议,沿海城市街道规划应尽量垂直于海岸线,以充分利用海陆风环流。另外,他建议,平原城市区域建筑、街道、公路尽可能建设成辐射状。

李迅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包括控制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降低开发强度,增加自然下垫面,鼓励民众进行屋顶绿化,对绿化业主进行补贴,建筑物外墙多用浅色调以增加热反射,减少人工热源,保护并增加水体,建设“海绵城市”等。

他还强调,在增加绿化面积时,要多种树,少种草,因为树木在调节小气候方面所起的作用,优于草坪。

研究表明,每公顷绿地平均每天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吸收1.8吨的二氧化碳,相当于189台空调的制冷作用,可显著削弱温室效应的产生,另外每年还可以滞留粉尘2.2吨,将环境中的大气含尘量降低50%左右。

李迅还建议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静稳无风、大气扩散条件差的不利气象条件下,为防止污染物堆积,在规划里考虑留出主风向和次风向通道,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

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此前透露,北京市正在利用通风潜力较大地带,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打造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以及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

李迅还建议,为了减少由长距离运输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和降低货车类热源,可以借鉴江苏省太仓市的经验,就地生产,就地消费,自给自足。

2011年,太仓市政府开始建设“现代田园城市”,随后确立了以“一市双城三片区”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和以“四个十万亩”为主体的农业空间布局。在城市与中心镇之间,以现代基本农田和生态绿地隔离,实现了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的格局。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未来全球变暖的趋势还将持续,城市热岛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

国家气候中心此前曾透露,该中心正在建立气候宜居性综合指标体系,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相关成果预计会在今年年底发布。

刘树华说,气候宜居的综合性指标,主要是指由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决定的具体气候指标,主要由地理经纬度所处气候条件决定,社会、人为因素起次要作用。

郑艳表示,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绿色基础设施”。

她说,中国在传统上多是灰色基础设施,它忽视了基础设施应有的生态功能,单纯服务于工业化的需求。而绿色基础设施会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将气候承载力纳入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郑艳说,就要素层级而言,绿色基础设施包含线性、点状和面状系统,线性系统主要由交通线路、地下管道等组成;点状系统主要指公园、湿地、林地等绿色斑块;面状系统是由廊道和斑块相连接,组成互联互通、结构优化,兼具生态功能的城市生态基质。

中国经验可被多国效仿

对于中国深化致力于绿色未来的信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称赞道:“这是正确的决策,对地球和经济而言都是正确的。”中国在绿色发展中的坚定姿态,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中国的成功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借鉴。

今年6月,一则中国媒体的报道吸引不少外媒的注意:6月17日至23日,青海省首次靠水力、风力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全省供电一周。“直到不久前,全世界对替代能源能否完全满足人类需求还存在不少质疑。”俄罗斯报纸网刊文称,中国创造的这一“绿色纪录”证明,绿色能源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已经来临的现实。

事实上,早在去年,英国《金融时报》就注意到,在2016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领导人在向海外来宾描述中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时,讲得最多的是“绿色”。“这明显表明中国未来的增长侧重于绿色发展。”

该报引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的观点称,中国希望在发展绿色技术的竞赛中领先于美国和其他国家,并向世界表明,气候措施和经济增长并行不悖。“中国今天的成功经验,可能很快被许多国家效仿”。

“过去几年,中国在电动车销售、可再生能源产能方面超过了美国”。美国连线杂志网站称,今年上半年,中国又宣布将投资3650亿美元继续推动这一进程,“这种投资令中国处于领导世界清洁能源的黄金地位”。

香港《南华早报》也在一篇题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领导世界走向更加绿色的未来》文章中提醒读者,可以思考中国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柱的可能性。该文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签署的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和贸易协议已经具体表达了各种绿色目标和安排。而且,一些绿色项目已经在成形。比如,今年,在孟加拉国、印尼和哈萨克斯坦各地,亚投行建议的“一带一路”项目的大部分都同可再生能源或提高能效有关。

不止如此。7月29日,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沙漠举办。俄罗斯塔斯社称,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作为世界上第一個得到大规模成功治理的沙漠,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模式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库布其模式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经验,更可为全球涉及20多亿人口的荒漠化地区的和平开发提供治本良策。

“环境学者相信,这给了中国一个带头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地方工作并留下绿色发展记号的机会。”南非《独立报》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巴黎绿色
绿色低碳
巴黎之爱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巴黎私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巴黎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