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跃进”

2017-09-14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桐树大跃进亩产

1958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以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为主要形式的“大跃进”运动,桐树王大队要求各家各户的锅、勺、铲、通条等金属物品全部上交,集中运到郑州市二七区黄岗寺炼钢铁。刘淇沟(桐树王自然村的一个区域)人全部分散到桐树王自然村其他区域居住,腾出房子设立敬老院、托儿站。

同年7月,桐树王、大孟两个大队的9个生产队分别成立了公共食堂,全体村民统一到食堂吃饭。大队印制饭票,按每人28~35斤/月不等的标准向村民发放饭票。老人、幼儿在敬老院、托儿站食堂就餐;桐树王小学二至五年级的学生全部搬到孙庄村集中吃住,不得回村吃饭。公共食堂供应的主食有馒头、红薯,菜是各生产队菜园里种的根达菜、韭菜、茄子、笋瓜等。10月开始吃饭不定量,各人随意吃。每周改善一次生活,“十三花席”包括炒凉粉、拌凉粉、焖子条、焖子块、拔丝红薯、红薯丸子、猫头丸子、炒红薯面条等花样。大队干部、生产队长负责评比饭菜质量,逢上级视察、邻村参观,伙食就更好了,社员都非常满意。然而,由此时开始,公共食堂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

随后出现“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高征购现象。桐树王大队、大孟大队提出“腿跑断、眼熬烂,七天赶上登封县”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两个大队所属各生产队则提出“开飞机、驾火箭,三天赶上登封县”。须水公社开会让各大队报产量,桐树王大队王双喜报小麦亩产500斤,因为嫌少被推下台崴了脚。他回村开会让各生产队报产量,第二生产队先报小麦亩产2000斤,多数生产队跟着报亩产2000斤,甚至标榜“小麦亩产5000斤,红薯亩产2万斤,玉米亩产6000斤,花生亩产2000斤”。虚报产量造成高征购,桐树王大队1955~1957年平均征购公粮4.73%,1958年猛增到7.42%,1959年上升到8.53%,第五生产队最高达到24.04%。

同时,村民的自留地以及家畜家禽、树木、闲置木料等个人财产均收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使用。集体统一派工参加劳动,劳动图快不图好,上百亩的花生、红薯等庄稼,生产队只派四个老人去收。被派工者必须硬着头皮保证完成任务,谁不服从就会在大会小会上挨批斗。接受任务者只能在地里犁几趟、耙几遭,就算完成了当天的生产任务,如此“收庄稼”,花生、红薯多被埋在了地里。收玉米、麦子时,只收地头的一小部分就算完成了任务,造成了粮食极大浪费。

人民公社实行“一平二调”,公社可以无偿征用生产队的土地、人力和其他生产、生活物资。1958年刚入冬,桐树王大队、大孟大队的100多名青壮劳力被调到柳沟水库参加集体劳动,由于各生产队缺少劳力,很多红薯丢在地里收不回去,已收回的红薯入不了窖,堆在外面被冻坏,晒干的红薯干遇雨发霉;麦子不能及时播种,只好荒一季留作秋地。

持续的严重干旱造成大量减产,公共食堂浪费严重,公粮征购比例大幅提高,加上集体储备粮数量增加,交了公粮、留了储备粮之后,给村民剩下的口粮明显不足。1959年开始,公共食堂的饭菜质量一天比一天差,逐步出现村民吃不饱现象。春节,食堂用萝卜做馅,每人发一点白面让社员各自回家包饺子。夏秋粮减产三成以上,但各生产队仍按老标准交公粮。1960年,公共食堂重新实行定额制,大人18斤/月,小孩5~7斤/月。3月起,大队派代表住食堂进行监管,派民兵看守地里的庄稼。食堂的汤稀得能照见人影,没粮食就加点碱面把玉米皮煮了吃。人们饿得受不了,白天劳动时偷吃生粮食和种子,晚上就到柿树下摸柿蒂磨成粉充当食物。

1961年11月解散公共食堂并按人口分粮,大人18斤/月,小孩4~6斤/月。糧食不够吃,村民就吃豆腐渣、红薯渣、红薯秧、柿蒂、黄浆(制药厂的下脚料),甚至到河里捞水草充饥。1960~1962年,许多人得了浮肿病,大人饿得浑身肿,小孩瘦得像麻秆,3年中全村患浮肿病者达百余人。1962年2月,各生产队给每人分了1分3厘自留地,7月又借给每人3分地,各家还在房前屋后开垦小片荒地,自种自收,逐步熬过了饥荒。endprint

猜你喜欢

桐树大跃进亩产
我爱青桐树
“牛气冲天,亩产三千”
桐树
我爱青桐树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桐树花治烧伤烫伤
吃饭问题二千年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