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口镇低产茶园改造项目实施成效及技术措施

2017-09-13蒋海光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5期
关键词:低产改造茶园

蒋海光

摘 要:汤口镇是黄山毛峰茶的主要发源地,为提高茶叶种植效益,从2012年起汤口镇筹资20万元对部分低产茶园进行改造。通过改土、改树、改管理等技术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累计增收200万元以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低产;茶园;改造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70

1 项目实施背景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区南大门,是黄山毛峰茶的主要发源地,也是黄山区的重点产茶乡镇。全镇现有茶园总面积533hm2(其中,芳村、冈村都是以林茶经济为主,2村茶叶总产量7.8万kg左右,总产值624万元。2村村民从事茶叶生产的人数仍占总人口的50%以上,茶叶是村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平均年产量12万kg(干茶)左右,茶叶经济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在30%以上。因此,茶业是汤口镇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做好茶文章是当前我镇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2 汤口镇茶园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汤口镇茶园现状

汤口镇茶园可概括为12个字“茶园稀疏、管理粗放、单产低下”。丛栽茶园占茶园总量的80%以上,其中300棵/667m2以下的茶园,占到丛栽茶园的60%以上,平均单产在10kg/667m2左右,效益约800元/667m2左右。在管理上采取的是年年重剪的方式,茶园施肥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3,茶树低矮,采摘面小。

2.2 低产原因分析

2.2.1 生态环境恶劣

该镇茶园大部分依山而建,坡度较高,年平均年降雨量在2058mm左右,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茶园土层薄、土壤结构差、肥力不足,以及受病虫草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导致茶树常年生长量小,树体营养不足,小老茶现象较为普遍,茶叶产量、品质均不高。

2.2.2 茶树早衰现象严重

受自然条件限制,部分茶农为了方便套种蔬菜、玉米等,对茶树年年重剪,致使茶树生命力逐年下降,早衰、枯死现象严重,补种茶苗以茶园自然繁殖茶苗为主,产茶时间参差不齐。

2.2.3 茶园管理不科学

由于茶叶的比较效益低,随着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兴起,从事第三产业的人逐渐增多,茶农对茶叶的投入也逐年下降,在管理方式上种的是懒人茶,也就是春茶后重剪,夏秋季打除草剂,很少有人结合施肥对茶园进行深翻,茶园土壤板结、营养匮乏,不利于茶树生根,因此茶树长势缓慢。

3 项目实施成效

该项目自2012年3月开始启动,累计投入20万元,引进优质茶苗20万株,年均投工投劳400个,改造低产茶园近53hm2,涉及农户近120户。通过4a的实施,经改造茶园平均单产从2012年的10kg/667m2提高到2016年的25kg/667m2,效益从800元/667m2提高到2000元/667m2左右,农户4a来累计增收约200万元,户均累计增收约10000元,且项目后续发展潜力较好,在正常培育管理情况下,茶叶高产年限可维持20a左右,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

4 主要技术措施

4.1 茶园基础改造

4.1.1 筑梯砌坎保土

低产茶园大多处于山坡,成园条件不理想,雨水冲刷严重,上半年雨季易造成土、肥流失,下半年旱季易造成土地板结、水分流失。改造时,视茶园情况因地制宜,一般实行挖茶行内土石砌外沿并以树枝做桩,形成内地外高,宽幅或窄幅梯级茶园,同时在茶园内侧设立排水沟,减少水土流失,达到“三保”,即保土、保肥、保水。

4.1.2 深翻改土

在对低产茶园筑梯砌坎改造后,采取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的措施,改善土质,结合冬季深翻重施绿肥、沼肥、蘑菇土、禽畜粪肥、饼肥等有机肥,每667m2施有机肥约2000kg,配施钙镁磷、过磷酸钙等,每667m2约为25kg,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4.1.3 改善茶园小气候

根据茶树喜温、喜湿、喜阴的特性,在茶园适当铺玉米秸秆覆盖并套种绿肥,避免雨水直接冲刷、阳光直射,改善土壤和茶园空气条件,为茶树生长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4.2 茶种改良

4.2.1 等高补密

对缺株少行的茶园,选用2~3龄高产优质无性系良种,实施等高补密。技术要求:选用补植壮苗产茶时间与茶园茶树基本一致,补植穴中加入客土,并施用拌有磷、钾的有机肥料,提高补植的成活率,促进补植茶丛的生长,顺地势、等高、带状成行补种,行距×株距=120cm×30cm。

4.2.2 改植换种

对于自然环境不适宜发展茶叶生产的低产茶园,可改植市场看好、适合当地生产、效益高的果竹优良品种、油茶等经济作物;对于树龄大、无现实收益的低产茶园,可以改植适制性好的高优茶叶品种。改植换种时,要按照新建园的标准要求,重新建好园地,并注意拣净残根,根据土壤性状做好消毒、改良等工作。

4.3 茶株改良

茶株整体由2部分组成,即地上部分(称树冠)和地下部分(也称根系)。茶株更新复壮必须要从树冠和根系进行改造,才能达到目的。

4.3.1 更新树冠

根据不同低产茶园茶树衰老程度、形成原因,合理采用台刈、抽刈和重修剪技术,促进茶树萌发新枝,结合肥培管理和定型修剪复壮树势。树冠改造最佳在5—8月,待春茶结束时开始,修剪后及时喷一次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清园消毒。

4.3.2 更新根系

“根深叶茂,本固枝茶”。说明茶树树冠与根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低产茶园、老茶园在更新樹冠的同时,根系亦必须得到更新复壮,才能维持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平衡生长。根系更新更新时间通常选择在在枝干更新的当年或后一年的秋末冬初,茶树处于休眠期进行的。深耕位置距主根20cm外;深度40~50cm,最好结合茶园深耕、改土来进行的。endprint

4.4 改造后期管理

4.4.1 肥培管理

低产茶园、老茶园树体改造后,创伤恢复、新梢萌发、根系再生和土壤改良都需要大量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予以支撑,应通过测土配方合理施肥。低产茶园、老茶园改造后结合深耕、改土等措施应以施用机肥为主,适当配施氮、磷、钾等化学肥。改造后茶园每年667m2施有机肥100kg以上、饼肥100~150kg、复合肥100~200kg,并在新枝萌发后,根据茶季进行追肥。

4.4.2 修枝养蓬

重修剪、台刈后,茶树当年生长高度可达50~60cm,在距地面40cm时进行定型修剪,形成采摘蓬面,以后每年提高10~15cm修剪,至到树冠高达60cm,幅度达75cm正式投产。注意剪口应向内侧倾斜,尽量保留外侧的腋芽。

4.4.3 合理采摘

改造后的1~2a茶树,应以养为主,当年不实行采摘,2a实行打头轻采,以养为重。

4.4.4 病虫防治

改造后的茶树,新生枝叶特别繁茂,易引起害虫发生,尤其是小绿叶蝉、茶黄蓟马和螨类,必须做好病虫防治工作。

低产茶园改造是目前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必须根据低产茶园的成因及其不同表现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5 小结

湯口镇低产茶园改造试验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符合汤口镇经济发展方向。通过低产茶园改造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由于经济效益的增加,促进了农户培育管理茶园的积极性,增加投入,茶园覆盖率将从现有30%左右提高到75%左右,将缓解雨水对茶园土壤的冲刷,减少茶园泾流,达到涵养水土,保持茶园及茶园周边生态环境的目的。总之,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更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值得我镇今后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世金.山区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2009(07):15

[2]林文海.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J].福建农业,2002(07):15.

[3]许元科,倪海鹏,李桥,徐小荣.浙南山地林生态统植被恢复技术方案[D].江西林业科技,2011(12):31.endprint

猜你喜欢

低产改造茶园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湄潭茶园
成龄低产梨园改造丰产栽培技术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
低产“金丝4号”小枣密植园的改造
低产低效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