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河道系统整治与建设研究讨论

2017-09-13黄景荣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整治建设

黄景荣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河道的功能也不在局限于防汛,人们对于其生态作用以及城市景观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也就需要在进行河道工程的具体建设之前,需要对各个河段的自然特征与保护措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生态河道的建设工作。本文就生态河道系统的整治以及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生态河道;整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22

生态城市建设包含了以人为本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环境的持续整治工作以及资源持续开发利用体系的构建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求相关城市规划人员加强对生态河道系统建设工作与整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需要在发挥出河道防汛功能的基础上,将其生态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1 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建设

1.1 进行混凝土河床与护岸的改造工作

为了对人们居住周边的水环境进行改善,就需要对河道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以及浆砌墙护岸给予必要的改造,并在此基础上使得该河道的生态功能以及原本面貌得以恢复。在进行该环节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将浆砌墙护岸的上半部分进行拆除,然后用土料进行筑堤,并通过自然草皮实现护坡的效果。对于设计洪水位直线的部分硬质护岸需要进行保留,并防止洪水的冲刷。在自然力的影响下,其会导致河道形成浅滩与深潭等自然分布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多种施工来料来达到堤岸的构造,就能够营造出一个生态丰富的多样化环境,并使得该河道的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一般在对混凝土河床与护岸进行整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在确保河道行洪安全这一基础上,来进一步增长其调蓄洪水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出河道的调节洪水能力以及防汛功能,还能够使得水流中的含氧量得到进一步优化,并使得该河道的自净能力得到增强。

1.2 城镇建设过程中河道的整治措施

在以往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填平市场或者在小河沟上加盖水泥板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但是该做法虽然能够使得土地使用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却使得水面面积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并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随着城镇中下水管系统分流制以及污水集流工程的实施,使得在进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也就可以进行部分水面的适当还原,并可以通过建设水面景观的方式来改善城市环境。对于现有的开敞河道还需要进行河流面积的依法划定,并要求所有工程都不得侵占。在非汛期河道能够为该城镇的居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为了确保河道中水资源的充沛,还可以污水处理之后形成的中水排入到河道之中,并使得该河道的基础流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为了实现水体在河道中的净化效果,也就需要对岸边进行大规模的绿化与美化处理,并需要让河流、绿地以及树木3者形成良好的生态网络,从而使得整个河道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优化。

在有了河道空间之后,如何进行河流水源的处理也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相关的市政规划人员就可以就自然水循环的角度出发,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来将花坛、红底以及路面的管道做成透水性结构,这样就能够加强对雨水的收集能力,并能够使得该城镇的水环境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1.3 河道护岸的规划设计

在对河道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来借助于多样化的护岸形式,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水面景观。此外在进行护岸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对该河流的特点、周边自然生态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构思。为了确保河流生物的生存以及繁殖,还需要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对水环境无破坏的材料,这样才能够使得整治之后的河流能够与周边的河堤协调发展,并能够在满足人们对水环境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多种生物的生存需求。

2 提升河道建设效果的几点措施

在现阶段的生态河道系统整治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难以取得一个良好的整治效果,这也就要求相关的设计人员能够充分重视生态设计以及施工技术的选择。

2.1 进行堤线以及堤型的合理选择

在进行堤线的布置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该河道的各种特征,并需要在尽可能保留其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来对其蜿蜒性与分叉散乱状态进行合理的保留,也就是尽可能进行湿地、河湾以及浅滩的恢复与保留。在具备有一定施工条件的还可以尽可能使得堤线离开岸坡的坡顶,这样就可以在保留足够的行洪断面这一基础上,来保持整个岸坡的天然形态,从而在确保堤身稳定性这一基础上有效保护岸坡上的天然植被,从而对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在进行堤型的选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周边的场地以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多种方案的择优选用。在进行堤型的选择过程中除了需要充分满足该工程的渗透稳定性以及滑动稳定性等条件之外,还需要根据该区域的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恢复技术要求,来尽可能运用当地的原始的生态材料来进行堤型的建立,并使得河道内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协调。在进行堤型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避免出现多地采用直立钢筋混凝土进行浇筑的情况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该堤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堤内外的空气交换率。

2.2 进行岸坡的防护

在对河道的岸坡进行整治建设的过程中,其一方面需要尽可能保护岸坡周边的原生植被,对于一些局部不稳定的岸坡还需要借助于局部的工程措施来进行处理,从而有效避免大面积销坡情况的发生。此外还可以采用植被护坡的方式,来在坡面上进行适宜植物的种植,并达到一定的防虫固坡的效果。在河道坡岸植物的选择过程中还需要其拥有良好的防水土流失效果,一般情况下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包含以下3个基本流程:坡面土壤表层被雨水溅蚀,并在遭遇到动物的踩踏之后出现输送以及破坏的情况;疏松后的土壤容易直接被雨水冲刷或者搬运;滑坡或者崩塌导致的块体运动。可以说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会表现出来不同的侵蚀形式,而最终的土壤流失则是因为侵蚀力与土壤抗侵蚀力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借助于在坡岸上进行绿化植被种植的方法,其能够使得侵蚀力得到进一步的弱化,并会对坡角附近的深潭以及浅滩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保障该河床的多样化,以及增加各种生物的和谐性。

2.3 对于一些已建堤防进行必要的生态修复

在以往河道堤防的建设过程中,因为认识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许多河道堤防在使用过程中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相关的市政建设人员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来尽可能减少与避免堤防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度,在进行已建堤防的整治过程中还需要将生态修复作为主要方式,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保障河岸原本的植被不会受到破坏。

3 结束语

进行生态河道系统的整治与建设工作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的乡镇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现有的河道工程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并在对河道中存在的隐患进行消除的过程中,来恢复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能够促进该乡镇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宏宽.生态河道系统整治与建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1).

[2]陈大江.生态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功能的意义[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7):2166.

[3]徐健.浅议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J].新农村(黑龙江),2013(6):146.

[4]吴苏舒,刘劲松,胡晓东,等.典型入湖河道生态过滤系统研究以长荡湖东风河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11):31-34.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治建设
重拳出击 持续推进专项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