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炉火丹心铸春秋

2017-09-13

市场观察 2017年8期
关键词:耀州炉火古镇

【编者按】著名作家雒忱的长篇小说《百年炉火》蕴涵着高密度的生命信息和陈炉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小说中对耀州瓷文化历史的追寻和叙写,使作品具有“文献文学”的价值。其对陕西地域风情的着力描绘,使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色彩。先后有宝鸡文理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晓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吴川淮;著名作家、宗教文化学者杨志鹏;作家、书法家边疆等为该书发表评论文章,现做以下整理、以飨读者。

李晓峰:炉火铸文化 丹心谱春秋

作为近年来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陕西作家雒忱倾多年心血打造而成的长篇小说《百年炉火》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这是一本厚重的书。这不仅是指此书外观上的厚重:多达近500页,54万余字。我这里更是指作品中所蕴涵的高密度的生命信息和陈炉古镇的历史文化承载。这部小说将陕西耀州瓷古镇——陈炉镇百年的历史风云作了气势如虹的书写,作者通过古镇上雒、牟、梁三大家族的纷争际遇以及耀州瓷的兴衰变迁,融地域历史、陶瓷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熔铸了一幅色彩斑斓、内涵丰富的艺术画卷。

1、虚与实:叙事艺术的灵巧把握

叙事是小说的功能之一,也是一种艺术技巧。《百年炉火》的作者显然谙熟这一艺术创作规则,在小说文本的扉页上写有“谨以此书献给祖祖辈辈在陈炉古镇生息的先民们”,并特别注明“本故事纯属虚构”。作者意在表明,小说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人物也是虚构的,而这些人物所处环境和故事的发生地——陈炉古镇,它的历史、文化却是真实的。由这些人物和故事联织起来的是陈炉古镇幽深真实的历史和文化。虚实结合,虚实相间,这就是《百年炉火》的作者在创作时所要面对和把握的叙事难题。《百年炉火》中有两个时间系统,一是人物生活的现在,二是陈炉古镇的过去(历史)。庞杂的的历史事件和家族传说借助各种人物之口进行讲述,把各种回忆、联想插进现在的时间进程之中,种种历史碎片由人物相联结,表面上没有一定的自然时序,但却构筑了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使小说具有了别样的艺术魅力。

2、善与美:人性光辉的自然烛照

“小说中没有完美的人物”。这是《百年炉火》的作者对自己书中人物的评价。这也可看做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把握的原则。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永远都是残缺的,处在这种残缺生活当中的人就不会完美无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恰恰就是这种残缺和不完美,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构成了人的千姿百态。《百年炉火》的作者忠实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作品中塑造出了活跃于陈炉古镇上的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不是英雄,身上没有耀眼的光环,甚至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但是,他们是古镇上的主人,一直以来,他们的命运就与古镇连在一起,与瓷器连在一起。他们就像耀州瓷那样,坚实朴素,沉稳内敛。仁爱、善良、勤劳、智慧,是陈炉人的基本品格。他们身上有人性光辉的自然烛照,也使作品具有一种厚实淳朴的韵致。这是作者为小说增添的一抹亮色。

3、耀州瓷与民俗情:地域文化的艺术呈现

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之一。耀州瓷作为北方陶瓷艺术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风格独具。耀州瓷早在我国唐代就已负盛名。宋代青瓷式样雅致朴素,釉色清润,质地坚实,与同时代的定、汝、官、歌、钧五大名窑并著而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耀州瓷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耀州瓷文化。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是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文化人的责任和义务。运用小说形式对耀州瓷文化进行梳理传播,小说《百年炉火》的创作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也是这部小说所具有的文献价值之所在。整部小说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文字在追寻耀州瓷的历史和文化,书中所涉及的耀州瓷历史和文化内容丰富而宽泛,其中包括耀州瓷的历史沿革、制作流程、工艺特点、品相判断标准、陶瓷文化研究等等。凡是涉及陶瓷艺术的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地作了叙写。由此观之,《百年炉火》可谓是耀州瓷文化的百科全书。

吴川淮:赤子之心 一片忠诚

家族史、地域史与个人的命运沉浮的历史都可以说具备了史诗性作品的基本品质。与宏大历史叙述作为对比的是个人所叙述的家族与地域的历史,更是一种亲切的带有深沉回顧的心灵史。在中国的每一片热土里都有一片历史蜿蜒的悲壮正剧,一群人、一个家族的历史的记录是对整个大历史的补充,它们充满了特殊地域的文化意味与文化品质,它们既是风风火火的地域史,更是中国的“百年孤独”,是《白鹿原》的故事的延续……

《百年炉火》描述了一个世纪发生在渭北陈炉的故事,是一部以文学的形式撰写的地域史。直接形象地把特殊地域在时代大背景之下的翻腾起伏进行了几近全景式的描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一个地域历史叙述的心灵秘史。它证实了在中国大地上,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是或者是正在演绎、变化着的热土,故事惊心动魄,人物翻云覆雨。这本书储备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同官县志》的现代文学版。如作者自己所言:“这是一部浓缩的历史,一部截取了一个短暂的断面透视和提取上千年的历史。截面里有故事,有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审视自己的生存背景寻找各自的支持力量,从而为自己的理想憧憬而努力的历程。”

边疆: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十年前我曾为陈炉镇写下这样的文字:“谁能拼接破碎的瓷片\谁就能解读历史的箴言\透过橱窗里静躺的碎瓷\我看到了祖先昨日\那滴清泪在炉火中挣扎\我看到了千年不变的\恩爱情仇以及执着”似乎是一种难以道清的机缘,让我有幸第一时间品味了雒忱的《百年炉火》,我不得不说他是用心在拼接已经远遁的历史。

作为地地道道的陈炉人,作者对窑厂的工艺流程早已谙熟于心,制瓷、贩瓷的历史更是耳闻目染植根于心,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如果说满肚子古经的牟松堂是陈炉民间文化的传承人,那么《百年炉火》则要让其登堂入室,从更深层面唤醒我们的文化认同。几年前,作者与一群人从咸阳出发探寻秦直道,还以为他是做一次户外郊游,现在看来他是要用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陈炉的历史。有心人天不负。《百年炉火》虽然是作者的长篇处女作,但这无疑将奠定他在陕西文学创作领域的地位,无疑将填补耀瓷文化的空白。endprint

《百年炉火》讲述的故事烦乱复杂,人物关系盘根错节,各色人等的心理更是深不见底。“三行不乱”的祖训,河西人的滋扰,组建“红枪队”,牟青云与雒武的意见相左,靳秀才的疯癫,交粮运动,硬肚暴动,军阀割据,“文革”迷乱以及梁青云的洞达,牟、雒、梁几代人的恩怨情仇交织成了陈炉镇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百年炉火》仿佛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谜面,谜底很难猜,表面看牟、雒两家世交不一般,但无端的猜忌和户族利益却酿成了巨大的悲剧,读来让人喟然长叹,这大概就是这部小说特有的质感吧。

杨志鹏:演绎百年世道人心的大书

读雒忱新作《百年炉火》,常常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这感觉不仅仅来自情节的跌宕起伏、变幻莫测,而是来自于情节背后的历史。这历史不是来自史志类的官方记录,而是来自于民间的口口相传。几乎每一个影响故事发展的情节,都伴随一段地域历史、一段家族传说的展开,这就使得这部书超出了当下流行的小说,具有了文化意义和民俗学的价值。

一个国家悠久的历史,其国土再大,民族再众多,也是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区域人群演进的史实构成的。这个国家的每一个时代,或剧烈震荡,或外族入侵,或太平盛世,都会在不同地域,产生大致相同的效应,看似草根层面发生的家族延续、家业盛衰、家长里短的故事是孤立的、单个的、甚至是偶然的,然而细细观察,它无一不是时代的投影,无不记录着国计民生的悲欢离合。所以它就具有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的认识与解剖的价值,有时可能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从我们民族尊崇的伦理角度看,这样的故事将主人公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地步,卖身也好卖妻也罢,在女人绝对私有化的伦理道德层面,这是女人的羞耻,更是男人的耻辱。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在人们的意识里,是难以容忍这样的行为的。而无论是通读这部巨制,还是孤立这个情节,都无法得出谴责的结论,反而使读者的情绪深深陷入其中,或悲凉、或伤心、或无奈、或感叹,所有感情的纠结只能让我们唏嘘世道的艰辛和人世的无常。通篇这样的情节不在少数,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们的心灵以极大冲击,使我们久久不能平静。

《百年炉火》具有超越史志的认识价值,它实际上构成了一副陈炉古镇心灵的《清明上河图》,让读者深入其中,见识百年中国的复杂和艰辛。尽管作者没有告诉我们故事背后的意义,却以丰富而又庞大的故事脉络,为我们编织出一个又一个世道人心的开端与结局。并在哲学和宗教层面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道人心的通道。世道的变迁在于人心的浮动。陈炉古镇最初的陷落,看似天灾,是一场巨大的天灾造成的,于是才有了朝廷的移民。多年以来,我们的小说家,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社会,把人性的失败大多归罪于社会,岂不知利益集团的财富攫取、社会道德的衰微、价值观念的走向,绝非统治者任意可以改变的,一切都是共业的显现。这其中,人心的作用是巨大的,古人讲世道人心,实际在说世道反观人心,人心决定世道。作者在叙述这个令人寝食难安的庞大的故事时,重点可能在于表述历史,为时代记录下家乡这段难忘的乡村记忆,但全篇实际上给了我们故事之外的宏大意义,使它具有了难以掩盖的文化价值。

【结语】当下的中国出版业,每年有近五千部小说横空出世,还不包括难以计量的网络小说。按理推论,数量庞大,必然为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事实恰恰相反,大师已经很难出现,经典已经很少产生。这是时代的悲剧吗?不!仍然是人心的悲剧。相对于流行的所谓玄幻、魔幻的表现手法,相对于胡编乱造的商战、情场的俗套描述,相对于官场文化大行其道的反向教化,《百年炉火》在老老实实记述一段难忘的历史,真真切切在表达一段挥之不去的感情。作者并不是一位长年写作的职业写手,更不是一位已经成名的作家,但他的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叙述,都充满了文化情怀,他将自己对世事的理解,对人心世道的劝诫,对众多难以把握的命运的感叹,融入字里行间。作者懷着一颗大爱之心,书写着家乡的历史,述说着家族的血泪。你可以对这部作品挑出一百个不足,但你无法否认它所具有历史认识价值和宏阔叙事的尊贵。(周晓荣整理)

雒沈,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早年从事教育期刊编辑工作和新闻工作,现为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及管理工作者。家国情怀使他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对耀州瓷的发展历史及背景做了系统的整理研究,结合对陈炉古镇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进行挖掘创作。《百年炉火》是一部具有超越地域家族史志研究价值的长篇小说,终于在作者精力最为旺盛得时期粲然绽放,也希望这篇小说终成读者心中的玫瑰。endprint

猜你喜欢

耀州炉火古镇
属于冬日的褐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古镇之旅
炉火
十二月十九夜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