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老人”王秋生

2017-09-12王田夫蒋洪宁

中国老区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像章会宁办展

□ 王田夫 蒋洪宁

王秋生生于1930年,从小跟着父亲干长工,13岁才念书,3年后因家贫辍学。可是,这位仅读了3年书的老人,却已经写了两本书——《丰碑》《赤情》,书中汇集了自己红色收藏和重走长征路的感悟。

江苏省溧阳市平陵中路一栋简陋的老房子里,住着一位87岁的老人。熟悉老人的街坊四邻都知道,他有一个爱好——搞收藏。可是,他收藏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全都是和红色历史有关的物品。因此,人们都称他为“红色老人”。

红色老人名叫王秋生。1981年,王秋生从市工商局退休,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从此他把精力全部放在了红色收藏的事业上,一做就是36年。

自费办展30余年,耗尽全部积蓄

王秋生在家中自办的霞晴集藏馆里,收藏着20多个类别的红色藏品,有近万个品种,包括各种红色纪念券2万多张,粮票、布票、烟标、火花等1万多枚,解放前革命根据地的货币50多张。还有毛主席像章近万枚,已在2007年捐赠给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这些红色藏品来之不易。刚开始搞收藏的时候,王秋生主要在本地寻找藏品,渐渐地,他开始走出城区,到周边地区寻找。有一次,他听说宜兴有毛泽东像章,于是骑车去了80多趟,才最终找到,期间还不慎从自行车上摔下,在床上躺了几日才能下地行走。还有一次,他在寻找红色藏品的路上被一辆摩托车撞倒,伤了脊柱,险些丧命。

为了让这些红色藏品得到更好展示,让更多人了解红色历史,王秋生萌发了办义展宣扬红色文化的想法。1993年12月,他的霞晴集藏馆对外试展;1996年7月,他将毛泽东像章在白绢上摆成“永远跟党走”几个大字,在溧阳市区广场义展……随着王秋生举办的义展越来越受关注,他逐渐走出溧阳,到其他地方去办展。

30多年来,王秋生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便宜的饭,走到哪里,把展览办到哪里,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平时,他省吃俭用,饭菜主要是土豆加胡萝卜,连续几年不添一件新衣服。王秋生给自己算过账,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5元钱,而他多年来花在红色收藏和办展上的钱,有近40万元。虽然生活清贫,但王秋生却十分知足:“现在的生活比当年我当长工时,不知要好多少倍。”

尽管王秋生节衣缩食,红色收藏事业的花费仍让他捉襟见肘,有时还需向儿子、女婿借钱。但是,这些困难并不能丝毫动摇王秋生搞红色收藏的决心。他说:“我小时候讨饭长大,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工作,每年都涨工资。好日子来之不易,我要好好宣传,让大家都记住红色历史,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要传承下去。”

其实,王秋生的红色藏品中不乏在市场上很走俏的粮票、布票等,若是拿去卖,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曾经就有藏友想以50万元收购他的部分藏品,却被他婉言谢绝。

王秋生说:“这些藏品给再多钱都不卖,都要捐出去,这是历史,要教育人们不忘历史,把长征精神、爱国精神传下去。”

由于身体原因,2015年以来,王秋生不能再外出了,但他说,红色文化宣传不能停。如今,他正忙着整理资料,筹划着再写两本书,并把自己的藏品全部捐赠出去。

八旬高龄,重走长征路

在王秋生的红色收藏之路上,最难忘的是2008年,年近八旬的他跨越甘肃、陕西、青海、四川等20多个省市,行程1.5万公里,用时48天,重走长征路,途中办展30余次,甚至还遇到了不少惊险。

2008年4月14日,王秋生从兰州赶往会宁。

“那是三军会师地,一定要去看看。”王秋生说。

兰州离会宁约200公里,当地人看王秋生年纪大,劝他不要去,因为路太难走,当地人都很少去。可王秋生铁了心,叫了辆出租车就出发了。

兰州到会宁一路都是山路,汽车沿盘山小路艰难攀爬,不时有急转弯,晃得王秋生晕头转向。那天出门时还是天气晴朗,不一会儿就变了天,电闪雷鸣伴着倾盆大雨。汽车在雨中剧烈颠簸,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抬起头就能看到山巅的皑皑白雪,不断有雪块坠落砸在车窗上。

“毕竟年纪大了,哪里吃得消啊。我头晕眼花,不敢往窗外看,心里甚至想着,这次恐怕是回不去了。”王秋生笑着说。

所幸,3个多小时后,王秋生安全抵达会宁。看到三军会师纪念塔,昏昏沉沉的他顿时兴奋起来,拍照、参观、与当地人聊红军故事,不亦乐乎。

5月12 日,王秋生从兰州乘火车前往西宁,途中遭遇地震,火车被迫停车。此后,在天水、宝鸡、西安、延安,王秋生共遭遇5级以上余震10多次,许多次都是在睡梦中被叫醒,立刻逃到广场露宿避震。可尽管如此,王秋生仍然不愿离开,他一心想着,趁着还能走得动,到处走走看看,多办办展览、搞搞宣传。

5月20 日,王秋生来到延安。这里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不平,需要不停地上山下山,王秋生走上一段路就气喘吁吁,可他愣是没有半句怨言,一次次去到偏远地区,寻访老红军,听百姓讲红军故事。每当这个时候,不论多苦多累,他就都抛诸脑后了。红军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红色老人”王秋生的故事传开了,前来采访他的人也多了,一些小学也组织学生来到王秋生的家,聆听这位老人讲述红色故事。

王秋生热衷红色收藏、自费办展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听了他的故事,许多素不相识的人都纷纷给他提供帮助,有人还把自家有关红军的红色藏品无偿送给他。

在王秋生的藏品中,有一块蓝绿色的布,长3.3米,宽0.8米,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他介绍说:“这是红军布,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送给我的。”

2006年4月8日,王秋生去四川寻访红军长征地,在大邑县安仁镇举办毛主席像章展览。得知王秋生的故事,一名参观者很是感动,拉着王秋生来到自己的家。

这名参观者名叫蒋青春,是当地一家酒业公司的老板。他拿出一匹布递给王秋生:“这匹布是父亲留给我的,上世纪30年代,红军路过这里时曾住在我家,当时就是用这种布做的军衣。后来军阀突然打来,红军撤离匆忙,将一捆布落下了,我父亲连忙捡起,过世时还叮嘱我们好好收藏。”

提起这件事,王秋生十分感动:“我感觉红军精神没有被遗忘,因为宣传红军精神,一路上很多人都给我提供了帮助。”◀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像章会宁办展
新时期会宁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百年潮
会展信息
2020年5月-2021年12月
中国鼓励企业线上办展参展
我在会宁等你
收藏毛主席像章
集中办展聚精华,海博会打造交易型专业展会
红像章
会宁:艰苦卓绝的长征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