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影响下的内蒙古美术创作

2017-09-11闫晓彤

西部论丛 2017年3期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壁画

闫晓彤

摘 要:内蒙古地处“草原丝绸之路”沿线,深受丝绸之路影响,是保存悠久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路线。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纽带,在带动地方经济的同时,藏传佛教也从河西走廊传入到内蒙古境内,为内蒙古地区各种艺术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带来了多元并存的充满异域风情的绘画艺术、佛教艺术等美术创作,在吸收了藏传佛教艺术文化的同时体现出了内蒙古地区自身的艺术特色。本文试从壁画的绘画艺术角度来研究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艺术的渊源及脉络,同時也为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物质佐证。

关键词:草原丝绸之路 藏传佛教 五当召壁画 地域特色

近年来,自从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构想开始,便唤醒了当今世界对“古丝绸之路”辉煌景象的共同历史记忆,越来越多的国人把目光转向西部,重新开始审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给中国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游牧民族有史以来就在内蒙古地区活动,并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在历史的积淀下形成了极具草原特色的艺术风格,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藏传佛教艺术,也使蒙古族文化开拓了新的艺术领域。“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得重要组成部分,为“古丝绸之路”的全面繁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内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将助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蒙古族文化主要来源于草原,他们的祖先曾在这生息繁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形成了草原丝绸之路的人文底蕴。内蒙古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在本土游牧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外来文化的共同滋养下,使得内蒙古美术创作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内蒙古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内蒙古艺术家们用他们的画笔维护着民族的团结和稳定,用他们所创作的符号见证着民族的兴旺与发展。

蒙藏民族之间的交流是中国民族交流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使得蒙藏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渗入到蒙藏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得持续东渐与汉地艺术融为一体,几百年来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得传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蒙古族藏传佛教文化,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体现出蒙古族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以及汉地文化艺术之间的融合,新艺术风格的形成丰富了我国多民族艺术史。

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的五当召是目前内蒙古地区留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中最为著名的“学问寺”。藏传佛教壁画作为弘扬佛法宣传佛法教义的载体,从五当召建寺之始,绘制壁画就伴随着不断兴建的殿堂持续地进行着,现存壁画面积达八百多平方米。[1]五当召壁画的绘制处于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全面发展的辉煌时期,历史近三百年,对内蒙古地区政治、宗教、文化、风俗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明清两代中央和西藏格鲁派之间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使得中原传统绘画风格影响了藏传佛教艺术的创作。

五当召内壁画的完好的保存了清代藏传佛教艺术的画风原貌,至今并无对其进行过补绘或重绘,这确立了它在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这些壁画,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对壁面画面中这些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复杂的故事场景进行进一步辨识,从而判断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艺术的渊源及脉络,也才有可能探讨蒙、藏、汉、满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自身的艺术特色。在苏古沁殿内一层大经堂东西两壁壁画绘满《如意藤》题材本生故事,围绕释迦摩尼佛四周采用中心回环式构图方法,艺术家用高超的技艺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序的将这些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复杂的108个故事场景绘制在大经堂东西两壁,在每个故事之间采用汉式佛传故事布局,以山、云、树木等作为隔离,自然的分成若干个画面,构图饱满,疏密有致并在画面中共附31处内容包括序号、名称、品数的藏文题记对壁画内容作概括说明,这画幅巨大、场景细节刻画细致,色彩与绘画技法的高超着实令人震撼。与此同时,我们从王佳鹏、宗绪盛编著的《西藏纳塘寺版画遗珍》[2]一书中看到的31幅纳塘寺版画《释迦牟尼佛源流》与五当召苏古沁殿《如意藤》中它的每个故事的构图设计除部分画面排列外几乎完全相同。

关于描述这31幅纳塘寺版画时,G·图齐在他的《西藏画卷》中说到“范本权威性极大以至西藏流传的《如意藤》的各种表现形式无一不受到这一主题的启发,在复制时往往一成不变。”[3]《如意藤》是藏传佛教艺术绘制的常见题材,在内蒙古地区五当召苏古沁殿与却伊拉殿一层东西两壁完整的绘制了108品《如意藤》本生故事、大召寺的大雄宝殿东西壁与昆都仑召的大雄宝殿西壁也均绘有《如意藤》题材的壁画,可见以《如意藤》在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绘画题材流通之广。在上述这些藏传佛教寺院中,佛像造型特征的刻画、绘画构图布局的特点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程式化的倾向,这种程式化的倾向成为研究藏传佛教造型语言的独特性与多民族艺术文化在内蒙古地区的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例证。

近代以来,藏学家深入对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艺术起源与传承发展等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成果给予艺术家们创作的无限启发。以清朝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五当召壁画的研究为例,在不断累积的考古发现和学术视野的拓展下,从物质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层面深化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内涵。今天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成形,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时仍然需要民族文化的助益,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是塑造命运共同体和和睦邻邦的重要表现,文明间的联系与交流正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展现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与胸怀。

参考文献:

[1] 乌力吉.视觉草原——草原文化与内蒙古美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119

[2] 王磊义、姚桂轩、郭建中.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220

[3] 王家鹏、宗绪胜.西藏纳唐寺版画遗珍[M].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集团出版公司,2011:30

[4] (德)大卫·杰克逊著.向红笳、谢继胜、熊文彬译.西藏绘画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明天出版社.2001:307

猜你喜欢

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壁画
三观壁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内蒙古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反美”壁画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流光之美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的契机
内蒙古地区汉语方言里的蒙语借词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选题策划研究
清宫信仰与盛京宫殿
青海404名藏传佛教僧人参加学衔考试
“飞蛾”修复壁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