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数码图像对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影响

2017-09-11陈凤平

速读·下旬 2017年9期

陈凤平

摘 要: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出现了一批以绘画方式呈现影像效果的画家。传统的中国画创作也因为数码图像处理技术的介入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以中国人物画创作为例,试图探讨数码图像对中国人物画所产生的影响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码图像;影像绘画;中国人物画创作

一、概述

在传统的中国画创作中,大多数画家都比较推崇写生,提倡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强调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自照相技术引入中国以来,我国的多数国画家对照片的借鉴持否定的态度,原因就在于写实性的绘画过于追求纯自然主义的描写,影响了中国画中意的表达。因此,部分中国人物画家热衷于寻找写实手段之外其它表现形式,以彰显自己的个性。而数码图像处理中多样化的形式正好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当下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也因为数码技术的介入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二、数码图像对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影响

(一)创作方式的改变

通过对数码技术的利用,画家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创作效率。首先,依靠数码相机收集素材简单便携,通过相关软件进行编辑,模拟出大致的画面效果,数分钟内便可得到自己想要的参考素材。其次,可以利用扩印技术节省大幅绘画的扩稿时间,为创作者在绘画初期节省不少时间,使之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画面的制作过程中去,提高工作效率。但对于数码技术的过于依赖,势必会造成创作者美术基本功的减弱,就像对于照相技术的依赖直接导致大部分美术工作者速写能力的减弱一样,这也是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现实问题。

(二)对形式语言的影响

画家在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学习中,必须先大量临习前辈画家的优秀经典方能进入到创作阶段,而且创作面貌大多不出前人窠臼,形式感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数码图像的优势就是可以变换出丰富多样的形式感,因此,创作者可以在传统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艺术修养,利用电脑绘图软件辅助自己的创作活动,最终确立自己的形式语言。数码艺术本身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与绘画同属视觉艺术的范畴,就像中国画可以对油画艺术、民间艺术等其它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借鉴一样,数码图像对中国画新的风格的形成、形式感表现的多样性还是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的。比如Photoshop上各种不同的图像处理工具以及特殊的滤镜处理效果,能给人不同于生活中原型的异样感受,可以为中国人物画创作在形式感上提供参考与启发,有益于推动其形式语言的创新。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此类画家有南溪、黄一瀚等。

(三)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数码技术为中国画的创作带来了方便,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人物画创作对数码图像的借鉴,最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各门类艺术之间有着诸多的共同点,正因为这些相同因素导致它们之间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数码图像在形象性等特征上与绘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两者之间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替代的。

中国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一门独特的绘画艺术,有着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家作为基础构建而来。因此中国画的传统造型观念深受儒释道精神的影响,崇尚“天人合一”、“物我交融”,是一种主动处理对象的意向造型观。意象造型观的特点是不图对象简单的模拟与再现,而在于通过写意去参赞造化,是从传统中国画自身调和“似”与“不似”的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唐宋時期一度达到顶峰。传统意象造型以“神”为中心,通过形体去表现人的精神状态。虽然20世纪初,徐悲鸿先生提倡“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写实的造型观开始进入中国画的创作领域,(顺便提一句,写实造型观的引入,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国人物画创作也曾以写实造型为主,但意向造型一直是中国绘画最主要的特点,为多数人物画家所推崇,且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呈现出不同的造型趣味。而摄影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它采用的是现代精密科学技术创造静态视觉形象的一门特殊造型艺术,纪实性是其根本特征。虽然数码图像能通过电脑软件进行丰富多彩的后期处理,包括随意变形,但中国画中这种造型趣味,仅依赖于数码图片是无法达到的。要想创造出一种与当代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新国画语言形式,脱离开传统这一根本,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结语

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对数码图像的借鉴,无非是从造型和形式感两方面加以利用和借鉴。对于造型的利用,我们要遵循一定的中国画造型原则,如果单纯地照搬图片中的人物造型,光有“物”而无“我”,这与中国画传统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对形式感的借鉴,也要避免陷入照抄的泥潭,因为美术创作不能抛开画面的内容而光讲求表面的形式感,忽略生活的审美认识而盲目地追求表现技巧,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往往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我们应当知道,形式感并非在美术创作中毫无意义,相反,形式感在创作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只不过做为一个优秀的美术创作者,我们要认识到美术创作不仅仅是线条,色彩和笔墨等形式技巧的无意义的机械堆砌,它讲求的是艺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因此,画家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对艺术价值的选择和判断,形式感表现的适当与否,独到的眼光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创作者只有在充分把握传统中国画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才能取得成功。要不然,中国人物画对数码图像的借鉴永远只会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加以对待,只能提供一个技巧上的支持而不能解决艺术水准的高低。

参考文献:

[1]舒阳.中国影像绘画[J].美苑,2004,(5).

[2](德)奥利弗·泽波克.艺术和科学的混合[J].当代艺术理论前沿,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3):165-183.

[3]丁涛.艺术概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endprint